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建筑与室内设计的交叉地带

  • 来源:设计家
  • 关键字:留学生,食物链
  • 发布时间:2014-09-16 08:39

  ——访AECOM中国区建筑设计室内建筑副总裁陈铮

  陈铮(Jane Chen)

  AECOM副总裁、AECOM中国室内建筑总经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建筑学硕士、同济大学景观学士。在建筑设计、室内建筑和总体规划等领域拥有超过18年的丰富经验。曾参与过多个国内外办公室总部、酒店和多用途商业综合体等知名企业项目,曾被美国专业建筑杂志《Building Design+Construction》评为2008年度40为40岁以下建筑界精英之一。曾作为首席设计师在美国AECOM凤凰城办公室工作超过6年。2003年,在荷兰鹿特丹的国际著名建筑事务所OMA作为AECOM顾问负责央视总部大楼的技术和管理支持。2010年在AECOM上海办公室成立了室内团队,现负责领导AECOM中国室内建筑团队。

  从两三年前开始,在知名的多专业综合性企业AECOM工作了十多年的建筑师陈铮决定转型,从此专注于室内设计。作为建筑师,她曾经在美国凤凰城参与或主持了许多大尺度的企业总部、工业园区、大学校园规划,以及迪士尼酒店等项目,也在统筹各专业团队的时候逐渐接触到室内设计。

  在陈铮看来,“纯粹的建筑师”和“纯粹的室内设计师”在设计思维上各有不同,而她则希望找到两者的交叉地带。她重视室内空间的规划、市场信息及对客户需求的分析。“在一个项目开始时抛开装饰去做开发,找到每个项目的突破点,去了解客户和他想要解决的问题。”陈铮认为,要把空间组织好,让人家一看就能明白,而不是靠嘴巴来游说。这样,自然而然地设计师就会有创意,而且客户也能够接受。谈及当下国内室内设计市场的现状,她坦言,刚刚进入这个市场时,颇有到了“食物链下游“的失落感。但她也相信,不管是在公司内部,还是在残酷的市场上,都可以凭借作品来立足、发展。为了保障项目管理与设计的品质,陈铮和搭档Ben的团队只有30人左右,对于项目也是十分精挑细选。陈铮说,在未来,个性化的空间设计将成为趋势,她和团队也希望继续推行量身定做式的服务,以期做出更多精品。

  “总的来说,接触了室内设计后,我的视野更广了,眼睛里看得到的东西更多了,自己也更热爱生活了。”陈铮笑言:“所以我曾经跟朋友们说,接下来十年我专心地做室内设计,这样,以后就可以优雅地老去……”

  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

  《设计家》: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学习设计的经历?

  陈铮:我自小爱玩,思想比较飘,也喜欢画一点画。中学时,我就希望以后能够做“每天都不一样”的事情,不要做学物理、化学这样需要在实验室做大量重复工作的工作。当时我舅舅在同济大学教暖通课程,跟我描述过同济建筑系的情况,也告诉我说建筑系学生有实习,可以出去“玩儿”……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坚定不移地要读建筑系,为此还跟父母有过一些冲突。考上同济后,我阴差阳错地进入了风景园林专业,头两年我们也跟建筑系一起上大课、做设计,到了第三年才开始学习风景园林和规划的课程。那时候,我对公园里的茶室设计特别感兴趣。大学毕业后,我进了福建省建筑设计院,开始做建筑设计。

  再后来,我以陪读的身份去了美国。当时我先生先去读书,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我先打工打了一年多,才有机会重返校园。建筑系毕业生在美国的就业行情并不好,很多研究生毕业后挣钱还不如在餐馆打工,所以很多从国内过来的建筑系学生都改行去学财务、计算机,而我仍然坚持要读建筑专业。1996年底,我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毕业,拿到建筑学的硕士学位,开始找工作。在猎头公司的介绍下,我到位于凤凰城的AECOM去面试,一进去就发现这个公司比自己想象的要大,随后又不断地发现公司在持续变大!刚到AECOM时,公司只有约3000人,现在则已经增长到九万五千个人的规模了。

  《设计家》:您在AECOM的工作内容经历了什么样的转变?

