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运作模式研究
- 来源:中外会展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政府,农业展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05 14:12
【摘要】以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业展会的内部特性分析农业展会由政府主导程度较高的原因。根据3种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的运作模式研究,剖析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在我国,展览活动多年来一直是政府促进贸易、投资、技术、文化交流等事业发展的重要促进手段与载体,加上我国经济体制带有很强的政府主导性特征,因此,我国的展览活动大量由政府或半官方机构主导。
所谓政府主导型展会是政策性投入占会展项目投入的40%以上,主承办机构以政府部门为主,招展招商较多依靠政策引导和支持。在我国展会发展中,政府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2011年我国展览会项目中由政府主办的约占14%。
而对于农业会展来说,政府主导型会展的比例要远远高于上述数据,2010年政府主办会展占到年内农业会展总数的52.8%,2011年这一比例降到了47.3%,仍然高出会展全行业数据较多。
一、农业展会政府参与程度较高的原因
(一)农业的弱质性决定农业会展在行业类型上具有弱质性
农业展会面临的是弱质产业,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加之基础薄弱,决定了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极其低下。农产品价格低利润薄,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的弱质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周期长,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第二、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两种风险;第三、投资回报率低。
农业领域的参展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绝对主体,整体实力相对较弱,企业内部鲜有专门的营销部门,难有更多的资金和能力来做产品宣传推广,农业会展活动是其扩大宣传、拓展市场的重要途径。参展商对参展成本的承受能力有限,使得办展企业不得不尽量减低收费标准。
因此,农业展会相较其他展会更需要强调政府支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如此。
(二)农业会展经济带有鲜明的规模经济特征
展会规模越大,其单位成本往往越低,投资收益率相对越高。政府主导型展会一般规格高,因为有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直接参与提高了展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有利于招商招展工作的进行。
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展会的规模还较小,近八成展会还达不到农业展会行业的平均水平,更不用说达到或接近会展活动的最优经济规模。借助政府的力量运作大规模展会活动,可以迅速扩大规模和增强展会的品牌效应。
(三)农业展览具有强公共服务属性,政府支持力度较大
截止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九连增”,农业经济和农产品贸易连续保持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农业会展的活跃程度与农业经济发展程度、农产品出口规模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我国农业展会已成为各地宣传党的农业政策、开拓农产品市场、推介特色优势农产品、打造农业品牌、促进农业技术信息交流和农业产销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农业
会展经济,支持农产品营销”,不仅为农业会展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各地各级政府举办农业展会的热情不断高涨。
二、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的运作模式分析
根据主题功能定位和展会宏观目标的不同,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在运作模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农产品产销对接型展会
农产品产销对接型展会多为综合类农业展会和应急促销类农业展会。按照农业会展的自身特点,政府投入可观的资金或行政资源直接策划主办,达到培育特色农业品牌,促进农产品销售。这类展会在初期,政府或政府单位作为展会主办方,为举办活动专门组建筹备班子,抽调行业业务骨干和行政人员,而非会展从业人员,利用会议、发文等形式促进展会的展商、招展工作,参展费用部分或全部免费,经过几年市场的培育,随着参展商和客源的稳定增长,部分展会通过企业承办逐步实现经费的自筹平衡,部分展会逐渐退出市场。例如2009年,乌鲁木齐突发的“7.5”事件,造成外地采购商不敢进疆采购,导致新疆大部分地州出现特色农产品滞销,自治厅政府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举办特色农产品展会,抽调农业厅业务骨干组成专门机构负责展会筹划、组织协调、并负责新疆农产品在不同市场表现调查跟踪,发挥信息收集综合作用,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这种模式有其显著特点:1.举办地多在中心城市或农产品集散区举办,这样有利于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交流和贸易。2.展会规格高,权威性强,这种展会一般都会邀请政府部门的主管领导莅临指导,参展单位数量多。3.政府既是会展组织者,又是会展的管理者,还是会展的实施者。4.展会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投入,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这种模式适合在农业展会发展的初期,有利于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但这种运作模式也有其缺点,首先,易造成资源浪费,因为政府办展更多的考虑社会效益,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不计投入产出比,造成资源的浪费。其次,易盲目召开各类会展,但特色不明显。
