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雄健气凌云——评王世国先生的书法艺术

  人们常说,草书是抒情诗,是写意画,是现代舞,是天才的艺术。所以,中国书法史上学草书者甚众,但能取得很高艺术成就者不外乎张芝、王羲之、孙过庭、张旭、怀素、黄庭坚、祝允明、王铎、傅山等数家而已。写草书除书家的胸襟情怀之外,贵在结字运笔的精熟,要掌握高超的艺术技巧。唯其如此,方能书写时意在笔先,自然从容,潇洒流畅,而不至于任笔为体,聚墨成形,满纸涂鸦。

  王世国先生祖籍安徽省寿县,自号“八公山人”。早年他书承家学,受其叔叔安徽著名书法家王家琰的影响,特喜雄浑正大如边关老将的颜楷,临习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勤礼碑》《麻姑山仙坛记》等,常称自己是“颜门弟子”。从他的行书中堂《和哈余庆师诗》中,可以看出他写颜楷的深厚功力。后来他在清代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梁巘当年主讲的寿春循理书院旧址的碑廊里,得见苏轼、黄庭坚、董其昌、梁巘等名家碑刻书迹,勤恳临习,从此步入书法门径。

  此后多年间,他学习王羲之诸帖,继承俊逸潇洒的魏晋风度;学习米芾的名迹,掌握极尽变化之妙的笔法;学习李邕、赵孟頫、文征明、王铎的行书,形成风清骨俊、遒润高华的体貌。当然,王世国先生平生醉心和孜孜以求的还是草书。他临习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序帖》和大小《千字文》,以及黄庭坚、祝允明、王铎书迹,千锤百炼,功力日深。

  当今书坛急功近利、沽名钓誉者众。一些人以创新或所谓“金石味”为名,矫揉造作,败笔连篇;或以丑为美,自残模样。还有一些人以为能在宣纸上写毛笔字便自称是书法家。任笔为体,聚墨成形,丑拙恶劣。

  王世国先生的书法却无当今时弊,可以说是精爽宜人,有书卷气。从他草书的李贺《马诗》作品来看,他的书法风清骨俊、刚健雄强,线条纯净,观之可亲可爱,给人以美的享受。他一方面用张旭、怀素狂草的体势,运笔如风,迅疾骇人,时常连字连画,一气呵成;另一方面,又继承了祝允明、董其昌、文征明等明代草书潇洒妍媚的文人风流。为了不致过于流滑软弱,他增强草书笔法的丰富性和线条的风骨,又参之以王铎、徐渭草书的苍雄劲健、折锋争拗、提按顿挫、八面出锋的笔法特色,使得笔力遒劲,节奏鲜明,腾挪跳掷,精准得当。因此他的书法恰似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又止于不可不止。这种类似万物生长的合目的性和秩序性,被他以一种自然而然的笔墨形式美妙地表现出来,关联呼应、气韵承转都恰到好处,充分显示出他长期临习名迹、博采众长所积累的深厚功力。

  草书最忌流滑、软弱、拖沓。

  唯有书家在快速行笔之时,熟练地运用提按的笔法,适时停蓄,顿挫转折,方能做到主画重,次画轻,做草如真,精爽干净。王世国先生的草书非常注意用笔的提按停蓄,并以此传达出了其草书作品的鲜明节奏和线条变化之妙。

  中国书法究其笔法不外乎平移、提按和使转三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按。正是因为有了提按,才从最初的“篆只一法”(平移),发展到了“永字八法”,有了中国书法丰富多变的笔法。本来草书因为行笔很快,所以运用最多的笔法就是平移和使转,如张旭、怀素、黄庭坚基本如此。草书在快速行笔中要平移、使转容易,而要准确地提按,做到主画重而次画轻,(即所谓“做草如真”)就很困难。

  王世国先生的草书难能可贵之处就在提按,只有提按才能表现“阴阳相生相克”的自然之道,才能实现书法精神与天地精神相往还。关于书法的提按他曾说:“行笔每一次‘提’都是一次飞跃,每一次‘按’都是一个落点;在提按时落点要准确,承接要稳当,如杂技中的空中飞人,这边飞跃而出,那边准确接应,方能成就艺术美感。”他正是通过用笔的提按创造出了墨色的干湿浓淡的丰富效果,创造出了线条的轻重粗细的力量变化,行笔的徐疾快慢的节奏韵律。他那苍劲的笔锋游走于宣纸之上,腾挪跳掷,神采飞扬,具有强烈的生命感和节奏感。我想,这正是王世国先生草书的高妙之处,也是观者在欣赏其作品时应当细心品味之处。

  文/韩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