关于对农村信用社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范及流程再造的几点思考

  • 来源:时代金融
  • 关键字:农村信用社,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流程
  • 发布时间:2014-02-12 14:38

  深化改革以来,农村信用在体制转换、机制创新、市场拓展、提质增效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业务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基础管理工作滞后、风险防控能力较弱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近年来,农信系统发生的侵占财政资金,盗取内部资金等一系列影响重大的案件表明,农信系统基础业务环节风险管控仍然非常薄弱,案防工作亟待加强。柜面业务作为银行向客户提供各类金融产品的基础性平台和渠道,是银行产品的核心流水线,也是银行实现稳健经营和创新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如何加强柜面业务风险防范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专门开展了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控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改变现行柜面业务流程模式和风控手段的建议。

  一、会计结算业务操作风险状况分析

  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风险控制失效使银行或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是当前农村信用社办理核算、结算、清算、现金出纳等业务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之一。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既存在于现金库房、章证管理、账户管理、资金汇划、特殊交易处理等重点业务之中,也存在于柜员离柜、业务交接、账务核对、复核授权、检查监督等业务环节,覆盖了柜面涉及的各项业务、各岗位、全过程。

  (一)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主要特点

  一是具有存在的客观性,不可能根除。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人为失误、主动违规、内部欺诈及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只要这些因素不能消除,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就必然存在。二是具有普遍性。柜面接触客户多、经办业务多、参与员工多,每一个节点就是一个风险点,发生风险的概率很大。三是具有可控性。尽管柜面业务操作风险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可以通过采取制度设计、机制建设、加强人员管理和技防能力等措施,提高对操作风险的识别、监测能力,使之控制在可接受的幅度内。

  (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面临的形势

  2003年以来,经过持续的规范整治,农村信用社柜面业务风险防控总体形势正朝着明显好转的方向发展。但与主要商业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操作风险仍然突出,数量仍然较多,各地工作开展很不平衡,部分地区案件形势仍然严峻,对柜面业务重视程度不够、合规意识淡薄、内控管理存在缺陷、教育培训不到位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究其深层次原因,除了体制改革不到位、传统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束缚之外,更多的是流程模式和管理机制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沿袭部门银行模式,风险难于管控。一是前中后台未实施有效分离。目前,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还一直沿袭着“小而全”的传统的部门银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于各项业务无论金额及蕴藏风险大小,都由前台人员直接处理,绝大部分业务从业务受理、账务处理到交易完成在一个网点内部即可处理完毕,“一手清”、“打通关”的问题难以根除,一旦柜面人员出现道德风险或内外勾结作案,操作风险巨大。二是会计核算单位分散,不便于监控和管理。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按照营业机构设置核算单位,有多少营业网点就有多少账务体系,由此造成总账单位数量过于分散,分户账及内部账数量巨大,难以加强监督管理。

  2.机控水平低,缺乏刚性约束。由于对机控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上一些系统存在功能缺陷,技术防范作用不明显。部分业务还停留在手工程序电子化处理阶段,对于风险控制的范围、强度、效果多依赖于操作人员的经验,对业务风险的识别和监控缺乏技术标准和科技手段,不能对柜面业务操作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不能对各类柜面业务差错进行差异化分析和控制,致使一些关键性、苗头性风险被大量的简单、操作性差错所掩盖,对违规行为缺乏刚性约束,屡查屡犯、此查彼犯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3.柜面业务繁多,柜员疲于应付。营业网点在进行营销和服务的同时,还承担着大量的柜面业务,随着需求多元化、产品多样化,柜面业务变得越来越复杂,表现为“处理环节多,操作规程多,业务凭证多”。由于农村信用社产品设计分散在各部门,每一部门推出的产品往往伴随着一套新的业务凭证和核算方法,业务处理要求不尽一致,缺乏统一规范和整合,导致柜面工作强度大、业务操作标准不统一、风险控制效率低下,一般员工难以适应。甚至一些营业网点柜员长期处于超负荷、超强度的工作状态,缺乏对操作风险的警惕性和敏感度。

  4.制度不够完善,执行不力。这其中既有部分管理者和操作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责任意识不强、业务素质不高等因素,也可能是制度设计本身存在问题。一是柜面执行的制度来自多个条线,政出多门,缺乏统一的制度规划,内容有时冲突,使基层在执行时不知所措;二是部分制度设计过于追求片面的风险控制,造成操作繁琐、落地困难;三是部分制度未充分考虑基层行社的差异性,简单地搞“一刀切”,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四是制度建设滞后于业务发展,使新业务的操作风险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新业务往往成为新的风险源。

  5.缺乏有效监督,制衡缺失。从营业网点情况看,部分网点主管人员职能多重交叉,无法集中精力完成审核、授权等控制要求;部分网点主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无法对业务进行监督指导;事后监督工作还停留在手工模式下勾对凭证、表面审查的阶段,监督级次过低,监督手段十分落后,不能给安全运营提供有效保障。从上级检查监督情况看,存在着检查监缺乏系统性、实时性不强,随机性较大,重点不突出,流于形式等问题,造成检查监督不到位、处理处罚力度不够,对被查单位没有起到威慑作用,检查监督质量和效果不好。

  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复杂性、多变性因素在不断增加,农村信用社柜面风险防控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新的挑战。但我们的流程模式和管理手段还停留在传统的“部门银行”阶段,各类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和会计结算类案件的出现也绝不是偶然的。只要这种人控为主的模式不改变,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操作失范、风险失控的状况。