(二)特定产业规模化农业展会
特定产业规模化农业展会多为专业型农业展会。按照会展农业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特色农业产业的带动,促进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实力的提升和扩大本地影响。这类展会多为地方政府或政府下属行业协会作为展会主办方,依托特色农业产业或农业产业链中的市场机会举办的展会,如中国有机食品展览会、烟台国际葡萄酒节、中国国际奶业展览会等都属于这个类型,这种展会类型的市场化运作程度明显比其它两种要高,虽然政府还是主办或者承办单位,但展览具体运作已经交由专业的展览公司,有的还与国际知名展览公司合作。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1.举办地多在特定产业集群地举办,这样可以将产业链上所有相关企业汇聚到集群地,有助于区域产业规模化,提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果。2.特色农业产业的地域优势明显3.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规模4.产业链开发较成熟。5.已形成了品牌优势。6.特色农业展会举办时间较长,已成规模。但这种模式要长期发展,必须不断采用先进技术和手段,进行新品种开发,同时深入开发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
(三)吸引投资型农业展会
吸引投资型农业展会相对其它两种展会所占比重较小。吸引投资型农业展会是指按照会展农业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以政府资源配置功能,促进经济落后地区农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提升和扩大本地影响。例如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简称“农高会”,至2013年已是第二十届,由科技部等18个部委联合主办,陕西省政府承办的中国最高级别的国际级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日常办事机构为“杨凌农高会办公室”,设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职责主要由杨凌示范区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承担,通过外经贸部邀请国外的农业专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参加,国家8个部委领衔组团参展,政府发文邀请国内主要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龙头企业参展。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农业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向中西部转移的重要举措。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1.举办地多在经济相对落后但是自然资源丰富,急需进行大规模投资开发的地区举办。2.组织运作一般由政府成立固定项目小组来承办,展会期间抽调其他相关部门人员临时负责会务组织和保障工作等。3.当地政府重视程度高,展会资金基本全靠政府投入,具体实施中较多使用行政手段,招商招展以政府发文为主。4.展会规格高,权威性强,展会规模大,一般都会邀请政府部门的主管领导莅临指导,参展单位数量多。但这种模式自身竞争力不强,运作过程存在非市场化的缺陷,过分依赖政府财政支出。
三、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运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调研不足,未能实现市场化运作
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主要由政府负担开支,以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推动特定农业产业规模化、吸引国内外投资,多以政策而非市场实际需要为转移。由于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的主题定位以及活动安排大都缺乏前期的市场调研,很可能与市场需求产生错位。此外,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普遍成立临时机构操办或委托事业单位承办,相关工作人员大多缺乏市场化展会项目运作经验,招商招展缺乏经验和力度,政府各部门抽调大量其他部门工作人员组成展会组委会也造成当地政府部门其他工作放缓甚至停滞。招展模式为行政手段为主,多由政府相关部门将展位分摊给下级单位,再由下级单位分摊给企业。招商模式也大多以行政命令为主,安排相关单位部门或者免费邀请组织参观展会,专业观众组织力度不够,这使得政府主导型展会往往排场热闹,但参展企业实际收效甚微。一些展会若缺乏政府的资助和组织,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独立生存。
(二)经费投入的有效性差,缺乏自身完善机制
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的运营特点之一是政府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在支持和推动展会发展的同时,常常缺乏对经费投入有效性的评估,除场地租赁和搭建费用外,经费的投入重点往往是国内外嘉宾及相关领导的接待工作,而较少用于招展招商和宣传促销工作,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无论盈亏,无论举办效果如何,政府照样买单,由此使得大部分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长期以来缺乏完善自身的动力机制。“以会养会”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较弱。
(三)不注重实际效果,“叫好不叫座”
