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选择英国的“阴谋”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李嘉诚,英国,投资
  • 发布时间:2014-05-30 08:58

  尽管李嘉诚屡次出面竭力否认自己并没有抛弃香港和中国内地,但是,李超人的资产转移报表却一次次地出卖了他。

  2010年,似乎成为了李嘉诚家族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

  2010年开始,李嘉诚大举抛售香港和中国内地资产。这些资产的市值,已超过其总身价(2013年为310亿美元,约合2403亿港元)的七成。

  与此同时,李嘉诚之子李泽钜则加快了抄底欧洲的步伐。

  2010年,以长子李泽钜为先锋,长江基建、电能实业和李嘉诚基金会联手击败了由澳大利亚麦格理、阿布扎比投资局和加拿大养老金组成的财团,斥资58亿英镑(约700亿港元)从法国电力公司(EDF)手中买下了英国电网业务。

  不到一年,长江基建再度出手,花费24.1亿英镑(290亿港元)收购了英国水务公司(Northumbrian Water Group)。10个月后,长江基建高调出击,用6.45亿英镑(77亿港元)收购英国配气网络Wales。Wales的收购,意味着从此后李家将控制英国天然气近三成市场,意味着英国1/4人口将使用李家的天然气。

  这些投资合计耗资1067亿港元,占李嘉诚总身价的44.40%,占其欧洲投资总额的88.93%。

  李泽钜的大手笔让英国媒体哗然:“他几乎买下了英国。”

  当然,这仅仅只是开始,2014年4月8日,李嘉诚次子李泽楷71亿港元抛售北京盈科中心,再次引发热议。因为这是继去年下半年至今,李嘉诚抛售香港百佳超市和长园集团之后,李嘉诚家族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第七次抛售。

  尽管李嘉诚屡次出面竭力否认自己并没有抛弃香港和中国内地,但是,李超人的资产转移报表却一次次地出卖了他。从李嘉诚在欧洲的投资看,2010年至今,李嘉诚在欧洲投资总额约为1807亿港元,占到其在海外投资的96.75%。

  西进欧洲,李嘉诚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看空中国

  实际上,李嘉诚并不是唯一一个离开中国的商家。

  4月26日,高富诺基金的首席执行长雷纳称,嘉实房地产投资已停止拟推出的规模5亿美元、投资币种为美元的嘉实房地产投资中国综合回报基金的募资,嘉实房地产投资正转为将中国资金投向海外房地产市场。

  早在2009年初,因做空安然获利而闻名的做空大师查诺斯在研究矿业公司时,开始关注到中国房地产市场,从那时便开始做空中国房地产公司、建筑商、银行和大宗商品公司。他曾宣称:“这是我们最好的做空买卖之一,中国的房地产泡沫超过迪拜1000倍,甚至更严重。”

  虽然查诺斯的言论我们并不能苟同,但是,中国楼市将出现新动向,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

  李嘉诚的投资向来以稳健为主,他涉足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基建、地产、零售业,因此,李嘉诚的撤离似乎意味着他也逐渐看空中国房地产市场。

  仅拿李泽楷旗下盈大地产的出手来看,我们似乎也能看出李家的心思。

  2014年1月13日,盈大地产突然停牌,发布公告称,正就出售北京盈科中心权益,与独立第三方深入磋商。根据联交所上市规则第十四章,该项交易预期将构成盈大地产一项非常重大的出售。

  而且截至公告日期为止,李家集团没有作出任何出售于北京盈科中心的权益的决定,亦无就出售该等权益订立具有约束力的买卖协议。一个没有成交的事情大张旗鼓地放在公告上说,业内直呼,这是李泽楷想吸引更多的买家,让盈科地产可以售出一个好价钱。

  实际上,从2013年10月开始,盈大地产就在公告中不停表示,不时有第三方表达收购北京盈科中心权益的意向或建议,而盈大地产也在探讨出售该项目的机会。李泽楷通过公告散布消息,也反映出出售盈科地产的决绝之心。

  根据李家最近的动向,无疑,盈科地产出售的资金,应该也会流入欧洲。那么,李嘉诚西进欧洲的决策真的为他带来可观的利润了吗?

  翻看2013年和记黄埔欧洲业务的经营利润,我们发现李家在欧洲的经营利润首次超过了香港和中国内地利润的总和。

  2013年,和黄欧洲业务实现息税前利润(即营业利润)239.98亿港元,占该公司总利润的37%,而香港和中国内地业务的营业利润占总利润的35%,金额为226.86亿港元。而在2008年,李嘉诚大举进军欧洲之前,和黄欧洲业务仅贡献了12%的营业利润,而香港和中国内地的贡献总计达到45%。

  根据核算,李嘉诚西进欧洲的举措为他的李氏帝国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尤其是英国市场,似乎将会成为李嘉诚的下一个中国。

  伦敦买地忙

  一边是李嘉诚儿子抛售中国地产忙,另一边是李嘉诚在英国伦敦买地忙。

  今年,和记黄埔拿到了德特福德(Deptford)的一个综合房地产项目,项目占地面积约41.2英亩(约合1667.3亩),涉资约10亿英镑,可以最多发展3500个单位,包括住宅、办公室、商铺、酒店以及餐厅。该项目名为“Convoys Wharf”。

  德特福德位于伦敦金丝雀码头以东3.2公里的英国海军船坞旧址,金丝雀码头则是伦敦的一个主要商业区,拥有英国数座最高的建筑物。金丝雀码头被誉为是伦敦投资最成功的商业地块。