  二、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风险防范的成功实践

  柜面业务风险积聚、违规行为屡禁不止、案件频发的状况,并非农村信用社独有。2008年以前,工行、农行、建行、浦发等商业银行在柜面业务风险防范方面也都有过类似的处境和遭遇。据统计,2005年~2007年间,国内商业银行共发生各类案件2,479件,涉案金额106亿元,其中超过70%的案件发生于柜面业务中。对某国有商业银行10年来发生在各营业网点的107个案例统计分析,发现该行这些经济案件全部都涉及柜面业务,而且柜面操作风险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和集中爆发的趋势。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控形势,一些具有先进理念的商业银行意识到,在传统流程模式下,仅靠完善规制、强化检查监督、培训指导等手段,很难有效防范和化解柜面操作风险。从2006年开始,一批商业银行开始借鉴国际国内银行业的先进经验,按照流程银行模式重新构造流程控制、管理架构和文化价值体系,全面加强风险管理。以银行业务中最复杂,涉及范围最广、客户体验最集中的柜面业务作为切入点,通过再造柜面业务流程,弱化前台柜面功能,建立以“集中作业、集中监控、集中授权”为核心的后台运营管理体系,由后台中心承担大量操作性、交易性、高风险性业务的处理,实现集中保管会计档案、集中监控重点业务,逐步推行业务集中管理,实现网点业务处理向“小前台、大后台”的转变,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工行、建行、民生、兴业、广发、浙商、广州农商等商业银行通过柜面流程再造,将管理思想、制度规程根植于系统控制和操作程序中,将人控与机控有机结合,能够加强风险控制,而且对降低运营成本、促进网点转型、推动服务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以某农商行为例,实现柜面业务流程再造以后,从账户开立、凭证审核、印鉴核对、资金汇划、业务授权、对账管理等所有重点业务环节的操作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业务差错大幅减少,由原来的千分之三点二降至万分之一点二六,连续3年无会计结算类案件发生,基础工作更加规范,内控管理明显加强。

  三、流程再造是农村信用社加强风险管控的必由之路

  柜面业务操作风险蕴含于各项柜面业务、各个环节之中,依靠现有的流程模式和管理手段无法有效解决柜面操作风险的问题。只有对现有的业务流程、组织流程、管理流程以及文化理念进行彻底改造,颠覆性地改造部门银行模式并使其脱胎换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一)流程再造对于加强柜面业务风险控制的必要性

  一是改变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现状的需要。柜面业务操作失范、制约缺失、风险积聚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部分农村信用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将造成资金受损、声誉蒙羞、发展受阻等严重后果。来自监管部门、社会舆论以及自身安全等多重压力,倒逼农村信用社必须改变现有的流程模式和风控手段,强化风险控制。二是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需要。商业银行的成功实践表明,通过柜面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业务集中处理,风险集中控制、业务布局优化,网点功能转型,能够有力推进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的全面优化,促进风控水平整体提升。三是适应监管要求的需要。逐步实行前后台分离和业务运营集中,有效控制风险,是银监会《农村银行流程银行建设指导意见》的具体要求,也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机制建设的主要方向。四是支撑转型发展的需要。以流程银行建设为手段,提升风险控制能力、保障安全运营既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改善客户体验,提高服务效率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化改革、发展转型、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二)关于柜面业务流程再造的思路和措施

  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从客户需求出发,综合考虑内控、服务、效率、成本等因素,对柜面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进行重新设计和组合,实现前中后台分离。前台直接面向客户,负责客户的营销和服务;中后台为前台服务,负责集中化的业务处理、风险控制和资源配置。具体而言就是将柜面业务处理模式由网点分散处理向集中处理方向改造,将传统单点工作模式转变为异地多人协作的模式,实现监督功能由事后向事中的转变,在操作上重点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逐步推行业务集中管理。采用分期分批的方式将各种非柜面业务及需要通过柜面但无需即时办理的业务、操作风险较高的业务、可集中的业务,如大小额、农信银支付、同城交换、开户、销户、对账、票据等业务逐步纳入集中作业中心处理。业务处理不再由网点人员全部完成,而分解为网点和集中作业中心两部分,两者各司其职,有效配合。对于集中处理的业务,网点柜台操作人员负责接受客户指令、审核单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选择业务类型、采集业务影像信息等简单的预处理;然后提交后台中心进行集中作业处理,由后台拆分流程节点,通过影像分割、“二维识别码”等控制技术和“两录一校”双线比对等方式,完成凭证、要素的统一录入、审核监督、集中授权、异常监控等流水式作业,达到对柜面业务重要环节、重点业务以及可疑交易的同步监控和实时预警,有效发挥集约化管理优势和风险控制功能。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流程再造依托于科技信息手段的应用,没有系统支撑流程银行建设将无从谈起。在系统建设方面要充分考虑系统架构和功能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拓展性,能够支持支票影像等技术的集成整合,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要将业务流程融入并固化在系统控制和操作程序中,将管理思想和规章制度“软件化”,实现业务流程的“硬约束”,通过高科技手段的引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引起的低效、失误及舞弊事件,成功堵截操作管理漏洞,有效避免会计结算类案件发生。

  三是统筹推进配套改革。柜面业务流程再造是整个流程银行建设的基础,也是一项涉及机构、人员、岗位、服务、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原有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需要建立配套的、完善的制度,需要建立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需要有强大的、功能完善的IT信息系统支撑。柜面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实质也是管理理念、组织机构、员工素质、信息技术、企业文化综合再造的过程。因此,在组织实施上应统筹考虑,全面推进。

  许金辉 李文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