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石雕刻:“雕”出黔乡情“刻”出中国韵

  贵州省正安县是黔省典型的山区县,辖域75%被山地所占据,绵延起伏的群山中盛产一种墨色、深灰色的石头,即墨石,土称磨芋石。石质地细软而润泽,硬度适中,略有油性,无石纹和杂色,对光斜视石面有晶莹色粒者为上品,稍加打磨,石面光亮照人、溫润如玉,故称墨玉。

  宋《云林石谱》载:“西蜀诸山多产墨玉,在深土中。其质如石,色深黑,体甚轻软,土人镌治为带胯,或器物,极润。”

  古代正安在各历史发展阶段与夜郎、荆楚、巴蜀的隶属渊源关系。辖域古为“蛮夷”之地,是“濮人”、“九黎”等少数民族垦荒置地、世居繁衍的地方,历史文化积淀也不乏有深厚的底蕴。《后汉书》《华阳国志》《辞海》《中华名人大辞典》及《贵州通志》《遵义府志》《铜仁府志》《南川县志》《独山州志》《正安州志》《印江县志》《绥阳县志》《思南府志》《桐梓县志》《綦江县志》、《洛阳市志》《四川省志》等地方史均载记东汉时梓人尹珍,千里游学中原,拜著名经儒学家许慎授五经,又师事学者应奉习图纬,通贯天、地、人三才之道,成为一代经师大儒,官拜荆州刺史后还乡设馆教学,启蒙解惑、教化南方,首开南域文教之先河,西南诸省无地不称先师。因正安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在历史发展演绎进程中曾交织、融会本土夜郎土著文化和中原儒家外来文化、巴蜀和荆楚边缘文化,现境内考古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宫廷乐器蟠螭纹青铜甬钟、巴蜀文化代表物汉青铜虎钮錞于等实物佐证其历史,辖域虽偏处一隅,民族民间文化却是异彩纷呈。其中,墨石雕刻艺术当为黔域大山中绽放的一朵奇葩。

  墨雕制作技艺考究

  正安墨玉石与陕西省富平墨玉及泰山墨玉有着质的不同,其硬度和石质含矿量都有很大的区别。正安墨石矿脉呈块岩分布,一般附于山体地表石灰岩或沙页岩中,开采极易,产量较丰富。由于墨石质地柔软、色泽光亮,是雕刻的上品材料,备受历代文人墨客们的青睐,明清时曾在川黔盛行,清末民初地域有不少私塾先生开创“劳作课”,将其雕刻技艺以授课方式进行传授。墨雕的内容十分丰富、题材较为广泛,通常以原石形状构思和根据雕刻者的需求进行创作,有日常家居摆件、器具、印章及山水楼阁、百花异兽、人物故事等作品。雕刻手法以圆雕、浮雕、镂雕为主,并结合实际融会透雕、钮雕、链雕、线雕等技法表现。雕刻技艺流程归分为拣选料石、浸泡料石、构图打坯、雕刻制作、打磨抛光等步骤,制作步骤大致如下:选料。是对采集来的墨石块进行硬度、密度、光泽度及石块形状进行筛选的过程,墨石块要求软硬适中,需除掉杂石、杂色,选料的目的是对墨石的品相进行选择,根据作者的要求而定料,选料时通常出现好料稀少、杂石众多的情况。

  浸泡料石。即把采好的石料放入清水中浸泡数月,洗净晾干后进行第二次选料。浸泡的过程根据雕刻者的需求而定,也有不须浸泡直接雕刻的。

  构图打坯。在筛选好的墨石块料上,根据作者的意图和墨石块的形状轮廓,用雕刀大致绘出所要雕刻的图案,勾勒出初步轮廓,打好所雕物件的坯形,为进一步精雕细琢作准备。

  雕刻制作。即在已经大致绘出了轮廓的墨石块料上进行雕琢,根据具体情况除去多余的部分,待雕刻出具体的形象后再用圆雕、浮雕、透雕、线雕等手法精细制作,因墨石硬度不高,刀法上用雕、锉、刻、磨、刮等手法制作,使制作成形的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刀法味,且造型表现上更加生动,并于玲珑中透出一种古雅的天趣,黑色的物件隐约生发出一种太古气象。