  中国房地产协会商业和旅游地产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蔡云如此评价这里:我们看到,在金丝雀有许多银行总部和商业巨头,汇丰、花旗、渣打、路透社都坐落在这里,这个地方相当于北京的CBD。金丝雀码头在开发的过程中,考虑了形形色色的需求,包括大学,包括酒店,这里被打造成了一个购物天堂,一个工作天堂,一个生活天堂,这里从购物天堂开始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而且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办公室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伦敦的住宅价格增长了18%,仅仅是过去3个月,伦敦的住宅价格就增长了5.3%,现在伦敦的楼市均价已经达到36.3万英镑,是英国其他地区楼价的两倍。

  最令人欣慰的是,伦敦的商业地价相当稳定,稳中有升,投资回报率已经明显高于中国内地和香港。而且,不少欧美国家的房地产在金融海啸后谷底反弹,以英国非核心区的商业项目计,借贷成本约5厘,但回报可以有八九厘,这和中国借贷成本五六厘,回报只有三四厘相反。

  不仅如此,据仲量联行披露,2013年伦敦中心区新房共成交了3000-3500套,其中中国内地买家占比已到6%,2012年前,内地买家在伦敦中心区的新房成交中不足1%。中国买家的青睐,似乎也是释放一个消息,中国人投资的地方,回报率一般都很高。

  而且,李嘉诚此次在德特福德的项目,实际上是伦敦市长约翰逊(Boris Johnson)一手促成。约翰逊称,伦敦需要多兴建一些新住宅,Convoys项目的发展已经拖延太久,这将会成为伦敦市内可供发展的区内大型住宅及综合房地产项目之一。

  李嘉诚走出中国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但为什么他选中的偏偏是欧洲,而且重点是英国。

  高力国际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境外投资者对伦敦和巴黎等避险型市场热情不减。避险型市场仍然是主权财富基金以及寻求稳定、安全收益的保险公司的首选目的地。而且李嘉诚早年曾说过,若香港地产收益不理想,长实可靠海外收入帮补。

  但是,这些似乎还都不能充分说明李嘉诚选择的核心。

  背靠大树好乘凉

  李嘉诚投资喜好稳健,因此地产业和基建不管是在中国还是英国都不曾偏离过。李嘉诚和记黄埔的利润来源,主要为地产和基建,加上在香港和中国内地的零售业务,此三板块的营业利润贡献率分别为21%、27%和7.30%,合计达到55.30%。

  1958年,是李嘉诚涉足房地产业务的开始。经过耐心经营,到1976年李嘉诚已经小有名气,尤其是1977年香港地铁招标李嘉诚成功夺标,让李嘉诚一举成名,而且奠定了和汇丰银行的关系。

  汇丰银行在李嘉诚的事业中其实一直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在港英政府时代,汇丰银行董事长作为香港的实际统治者,控制着整个香港的经济。没有汇丰银行的支持,在香港,李嘉诚是很难发展到现有规模的。

  关于李嘉诚和汇丰银行董事长沈弼的结识,有很多个版本。但是,香港地铁一役吸引了沈弼是整个故事的开始。

  1948年,李嘉诚设立长江置业有限公司,淡出塑胶业,专营地产业。1975年,沈弼领导下的汇丰银行,向陷入财务危机的和记洋行注资1.5亿港元,并在1977年控股了和记洋行与黄埔船坞公司合并后的和记黄埔。

  但是和记黄埔的经营并不理想,汇丰欲出手,但是找不到合适的买家。这时,沈弼想到了李嘉诚,因为除了地铁一役的胜利,在之前九龙仓收购案时,李嘉诚曾听从沈弼意见,放弃了收购九龙仓资产。

  所以,这一次,当李嘉诚提出想要入主和记黄埔时,沈弼促成了这桩生意。于是我们看到,1981年,李嘉诚成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85年,李嘉诚受沈弼邀请进入汇丰银行董事局,正式成为庞大的英资体系中的一员。

  随后我们看到,在汇丰银行的“庇护”下,李嘉诚全面掌控了香港的房地产开发以及电力、交通、电信、零售等大部分公共事业。

  1986年汇丰银行董事长沈弼退休之前,将和记黄埔地产集团的控股权以净资产50%的低价直接卖给了李嘉诚,和记黄埔接管港电集团时也被免于公开要约。

  李嘉诚的英式血统,也让人们猜想,选择英国,其实是李嘉诚人脉的再次利用。

  既是政治家也是商人

  当然,一直以来,我们看到的李嘉诚都是商人,在商言商。但是,还有一点,我们也不能忽视,那就是,李嘉诚实际上也是一个政治家。

  在中国,尤其中国内地,政治对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李嘉诚其实也深知此理。他虽然多次公开表示“多做事、不问政治”,但不问政治并不代表不理政治。

  我们发现,李嘉诚的长子李泽钜已连续16年进入全国政协,李泽钜曾担任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从李泽钜担任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的1998年开始算起到今天,已经整整16个年头。

  而这16年,都是李嘉诚帝国在中国发展迅猛的16个年头。要是说,李嘉诚从来没有和高层政治保持密切来往,恐怕是很难被信服的。

  如今,李嘉诚年事已高,对于他的帝国他有他的思考。在西进过程中,和记黄埔2013年年报显示,在和记黄埔核心业务的地区营业利润贡献度排名第一的欧洲市场,英国贡献最大,达到25%,实现60亿港元的营业利润额。

  而中国市场,因为近些年迅猛的发展,李家能掘金的地方都已经被掘过一遍了,深挖的回报估计也不会大于正在复苏的欧洲市场,而和汇丰银行的交好,加上英式血统的影响,李嘉诚意欲将中国的掘金之路复制到英国并不是没有可能。

  伦敦市长的出头似乎已经是一个开始,虽然对李嘉诚的离开多少让我们觉得遗憾,但是,李氏帝国的未来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文︱《小康·财智》记者 胡柯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