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设计的“特种部队”

  • 来源:设计家
  • 关键字:建筑,创新
  • 发布时间:2014-09-16 09:59

  从设计模式去创新

  我们旨在探寻一种新的设计模式,这种模式不再是各个设计细分行业的单兵作战,而是将研究与设计、虚拟与现实、当下与未来、权威与民众结合起来。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以80后建筑师为代表的新生代设计师们所处的大环境与我们的前辈有很大不同。我们所面对的很快将不再是一个城市化进程下的大规模建设市场,而是一个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城市更新环境;不再是一片片空地,而是一个充斥着各种信息的聚合体。二十年快速建造留下的后遗症将逐步显现,如何过滤、排除冗余的信息,发现并建立不同事物之间的微妙联系,更多地从设计模式去协同、创新是新一代建筑师面临的迫切问题。

  作为设计师而言,创新往往不在于发明什么,而在于发现并建立不同事物之间的微妙联系。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之间的既有关系,并以革新的方式去突破甚至颠覆它,是让我最兴奋的事,因为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有趣的想法,美妙的设计,更带给人意犹未尽的思考。设计的灵感和创意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由一个特殊的创新体系来激发。一个好的设计师或许能够得到几个灵感,而一个好的创新体系能够源源不断的产生创意。对于设计类的行业,尤其是以创新为主导的设计事务所来说,创造一个设计模式比人的因素更为重要,因为它能够不断激发设计师的灵感,对于同样的人,在不同的体制与模式引导下产生的作品质量截然不同。

  像特种部队一样去战斗

  对于任何团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它的战斗能力。打个比方,国内大型的设计院可以看做是重型的装甲部队,其设计过程更类似于生产线,以高盈利作为主要导向的结果是其给予创新的空间不大;外来事务所可以看做外来军队,创意很新但可能会有水土不服的特征。因此,我们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特种部队,以创新理念和数字化的设计工具作为最精良的战斗武器。更重要的是,在国内外大型设计公司中,往往每个人承担的是流水生产线上的一环,也就是“零部件”的角色,而特种部队强调的是“单兵作战、协同合作”的能力,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有承担整个设计过程所有环节的能力,也就是“引擎”的角色,在需要时可以随时组成小分队进行战斗。

  我一直认为创新是需要去引导和管理的,好的想法一定是自下而上的。在普通的设计体系中,承担方案设计的往往只是团队中较有经验的几个人,但是在特种部队体系中,每个人都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当我们坐下来进行讨论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意源,而这种多人互动对于创新的提升是指数级的。

  在限制中寻找突破

  项目创新有时需要在诸多限制中寻找突破口,例如我们设计上海宝业中心,就更多的要在限制中寻找突破。这种突破主要包括三点:对场地限制的突破,对办公楼“面积效率至上”法则的突破以及对办公楼单一化立面设计的突破。

  场地对设计有着诸多要求:场地对建筑有个60%沿街贴线率的要求,也就是60%的建筑边界线要贴着红线;场地要求建筑一层必须往内退,形成半室外空间等。这些要求把建筑沿着场地的形态做了规定,因此,项目L形的构造是应对场地要求最基本的一个出发点,它不仅满足了场地要求,同时也满足了业主对形体的要求,而且形态显得大而连续。之后的设计过程与其说是挤压,其实更是“挤压”与“打开”的双向过程,挤压一方面增长了功能使用面积,形成几个各自独立又相互顶角的庭院,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三个向外敞开的“开口”。几个被挤压的边碰撞在一起,发生了质的改变,内部流线与室外空间在中心庭院发生重叠。而对于内部功能优化使用的结果反馈到形态上也产生了不均质的结果,这也是在场地众多限制条件下功能与形态之间谈判的平衡。

  由这些操作带来的体量围合与空间序列,功能性使用和游走性体验的平衡,是对当代办公楼“面积效率至上”的法则的突破。自从Bloomberg纽约总部办公楼首次应用开敞办公,极大地提高了单间办公模式的效率后,办公楼的高面积效率以及高“出房率”一直是办公楼设计的重要法则。本案以“空间品质效率”来对办公楼的面积效率提出质疑,在适当牺牲面积效率的同时,使得室外景观绿化与室内和谐共存,为室内引入更多的采光、景观与通风,给予使用者更多层次的建筑体验与空间感,从而创造出一个充满启发性的办公环境。这种具有高“空间品质效率”的办公楼,将比仅有高“面积效率”的办公楼更有办公效率。

  此外,本案的立面设计也是对当代办公楼单一化立面设计的一个突破。当代办公楼往往在“面积效率”的法则统领下,以标准层平面和立面在垂直方向堆叠形成。而本案除了在上面提到的游走性平面外,立面设计以模块化的遮阳屏板组成。约20种标准化模块形成的屏板的水平向的渐变赋予了立面流动性,这些不同斜度的屏板也改变了窗户的高度,控制室内空间的采光。

  明确市场,凸显核心价值

  回国创业之初,我们面临的对手有很多,有非常大型的几百人规模的设计院,也有极力想要开拓东亚市场的欧美事务所,所以对于零壹城市最重要的就是怎样凸显我们的核心价值,并明确我们的市场定位。在中国设计行业中仍旧不乏照搬、照抄和大规模生产的现象,缺少真正的made in china的创新与想法,但是在零壹城市的血液中,独特的创新和创意是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在这个风格泛滥的年代,创新不在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新立异,也不在于千篇一律的某种风格,而在于用每一个设计独特的创意与理念,去巧妙地解决城市中建筑的实际问题。

  对于设计师而言,具有标志性的风格往往也同样是扼杀创新的杀手,它永远告诉业主“我擅长做什么”,而不是从业主的角度出发,针对每一个案例耐心探索,不断磨练,以创新的手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idea是最值钱的东西,有idea才能形成艺术品,不然就只是产品。我们在做可以让生活更美好的艺术品,于是我们会去拒绝很多业主想法与我们的设计理念不相符合的项目,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我们的定位与口碑。零壹城市做的就是具有创新理念、艺术性与先锋性的设计,力争成为最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城市的革新设计者”。

  做中国城市最有力的革新设计者

  中国60后和70后的优秀明星建筑师有一部分开始选择远离城市化的矛盾,将自己的设计作品转移到城市之外风景优美的地方;也有部分标签化的明星建筑师针对极少数特殊的标志性建筑进行设计。与之不同的是,零壹城市给自己的定位与目标恰恰是“中国城市最有力的革新设计者”,我们扎根在中国这样一个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中,真正去面对这些城市的矛盾与问题,既不避世也没有标签化,更不断以创新的手法化解问题,在限制中带来精彩的设计。

  所以我们把自己的设计作品称作是“偶发性建筑”,也就是与不同的场地限制与业主要求的“意外邂逅”,以约束与限制下有限的力量去形成最大化的建筑效果,而这一偶发性建筑所形成的又恰恰是带有必然性的、可以推广的设计模式。

  关于阮昊:

  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硕士,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学士、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访问学者。于2010年创立零壹城市建筑事务所,同时任教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Teaching Associate)和中国美术学院。在此之前,曾工作于Preston Scott Cohen建筑事务所并任其中国区项目总负责人、美国SHoP建筑事务所并现任其中国区项目顾问。

  文:阮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