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收藏品里的真伪风波?

  • 来源:艺术与设计
  • 关键字:收藏品,真伪风波,赝品
  • 发布时间:2014-03-14 09:06

  以广泛馆藏著称的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近来曝出消息称,他们馆藏中的大多数中国画都是赝品。这就解释了在上个月闭幕的大展“中国画代表作大展:从700年到1900年(Masterpieces of ChinesePainting700-1900)中为什么没有任何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藏品。在展览中展出的79件作品中,仅有3件是来自英国的藏品,而且均出自大英博物馆。这不禁让人想到收藏家刘益谦从纽约苏富比高价购买的苏轼《功甫帖》被上海博物馆的三位专家公开指为伪作之事。2014年1月1日,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三位研究员单国霖、钟银兰、凌利中公布了完整的《功甫帖》研究报告,刊登于《中国文物报》上。在分别署名的两篇文章中,钟银兰、凌利中在研究报告中称《功甫帖》墨迹本以双钩轮廓为基础,与百年前就在一起、民国时又同为许汉卿旧藏的《刘锡敕》伪本钩摹性质如出一辙;而单国霖则对《功甫帖》的质疑由该帖书法本体的气韵不畅开始,进而至翁方纲题跋书体与其传世真迹相距甚远。

  在艺术收藏界,对于古代书画等众多文物艺术品而言,真伪究竟是谁说了算?这可能是诸多收藏家都必须直面的问题。而值得一提的是,收藏界对于古代书画的真伪之争历来不鲜见,即便是在鉴定大家之间,看法也不尽相同,见仁见智。

  收藏家 刘益谦

  《功甫帖》事件当事人刘益谦说:“现在上海博物馆的学术团队认为此帖是摹本,并且上升到了‘美术馆展览伪作’的高度,这对我和龙美术馆无疑是莫大的鞭策。或许以上海博物馆这样强大的学术实力,可能从未展出过伪作,也从未花巨资购入过赝品,但是对龙美术馆这样成立仅一年的美术馆而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刘益谦还翻出一桩陈年旧事,他指出1999年上博举办的“傅抱石金刚坡时期作品特展”,所展四十余件作品皆被专家学者和画家后人指证为伪造品。他质疑上博的专家们是如何向民众做出解释,并顺利度过信誉危机的。

  民间收藏家 马未都

  收藏家马未都撰文称,《功甫帖》的鉴定对业内也是大考,虽九字也包含气象万千,不是随便一个真字或一个伪字可以终论的。他认为古董艺术品收藏是个极为特殊的行业。因为它的鉴定相对来说难度都比较大。市场中古董的真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没有一家拍卖行能保证自己的东西全是真品。即便是刻意做假的,有很多东西‘专家’也认为是真的。专家认为‘真的’,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这个专家确实是技术不行,内心认为就是;还有一种专家呢是‘眼力不行,看错了’,比如一起吃过饭,拿过小红包。《功甫帖》被疑为赝品的方式像是‘专家’集体闹事。

  国际在线拍卖行Auctionata的亚洲艺术品专家

  亚历山大·察克(Alexander Zacke)

  讨论哪一幅是真迹,哪一幅是赝品,不如思考一下大量的赝品是缘何出现的。中国的奢侈品购买习惯经常模仿西方,但对艺术的需求却反映了独特的中国品味。就在世界上其他人都在竞拍波洛克(Pollock)和罗斯科(Rothko)的作品时,中国买家则通常会购买传统的、中国的作品,其中一些来自于15世纪的艺术大师,另外一些则来自于张大千等现代艺术家。举个例子,张大千是众多选择创作传统风格作品的现代艺术家之一。即使是今天,在艺术收藏界之外,国际上也很少知道以风景画闻名的20世纪画家张大千的名字,但最近几年,他也加入了毕加索(Picasso)和沃霍尔(Warhol)的行列,成了拥有世界上最畅销作品的艺术家之一。正是这种对悠久文化的敬意大大地催生了赝品的激增。

  毕加索:沃拉尔系列版画展

  2014.3.1-4.27/北京市东城区中国美术馆

  沃拉尔系列版画是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于1930年9月至1937年3月间创作完成的,以毕加索的朋友兼代理商安布鲁瓦茨·沃拉尔的名字命名。自1991年由西班牙官方信贷局基金会收藏,被众多历史学家视为二十世纪版画的巅峰之作。

  沃拉尔系列版画是毕加索创作力爆发期的硕果,深入挖掘了他内心的冲动。这些情思可按六个部分划分:各种主题、伦勃朗、爱之战、雕塑家的工作室、牛头人身怪和安布鲁瓦茨·沃拉尔肖像。该系列的最终版本是在1939年7月沃拉尔去世之前开始拓印的。此版拓完后,所制版画和未公诸于世的其他系列作品就一起被保存在沃拉尔的仓库,直至1979年才第一次在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之后收藏在巴黎毕加索博物馆。

  第二届CAFAM双年展“无形的手:策展作为立场”

  2014.2.28-4.20/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第二届CAFAM双年展以“无形的手:策展作为立场”为主题,强调策展人所呈现的问题、话题具有超经验的性质,即它们是超越当下情景、特定类型、单一学科的艺术展览表现;同时,也强调它不是孤立的展览计划和落实,而是一种超策展的学术研究:纵向地思考历史,又横向地架通不同学科知识的对话,以艺术的方式来昭示当代国际社会的关注点与特殊性。另外,从观念到作品到具体语言的翻译转译也是双年展思考的方面之一。语言的交流永远都是一项文化事件,凡有文化变革与发展,都会与文本的语言翻译有关,其背后就是文化观念的转移、传递和解读。这种超经验、超策展、超翻译的方式和目标,是希望通过一种新型的双年展价值诉求,以突出、强化当代的策展经由学院教育与社会实践,走向综合知识构成、走向艺术生态有机整体的趋势。

  后网络艺术

  2014.3.1-5.11/北京市朝阳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正如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手工艺被新兴制造业、大众媒体和影像技术所革新换代的必然产物,当代文化在今天最突出的潜藏现实可能是互联网的无孔不入——从艺术实践、社会理论到日常语言。“后网络”一词并非对应于某个时间概念,而是一种与互联网共生的意识形态,一种网络思维的方式。在艺术实践中,“后网络”的创作意识到了其所存在的网络体系:从观念、 生产到传播和接受。人们描述这一现象的专用语汇仍未普及,本展即是对颇受争议的“后网络”艺术的一次广泛调查,或者说,呈现这些以网络核心性为背景的自觉创作。从图像的质变到文化形态的流通、从参与的政治到对物性的新认识,该范畴提供了更多的介入可能,试图对互联网时代的艺术进行再定义。展览由凯伦·阿契和岳鸿飞策划。

  “三个表演”——刘鼎个展

  2014.3.8-4.2/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104号麦勒画廊

  此次展览是艺术家在麦勒画廊北京部的第二个个展。刘鼎近两年来的创作繁衍出一种他称之为“弱表演”的形式。三个作品《伴随》(2012年)、《挥之不去》(2012年)和《感觉很前卫》(2013年)分别从不同角度讨论了艺术创作与经验、意识和语境的关联,以及这种关联如何在艺术创作之中被理解、描述和表达。作品《伴随》呈现的是一场以刘鼎扮演的“刘先生”与另外两位策展人关于刘鼎创作的对话;在《挥之不去》里,刘鼎在展墙上挂满他所收集的各种带有美学痕迹的图像,并邀请一位艺术史学家和一位艺术家在展览现场坐下来,在有意不使用麦克风的情况下进行一次观众只能听到只言片语的有关创作与经验之间关系的讨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