  打磨。是对雕刻成型的作品进行粗细处理,打磨的工具主要是砂布,砂布有粗细之分,粗砂布主要是用于对雕刻成型的作品表面粗糙处进行磨拭,直到作品表面粗细均匀;细砂布主要是对经粗砂布磨拭均匀的作品再进行细磨,直到表面出现油墨光泽。如在夏日炎炎的季节用手指打磨,手上的汗脂浸于石上,湿润如孩儿肌肤,墨石似乎也因此具有了灵性。抛光:是对打磨出来的成品进行柔、润、亮的精细处理,将作品放入盛满桐油的容器数日,以达到作品整体柔、润的效果;取出晾干后再用绵布条擦拭至到光亮如玉,使其显得光洁、湿润、通灵。实际雕刻过程中,原材料除墨石外,另需桐油、胶水施以辅助,雕刻工具有雕刀、锉子、砂布、斧头、钻子、绵布、锯子、刷子、铅笔、容器等。

  文人世家延续传承

  正安墨雕至今沿袭着传统手工制作,据统计,现在能完整掌握技艺的传承人有50余人,其传承皆以师传或文人世家家传形式代代承传。此仅开列代表性传承人周信老先生的传承脉络。周信现年80岁高龄,传承谱系共13代,按其顺序,分别系郑坚、郑宜、韩之显、冉玠、郑文遇、徐以清、徐书详、黄正刚、杨本孝、郭超群、周信、周正旭、周安琪。据光绪《续修正安州志·选举志》载:“郑坚,康熙三十五丙子科举人;郑宜,康熙五十年辛卯科举人;韩之显,乾隆十八年癸酉科解元;冉玠,乾隆五十三年已酉拔贡;郑文遇,嘉庆十五年恩赐举人,十九年恩赐国子监学正;徐以清,道光二十九年已酉拔贡。朝考二等,就教谕职。历署铜仁府贞丰州儒学。现授龙里县教谕,加六品衔,以军功升授知县候选;徐书祥,咸丰十一年辛酉拔贡,尽先选用教谕;黄正刚,光绪二年丙子恩贡。”杨本孝、郭超群为民国时期教职人员。

  题材广泛,数量众多

  正安近现代墨雕传承人创作的墨雕作品,无论是作品数量和创作理念及表现意境上,当推周信老先生为最,他的创作题材有历史人物、神话故事、飞禽走兽、民俗风情、人体艺术,也有实用与观赏相结合的工艺品。40余年来,创作的作品众多,有《美人山》《仡佬人家》《十二生肖》《傩面》《麻姑献寿》《八仙过海》《布衣人家》《二龙戏珠》《富贵有余》《遵义会议》《鸳鸯戏水》《白居易遗爱诗》《举杯邀明月》《鲤鱼戏浪》《古刹对练》《龙凤呈祥》《龙与麒麟》《弥勒佛》《望庐山瀑布》《着衣人体》《丝瓜情》《松鹤延年》《绶带桥》《山乡》《月夜》《一道残阳铺水中》《湖畔》《过山坳》《林荫深处一恋人》《摩登女郎》《盼》《武术魂》《乘凉》《鸽》《对打》《对剑》《古刹对练》《女人体》《三人对练》《睡美人》《爱》《怪兽》《回马枪》《傩面烟台》《盘龙》《牵牛花》《雀》《吻》等近300余件。作品极富个性,源于生活的真实感知,是作者对家乡的自然、人文、历史的客观理解和具体表现,强调天人合一的人文理念,强调以心写形、以形为意的主观情感,从“心”出发,把物象变成心象。正如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所言:“艺术品中的高度和深度取决于艺术家在多大程度上揭示了他个人经历中的感受和思想。”

