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大隐隐于“野”?

  近年来,中国的民间文物收藏活动空前的活跃。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收藏热”不断升温,生机勃勃的民间文物收藏活动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民间收藏者队伍成为了一个新兴的庞大社会群体,出现了一大批民间文物收藏大家。

  前段时间,笔者到老同学吴东南家中做客,他是业内知名的民间收藏大家。其父吴景琛更是以收藏为痴,2001年以九十高龄去逝,留下不少名人书画传于吴东南。多年不见,老同学吴东南形象没有大变,仍然是那样幽默、豪爽、执着与大方。闲聊间,他走进书房,搬出一个大木箱,里面全是书画,任凭我随意翻阅。这些书画有东晋王珣、王羲之、王献之,唐代欧阳询、宋代米芾的书法卷,还有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文徽明、董其昌、沈周、唐寅、仇英、吴彬、齐白石、张大千、陈少梅、吴冠中、吴湖帆等书画。其中最令我惊讶的是一幅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据了解,2011年8月2日在全国书画界中沸沸扬扬的一件大事是浙江博物馆与台北故宫同时发布一条信息: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局部的“剩山图”应邀到台北故宫作展览交流两个月,超过50万人次参观,该图保险金额达1.5亿元人民币。

  据相关媒体报道,《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字子久)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山为背景,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此画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末,此画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他极爱此画,以致在临死前下令将画焚烧殡葬。幸好其侄从火中抢救出来,但画已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010年3月14日时任国家总理的温家宝在讲话中提到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从此该图就引起了世人高度关注。

  眼观此画,笔者真觉得与眼前的这幅《富春山居图》有相见恨晚之感。此画孰真孰仿,不可断言。

  但几年前曾看过一报道说,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许有两幅,可能早已流入民间收藏家手中。这幅《富春山居图》长6.8米,宽30厘米,为水墨山水画卷,黄绢质地,完好无缺。更加奇怪的是,吴东南家传的此幅《富春山居图》与浙江省博物馆藏“剩山图”以及台北故宫馆藏的“无用师卷”局部有惊人的相似,而该图右边也同样注有六八年已故的上海大画家“吴湖帆”收藏等字样,但不是一小段而与“无用师卷”相连并未烧过的迹象,完整无损。难道明代的吴洪祫和一九五七年吴湖帆收藏的此幅一小段不是同一幅画?难道台北故宫的“无师用卷”又另有戏情?这疑问孰是孰非有待考究。而之前媒体报道的归浙的“剩山图”,右边也注有:此画是六八年已故的上海名画家“吴湖帆秘藏的稀世之佳品”字样,而字迹一模一样,应为同一人所写。

  因此,“秘史”的命题情节和台北故宫馆藏的那段“无用师卷”剧情与故事,是否与吴东南的家传的此幅完整的《富春山居图》有同工异彩的故事而尚未被揭晓呢?

  吴东南见我把这幅《富春山居图》看得入神,便又走进书房拿出一张彭汉昌的名片和自己两年前与彭汉昌的合照,并对我说:这幅画两年前给76岁的中国国画院原副院长彭汉昌看过,他很是惊讶,他说:“我六岁就受启蒙老师把教,专练董其昌的墨迹书法,该画中董其昌的题跋字迹,我一看便觉得亲切,无疑是董其昌的笔迹。该画的印章及所用的古绢、落款、题跋等,从眼、手、鼻之感觉,我认为此画应为真迹。”并反复叮嘱吴东南不要随便转给他人。

  来友处小聚,居然意外发现《富春山居图》的别样故事,实令笔者感叹不虚此行。临别前,热情的老同学送我一幅清代马逸的画,盛情难却只能接受。其实此行最大的惊喜还是欣赏了这么多从未看过的古画珍品,以及书圣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的书法。特别是看到这幅完整无缺的《富春山居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虽然我不敢断言这是黄公望的真迹,但德高望重的彭汉昌教授对该画的认可是不无道理的。如今收藏的理念日趋开明,随着收藏环境的进一步宽松,民间文物收藏品开始走出“藏而不露”的状态,许多私人藏品令世人颇为震撼,过去奉行的“秘不示人、孤芳自赏”的收藏理念正在发生转变。今后,也许会有更多“大隐隐于野”的珍品文物走出私家深宅,浮现于世。

  文/张德清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