农业展会的参展主体绝大部分是农业生产企业,企业参展的目的虽然有多样性,但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与更多的专业观众交流,实现贸易成交。专业观众需求的同样是与展商互动的实际效果。但多数政府主导型展会追求的却是扩大本地影响,推动招商引资等政绩目的,在如何组织专业观众和如何为展商服务等方面做得不够或做得不好。
(四)服务效率低下,过分强调社会效益
政府主导型的农业展会的组织层次多,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分工不明确,前期筹备耗费时间长,难以对市场情况进行足够的可行性调研,与服务对象的展前沟通,服务不到位,服务效率和专业性较差,办展过程中更多的注重社会效益而忽略经济效益。这不符合经济规律,造成展会项目投入的巨大浪费。
四、发展对策
(一)遵循市场规律,实现展会运作市场化
在进行展会策划时要根据市场需求来设置展会项目活动和服务内容,政府部门应逐渐从商业性展会中淡出。政治性和公益性很强的展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资金保障展会成功举办是必要的,但是也应综合考虑政治利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是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国外的经验,随着会展业的发展,会展人才和运作组织越来越专业化,形成了专业会议公司(PCO)、专业展览公司(PEO)、目的地管理公司(DMC)。政府把大量展会服务外包给企业。政府把具体会议、展览服务项目外包给专业的会展公司,不但有利于节约资金、提高办会办展质量,还能把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从繁杂的会务中解放出来,最终的发展结果会朝着政府的主要精力只抓与上级政府的协调、会议议题的制定、重要嘉宾的邀请以及落实重要赞助,其他事宜全都由会展公司来操办的方向发展。
(二)加强展会资金管理,提高经费投入的有效性
如今政府预算越来越严格,财政也越来越趋紧。2013年农业部大幅压缩了农业展览数量,展会数量较上年减少近4成。未来的农业会展业的发展中,政府办展的比例将会进一步下降,以行业服务与专业展览为主的活动会越来越多。要对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的所有投入进行统筹规划,根据各阶段农业工作的重点,合理确定资金投入,确保展会项目运作的持续性和经费投入的有效性。
加强监管和监督,寻求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提高综合协调的能力和效率,对于后期市场化运营做好协调和管理,以减少腐败滋生,保持会展经济活动健康发展。
(三)重视展会效果,提高展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展会运作中盲目招商引资,对采购商特别是国际采购商不问质量、不问缘由的上宾款待,无形中加大了农业会展的支出而收效甚微。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应更重视专业的观众和采购商的组织。注重展会品牌化的培养,而展会的品牌化与专业化和国际化是分不开的,只有提供企业参展、个人参会想要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才能把参展企业和个人牢牢地粘住。
确立以“以会养会”的发展方向,提高市场开发程度。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运作为手段,以展会为载体,整合展会资源并与企业的资金和社会团体的公共资源进行置换,从而筹措一定资金,以支持展会可持续发展。它的核心在于市场开发,市场开发是指以会展项目的标志、名称、形象等所有知识产权的转让或使用为条件,从而筹集所需的资金、物资、技术和服务的行为。市场开发的收入主要包括赞助收入、供应商收入、电视转播权收入、特许经营权、捐赠收入、主体文化活动收入、票务收入、纪念品收入等。
(四)转变展会组织模式和运作机制,提高服务效率
我国的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大多沿用行政体制、依靠行政手段运转,运作机制和组织模式与市场脱节。转变运作机制落实到底是要使展会有一个与其服务水平、实际效果、未来发展、经济效益休戚相关的利益主体。这样的主体在现行体制下往往是政府成立的事业机构,它应该是展会品牌和展会产权的承载人和拥有者,政府要赋予其用人自主权、财务自主权、分配自主权,展览规划与自主定价权,一定的流动资金,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机制转变之后,政府与它的关系,应从行政领导关系为主转到协议合作关系为主,要使展会持续发展,建立一个好的机制往往比单纯的财政补贴要有效。
同时必须改变现在这种权责不清、效率低下的组织模式,建立以实体承办单位(企业或企业化事业单位)为运作核心的高效组织模式。展会组织模式与展会经营管理的市场化和组织机构本身的企业化是密切相关的。组织模式改变后,可以由企业或企业化的事业单位作为展会的经营主体和产权归属单位,以有利于展会品牌的培育和运作主体利益与展会自身发展的有机融合。在组织模式的转型中,那些本地会展活动承办主体尚不成熟的地方,可以走与国际展览公司合作之路,充分利用其完善的营销网络、雄厚的资金、高素质的人才和丰富的会展组织管理经验。从而促使政府主导型农业展会在用人、规划、服务等方面对展会的管理和运营水平进行整体提升,实现展会运作的专业化、高效率。
参考文献:
[1]于孔燕.关于农业类展会发展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8)
[2]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农业会展理论与实践问题[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中国会展研究中心.中国规模以上会议展览机构调研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会展杂志社,2009
[4]陆红.中国农业会展经济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论文,2010.
[5]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中国农业会展发展策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6]邬国梅.政府主导型展会的运作模式研究[J].企业经济,2009(3)
作者:莫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