  比如作品《美人山》,整体上看恰似一幅美女胸像,但仔细一看,实为一座风景优美的黔北山乡,盘山公路蜿蜒通向山间古庙、美女的眼睛为一隧洞,山上林木参天,游人如织,风光无限。作者奇特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给作品灌注了深思冥想,以静观宇宙生命的意境将自身融入了大自然之中,从而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终至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山乡》展现的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山脚是滔滔芙蓉江,岸边悬崖绝壁,山上古木参天,百草丰茂,半山则是山乡民房,层层梯田,山顶云雾缠绕,于石头方寸间刻画宽阔的视野与意境,喻隐着人文精神和山水内在的归宿;反映民风习俗的作品《布依人家》,石板房、人物空间布局合理,给人以恬静、怡人之感。《盼》则是特写一位苗族姑娘侧面肖像,姑娘正在大树下盼望与情人幽会的瞬间表情,口含叶子表现姑娘心情焦虑、急切的心态,生动传神,耐人寻味;反映中国几千年来人民喜闻乐见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作品《鸳鸯戏水》《龙凤呈祥》《鲤鱼戏浪》《年年有余(鱼)》等,吸收中国年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精雕细刻,至善至美;历史题材的作品有造型复杂、错落有致的《八仙过海》,有如飞天神袖、腾云驾雾、富丽堂皇的《麻姑献寿》;反映唐诗和诗人的《一道残阳照山中》《望庐山瀑布》《白居易赏景图》等作品,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尽现其中。如《举杯邀明月》,将李白那狂羁不拘、超凡脱俗、孤高飘逸的身影刻画、凸现在墨石上,令人浮想联翩。

  人体在周信的作品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以独特的审美视角灌注了他对东方维纳斯女神的推崇备致,以雕塑的语言对人文的美好理想。有含蓄的东方女性裸背雕像,有热情奔放的《摩登女郎》,有天真烂漫的《少女》,也有沐浴中的少妇裸体形象。《舞》则是舞台中表演的瞬间动作,这些人体造型,比例准确,流畅的线条,富有东方女性的神韵。欣赏这些作品,犹如静止的舞蹈,活动的雕塑,凝固的音乐,富有节奏感和旋律性。使人感觉到人体的温馨与生命的活力;武术动态造型作品也最具特色,《对练》描写的是一对少年对剑时瞬间状态,在艺术创作上表现较为气势,有速度,这种瞬间状态集中体现肢体运动的力量。并多把武术放在风景优美的环境中,如《湖畔》,《古树下》,练功强身,这乃是作者长期从事武术研究和练功的真实写照。《十八般武艺》在方寸之间展现12个武生不同造型姿态的武功形象,人物千姿百态,无论是刀、枪、剑、棍、拳、脚,还是各种动作都准确有力、虎虎生风;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作品《松鹤延年》《望庐山瀑布》《十二生肖》《湖畔》《雀》等,注重意象造型,力求打破客观事物的束缚,以似与不似之间的变形处理,追求传神、写意和抒情的意象表现,以丰富的象征力代替外形的写实;他的另一类雕刻作品“面具”,源于黔北少数民族头饰和傩戏面具的灵感,作品极尽夸张和抽象,具有典型的黔北民俗特性,按传统人物个性和形态特征以自己的审美意识创作《傩魂》《二郎神》《灵官》《山王》等面具,充分展现黔北原生文化的神秘之感和阳刚之美,为称戏剧活化石的“傩戏”作出了极为宝贵的艺术诠释。

  独特的黔北山乡情

  周信的雕刻作品大都体现着作者对黔北山乡的深厚情感,他创作的艺术品注重题材的研究与表现,作品中蕴含着地域文化、仡佬族文化、巫傩文化的深刻文化内涵,芙蓉江水、悬崖绝壁、古木枯藤、吊脚屋楼、梯田云雾等自然景观及人物形态表现的古拙雄奇或意态天真,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其代表作《美人山》《仡佬人家》《山乡》《遵义会址》《麻姑献寿》等参加绚丽年华全国美育成果展评赛均获奖,且众多的墨雕作品被香港、台湾及国内爱好者收藏,并引发多家媒体的关注,使黔北正安这一深山中的艺术瑰宝从此走向了省内外各地。

  正安县墨石雕刻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在民间历代传承发展至今而生生不息,这得益于地域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得天独厚的墨石矿脉资源等基础条件。再则,正安的墨石雕刻有着独特的艺术魄力,有墨石的独特品性,有地方文化的深刻内涵。正安墨石雕刻虽在明清时期、民国和解放初也相当兴盛。但在文革时,工具遭没收,早期成品被毁,曾一度中断。现根据调查,县内有50余名传承人,能完整熟练掌握技艺的均己老年体弱,其传承也存在后继乏人的现状,面临的形势严峻,亟待进一步挖掘、抢救、继承和弘扬。

  如今地方政府正推荐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并针对目前传承现状,制定保护措施,以利有效地传承发展,相信通过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正安墨石雕刻前景更加广阔,定能迸发出绚丽的光彩,彰显出黔乡独具的地域性民族民间文化特色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文/田茂国 图/周正旭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