  陈铮:进AECOM之后,我在很长时间里都是纯粹的建筑师。一开始先画施工图,等到有一点机会去做设计时,我就很用功。一般美国的同事都不加班,我呢,除了自己的工作,还学了三维动画、渲染什么的——当时许多美国设计公司都把渲染这部分拿出去做,价格还很高。老板看我爱干活,连排版、做PPT也很愿意做,也会多给我一些活儿干。当时AECOM在凤凰城的公司做企业总部的项目比较多,我也做了Cox集团(考克斯电视)园区、嘉信理财西南总部、美洲第一银行园区总体规划、亚利桑那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等项目的设计。企业总部的规划和建筑设计其实有很多工作与室内设计有着紧密的关系,我也因此开始对室内设计、与室内设计团队之间的合作这方面有了一些认识。

  后来,公司派我到OMA,以AECOM顾问(之一)的身份去参与央视大楼的项目。做完央视项目回到国内后,那时候的AECOM在中国只有50多个人,而我是在国内的第一个建筑师。老板们鼓励我说,我们在中国还没有进入建筑设计市场,你可以试一试。于是我开始努力拓展市场。因为自己在企业总部这个领域里说得出、做得来,我们一开始在国内做了一些这样的项目,包括通用电气亚太总部——那个项目,我是规划、建筑,到景观和室内设计的总负责。由于室内设计的团队都在美国,他们常常会跟我说,Jane你要帮我们去看看家具,看看这个,看看那个……所以我也慢慢开始组建中国的室内设计团队,也学着去做室内设计。与此同时,我们在国内的甲方对我们产生信任后,也会邀请说我这边有个会所(售楼处、餐厅等),你来帮我们做吧。比如说巨人高端私人会所做完后,别人看到了,觉得挺好,也来找我们。AECOM中国最早的阶段,室内设计项目只占百分之十,慢慢发展到建筑和室内设计各一半,再发展到室内设计项目占了百分之七十。这个比例持续了半年后,我更有信心了,所以在两三年前决定放弃建筑设计,专心于室内设计。

  《设计家》:您此前从事建筑设计已经有十多年了,在您看来,从纯粹的建筑师到现在专注于室内设计,在设计上有什么样不同的体验?

  陈铮:建筑设计比较看重大方向、大的空间和体量,纯粹的建筑师设计的空间会比较冷,比较注重“纪念性”,但很好玩。纯粹的室内设计师做的设计,可能一面墙结合以灯具的光影,能呈现出许多层次。同样一块石头,室内设计师可以把它做出许多变化,比如镂空、做出“布”一样的感觉……但有可能整体的空间又显得比较弱。我现在正在寻找这两者之间的交叉地带。因为我了解建筑师的想法,有时候可以在施工之前提醒业主,建筑设计这块可以调整一下,这样以后室内空间的效果更好。值得一提的是,室内设计的项目进展很快,一个思路和想法可能在六个月之内就能实现,而这也意味着如果你到了中间才发现不合适,已经没有时间去修改了,这一点跟建筑设计项目不太一样。做室内设计时,会有一种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感觉,但是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

  我昨天看一本书,上面说到,好的设计师不是把艺术“挂”上去,而是融入进去,使得空间更丰满。这是强调人在空间里的感受。我自己则很讲究室内的规划,不管在办公、酒店还是其他类型的空间里都是如此。比如说,进来之后,为什么这个地方需要非常powerful(有力量感),为什么那个地方需要一些过渡,怎样小中见大、物以景异?做了室内设计后,我对这些问题的理解透彻了许多。

  总的来说,接触了室内设计后,我的视野更广了,眼睛里看得到的东西更多了,自己也更热爱生活了。所以我曾经跟朋友们说,接下来十年我专心地做室内设计,这样,以后就可以优雅地老去……

  《设计家》:作为AECOM的一部分,室内设计团队在项目选择方面是否会受到一些限制,或者得到一些来自公司的支持?

  陈铮:我的性格比较强势,有一点完美主义,也经常思考自己要什么、怎样才会快乐,所以我会仔细地挑选项目,同时也保护团队。幸运的是,公司的几位老板都是做设计出身,而非职业经理人,他们理解设计,也理解设计师。我们做了AECOM上海办公室、AECOM香港办公室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所以公司也比较支持我们。现在我们的项目类型渐趋丰富,除了办公、餐厅、私人会所、商场等之外,也想尝试创意家具设计等,把“面”拓得更广。我相信,不论是在公司里,还是在市场上,都是以作品说话,有好的作品就能得到尊重。同时,还要把团队运营好,有了作品和业绩,就会有底气。

  注重空间规划,践行“低调奢华”

  《设计家》:您的设计主张是怎样的?

