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与乡建之间

  • 来源:设计家
  • 关键字:韩寒,拷贝,别墅
  • 发布时间:2014-09-15 15:56

  不久前,《设计家》公众平台发布的一篇名为韩寒旧话的帖子,引起设计师的转发点赞和评论。这篇名为《城市,让生活更糟糕》的文章,是韩寒在2009年《设计家》参与承办的一次世博论坛上的讲话,以其一贯的自由幽默语气叙述他所不喜欢的城市生活种种细节:汽油涨价,道路拥堵,老宅动迁,房价高企,以及年轻人的太现实……时隔5年多,城市,并没有因为世博而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而建造的热潮已经从城市蔓延到乡村。本期札记栏目中,零壹城市的建筑师阮昊认为,80后建筑师为代表的新生代设计师们所处的大环境与我们的前辈有很大不同,他们所面对的很快将不再是一个城市化进程下的大规模建设市场,而是一个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城市更新环境。“中国60后和70后的优秀明星建筑师有一部分开始选择远离城市化的矛盾,将自己的设计作品转移到城市之外风景优美的地方。”与此同时,或是出于旅游观光度假的商业目的,或是出于积极无政府主义者改造世界的热情,各种乡村建筑、改造设计也成为业界热点,并因此引发诸多讨论,其中,尤以哈佛博士周韵质疑策展人欧宁的“碧山计划”引发的网络论战最为广泛和热烈。本文,既不想质疑城市建设的诸多问题,也无意参与乡建大讨论,仅就本期《设计家》杂志内容所及,试图以一种似乎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建筑类型——城郊别墅的设计现状,探讨一种新的设计及商业运作模式。

  “中国设计精英之旅”活动,是由《设计家》传媒出版机构主办,旨在促进不同地域间设计体验、考察、交流的设计旅行,已成功举办多场。在选择上海代表性居住建筑设计案例时,我们排除了众多平庸、恶俗的伪设计,挑选了青浦的涵璧湾和松江佘山的蔓荼园这两个位于上海市郊的别墅,作为全国各地的设计师考察体验的建成案例。本期《设计家》,我们分别采访了蔓荼园的开发商代表梁伟鸿和涵璧湾的室内设计主创设计师李玮珉,从不同角度探讨设计体验。

  蔓荼园别墅位于松江佘山,开发商的初衷是想在大量模仿拷贝的别墅市场中,做出一些对社会具有标杆效应的新东西。为实现其不可复制性,开发商一律选用在国际上有一定声誉的境外建筑师,且未涉足过中国市场,并且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为保证每栋别墅的原创性和差异性,选择了多家事务所的不同建筑师进行设计。为了让这些从未来过中国的建筑师了解中国文化,在设计之前,开发商安排他们在苏杭地区进行了两个月的参观考察和生活体验,以初步了解江浙地区的风土人情。该项目从2003年土地规划开始算起,直到2011年对景观进行最终的精雕细琢,前后共历时8年,坊间传闻设计费耗资巨大。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开发商完全尊重国外设计师的原创,历经各种艰辛,完成了81栋建筑。“设计建造前并没有特定的目标人群,我们也没有在设计之前咨询某些固定目标客户的意见,而是完全尊重原创设计师的想法,尊重他们想要表达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让他们自由地设计、建造。”等到项目建成之后,再根据项目的特点去寻找合适的客户进行销售。

  在台湾建筑师李玮珉的采访中,涵璧湾被一再提及。他认为,涵璧湾不仅是对他而言,在大的环境里也有某种代表性,是以创新的理念重新和中国的历史、人文接轨的实验,是在人文创作上做出的一个类似标杆的项目。涵璧湾在商业上操作可能是不成功的,部分因为,相对于庞大的理想,开发商的实力有限,周边环境配套也还不成熟。李玮珉同时认为,涵璧湾在设计上的影响力不是只看一时的市场成败,而是看未来的可发展性。

  采访中,我们一面要为这些有理想的开发商和设计师的探索和实验而心生敬意,一面也要为中国房地产开发体系下的建造和设计模式而深感虚无与荒诞,在不知道业主是谁的情形下,这只是一场没有对手的博弈,没有互动的交流,没有回应的提问。我不谈乡建,因为乡建的问题根本在于土地政策,那么,对于城郊高端别墅的开发和设计,是否可以在不改变政策的情况下进行一些私人订制的实验?

  当蔓荼园的景观设计师描述如何历尽艰辛实现境外设计师的景观设计方案时,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当年我买别墅时庭院的情景。庭院已被前两任业主空置了十年,除了两棵樟树勉强活着,根本看不出设计师当初设计了什么景观。其实,设计师到底设计了什么,对我而言都已无关紧要,因为,不会有一个设计师明白我想种的南瓜应该在哪里牵藤搭架。

  许晓东

  2014年8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