  陈铮:刚开始时我们比较专注在总部设计,设计风格也从一开始比较硬朗发展到更柔、更软一些。现在我们在做设计时,注重保留一些建筑的安静和禅意,不会去做太妖、太炫、太土豪的设计。我比较认可的是“低调奢华”,尽管这个说法并不新鲜,但是其中包含的意思是我们认可的。

  《设计家》:能否结合具体项目,谈谈您在设计时的思路与策略?

  陈铮:可以谈谈今年完成的一个售楼处。整个开发项目的建筑、结构和机电都由AECOM深圳办公室完成。业主为了3000平米的售楼处曾经接洽过多家设计师公司,都不太满意。我们的深圳办公室建议我们去试一试。在去面谈之前,我和Ben做了许多铺垫的工作,去研究客户、项目本身的特点,同时也主动打了许多电话预先沟通,让业主体会到我们对项目是用心的。为了了解售楼处的特点,我们还假装成购房者,探访了许多楼盘的销售中心。

  分析下来,这一项目的特点是它本身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尽管前期是在出售住宅产品,但接下来业主会在二、三、四期做一些办公、酒店和商业空间。考虑到目前购房者的心态,不管是买来自住或者是纯粹的投资,都会很关心房产的投资价值,因此特别关注项目的“未来”。那么,怎么在这3000平米里把关于“未来”的信息表达出来呢?用设计的语言和相应的材料。传统的售楼处,购买者进来首先转三圈、看沙盘,销售人员作介绍,这些都是硬性销售的手法。又或者进了门先在放映厅里看片子,出来又是看模型,缺乏过渡,很生硬。我们的做法是,让大家进来后先看电影,接着看到“商业街”,看到街道上的橱窗,闻到远处飘过来的面包香味……有了这些体验作为铺垫,再去看模型。除了重新规划动线,植入商业氛围,我们还把签约处设计出极具未来感的办公室的感觉。业主认可了我们的理念。经过一些曲折,这个项目建成了,效果很不错。

  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我才刚刚“转型”做室内设计,它的成功也坚定了我继续做下去的信心。我们团队也逐渐养成了分析的习惯——在一个项目开始时抛开装饰去做研发,找到每个项目的突破点,去了解客户和他想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们很重视把空间组织好,让人家一看就能明白,而不是靠嘴巴来游说。这样,自然而然地设计师就会有创意,而且客户也能够接受。我曾经跟客户说,你找我们做项目,第一个月里可能是看不到什么的,一般是第一次汇报谈规划,第二次汇报才看草图。现在,客户也认可了我们的做法。

  《设计家》:能否谈谈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重点项目?

  陈铮:最近我们正在做联合利华的办公室改造。这是一个招投标项目。实际上,我们一般不参加投标,也不希望团队因为常常参加投标而习惯于“短平快”的节奏,而且市场上的许多招投标项目往往也比较虚。之所以决定投标,是因为联合利华在办公室设计这个领域内曾经是领先的,有先进的思路,他们在德国和其他国家的办公室都曾经做得极好,只是后来有点沉寂了,Google这类互联网公司则在办公室设计方面颇为引人注目。如今,联合利华公司有自己的新的理念和标准,想要在公司里进行推广,也想把他们在国内的旧办公楼加以改造。我和Ben认为,如果能把这个项目赢下来,对团队来说是一件好事,将会有机会来做一些不一样的设计。

  去看场地时,我发现这栋楼共三层,每层大约三千平方米。整个楼的进深很深,一进去就是一座通往二楼的楼梯,办公区可以说是人头汹涌……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要把原有的楼梯敲掉,做一个更大的楼梯。一来,员工进入办公楼后需要进行分流,如果人员进入闸机后到了室内,上下左右的交通都挤在一起,很不科学;二来,应该让员工进入办公楼时感到精神为之一振,感受到新的公司文化,而不是一进来就被赶到楼上去干活。事实上,企业文化是精神层面上的,如果只是贴几张海报,并不能让人接受。

  从投标的角度说,我的这个思路是有风险的。怎样能让业主解除顾虑?首先,我本身有建筑设计的底子,以及统筹各专业团队的经验。同时,我还找到AECOM结构和机电方面的专家,咨询他们砸了楼梯后空调、消防、人员逃生等问题如何解决,对工期和造价的影响有多大,以上问题又如何解决,解决的步骤是什么……我在汇报中把这些信息一一介绍给业主,让他们也建立起信心。这个项目预计明年就会完成,我本人也很期待。

  把控方向,全方位实施项目管理

  《设计家》:您如何看待项目管理的重要性?您在这方面是怎样做的?

  陈铮:项目管理包括很多内容,比如风格、设计周期、设计的方向,都需要管理。并不是说哪个方向都能跑,必须要考虑选择了某个方向对于业主的理解、造价等方面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同时,还要对业主的期待值、对自己的团队乃至于自己进行管理。

  项目要做得好,管理非常重要。室内设计有很多细节,如果缺乏管理,顾得了这个顾不了那个,顾得了小的丢了大的,会被施工方和业主拉得四分五裂,什么也顾不过来。我常常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妈妈、一个守门员,把一些外面的事情理清楚,这样设计师才能专心去做设计。

  《设计家》:在团队建设方面您有什么样的经验与体会?

  陈铮:团队目前由我和Ben一起带领。我的搭档Ben是个很疯狂的设计师,他玩过时装,做过酒店,做过各种各样的家具设计,还当过甲方。我们两个人加起来工作过的领域包括建筑、景观、室内、时装设计,以及家具设计、项目管理等。我相对比较理性,因为做过包括迪士尼的酒店项目在内的许多大项目,有同时与十几个顾问公司合作的经验,而且比较注重空间规划和项目管理。比如说在我看来,“总部”的设计并不意味着放个前台、办公区等就可以了,而是包含很多新的理念、空间的规划、公司文化等,要像了解一个人那样去了解一个总部,更多地沟通。如果能够永远比客户多想一步,考虑清楚他接下来会关心什么,那么业主会更放心地把项目交给我们,会更愿意倾听。为此,我和Ben每个项目都会跟踪所有的步骤,亲力亲为,这样才能控制好项目的方向和过程。

  《设计家》:那您现在还会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来做设计吗?怎样在设计和管理工作中取得平衡?

  陈铮:我还是会花许多精力在设计上,特别是前期的空间规划、市场信息及客户需求的分析。

  但是,我们做得更多的不是一笔一笔去画图,而是用自己的经验去引导,最大程度地让设计师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我的办公桌前总是门庭若市,大家常常轮流来开会、交流意见,我也会不时地在办公区里转一转,及时发现一些问题。记得在准备联合利华投标项目时,我们最高峰时曾经一两个小时就开一次会,目的是避免偏离方向。

  因为挑选项目时比较仔细和谨慎,也为了保证有时间可以放在设计上,我们的团队只有三十人左右。在AECOM这样的大公司里,这个规模的团队小得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但在转型做室内设计后,过去两年中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得到大家认可的作品了。

  《设计家》:您对目前国内室内设计的市场有什么样的观察?

  陈铮:说实话,一开始我曾觉得做室内设计,是走到了食物链的下游,会有点失落感。这个市场被宠坏了。以前,有些单位甚至愿意只收取施工费,免费进行设计。毕竟,跟施工的费用相比,设计费只是比较小的数字。那么,怎样去说服业主说自己的设计值得这一笔设计费,并且相信给了我们时间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作品?这是市场竞争的关键。一方面,我们要有好的思路和作品;另一方面,设计行业是讲求服务的,特别是室内设计师在服务上要比建筑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对客户了解得越透,就越容易做出好设计。就像Ben说过的,你到裁缝那里指定要做某个样式的衣服,有的裁缝帮你量好尺寸,就这么做了,但更高端的裁缝,量完尺寸后能告诉你什么更适合你、如何把某个款式和某件衣服变成“你的”,而不是某品牌的。我一直认为,好的设计师是拿业主的钱去做业主想要的事情,而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设计梦想。

  《设计家》:那您对于团队今后的发展有什么样的计划与期望?

  陈铮:我一直说,自己还是室内设计界的菜鸟,毕竟才进入这个领域几年。对于未来,我想,人都是这样,越玩儿心就越大——不是说想做尺度更大的项目,而是想尝试更多的东西。越是好的设计,越是贴合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比如说一间办公室,老板们开会的方式不一样,那么空间设计和家具设计就会不同,为什么只是买一张大班台放在那里呢?现在年轻人的个性越来越张扬,许多企业的第二代、第三代接班人都推崇个性化的空间设计。我想,个性化将会是今后的一个趋势。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拥有,但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上,“一小部分”人对于量身定做、个性化空间的需求,就会是不小的数字。我希望在这方面继续推进。相应地,我们也会花一些时间去挑选客户和项目,做好设计,做出精品。

  采访:《设计家》 整理:赵夏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