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艺过人教育济世 皈依佛门宗教救国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才艺,教育,宗教
  • 发布时间:2014-11-11 12:14

  寻找京城弘一法师李叔同故居

  秋风瑟瑟,不知不觉秋天降临了古都北京,想起李叔同的《悲秋》。全诗短短52字,却道出李叔同内心的感叹,悲秋是在感叹人生,感叹昨日红颜今日暮年,千金难买寸光阴。

  李叔同传奇般的一生充满诗意和神秘感,他从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佛法,从此远离红尘是非,送别悲秋,迎来的是一片暖阳。如今去寻昔日弘一大师的尘缘萍踪,想必会多一份对人生的感悟和启示吧!

  百年院落传承精神思潮

  如今焕新胡同和很多承载着老北京厚重历史的胡同一样,被拆得差不多了,只能依稀看出曾经胡同的模样。胡同的21号是一座东西两跨三进院落,远看去灰砖乌瓦,浅草毛石,围中见透,别有意境。院内穿插的玻璃使人能感觉到现代的气息,却不见添加的人工斧凿,仿佛它原汁原味地静止了百年。

  这里就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李叔同的故居,上世纪二十年代他曾旅居于此。作为李氏族产家宅,现由李叔同的侄子李麟玉一脉继承。2011年,北京大学文化研究和发展中心的文化体验中心大唐春社迁址此地,北京大学教授赵为民成为这里的新主人。

  如今这座百年四合院成为了京城知名的文人雅集,中国当代大儒范曾、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国际设计大师MarkCheung等国内外名流常到这里做客。由于有北京大学的学术支撑,袁行霈、汤一介、楼宇烈等著名教授都是这里的重要导师,因此焕新胡同21号院成为“精神家园”,而非休闲娱乐场所。这种思潮的激荡,正如曾经居住过这里的故人李叔同那样,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领悟出许多常人无法企及的人生启示和佛学心得。对于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梁实秋、林语堂等都认为是“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前半生艺术

  用弟子丰子恺的话说:“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作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于一身。他在多个领域,都首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其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他是中国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另外,他还是中国话剧的鼻祖。

  李叔同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平湖。李叔同是五姨太所生,少年时生活极为优裕,但五岁父丧。

  他天生聪慧好学,有道是“《文选》烂,秀才半”,李叔同7岁时便能熟读《文选》,且写得一手像样的书法,被人称为“神童”。8岁从其乳母背诵《名贤集》格言:“高头白马万两金,不是亲来强求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不但能背诵如流,而且能通晓荣华尽头是悲哀的意思。

  由于家庭的变故,14岁的李叔同和生母南迁上海。他在上海入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受业于蔡元培,在这里,他一方面接受了较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一方面又吸纳了“新学”的精华。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叔同应征的文章,名字屡屡列为第一,被视为“才子”驰名于上海滩。18岁时,李叔同遵奉母命与津门茶商之女俞氏结婚。

  1900年前后,中国日渐沦亡。李叔同亦经受了科考失败等打击,便开始“奔走天涯无一事。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在天津、上海,他与一些艺界女子甚至风尘女子来往不断,与名坤伶杨翠喜、谢秋云等过从甚密。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李叔同充分享受物质利益的时期,这种富家公子生活直到1905年,李叔同丧母之后。

  1905年,李叔同生母去世,于是东渡日本留学。初到日本,对于明治维新以后的西化成果深感羡慕,对西洋艺术全面研攻。他在上野美术学校西画科从黑田清辉等画家学习,同时又入音乐学校研究乐学与作曲,业余还研究戏剧。

  上野美术学校课程中有裸体写生的内容,李叔同曾雇请一位日本女郎叶子作模特,这一时期创作的人像人体素描,有不少成为美术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天长日久,李叔同和这位叶子小姐互生情愫,结为异国伴侣,并于1910年一同回到上海。

  1906年,他与曾孝谷等人创办“春柳社”,提倡话剧,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研究话剧的团体。这个团体先后演出《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等,李叔同均任主角,一时声誉鹊起。初演《茶花女》时,李叔同为了串演女角,还不惜将小胡子剃去,花重金做了好几身女西装。由于《黑奴吁天录》中有反对民族压迫的内容,此剧还遭到清政府的禁演,这也说明其影响之大。

  李叔同在写《送别》这首词时,有一段动人故事。“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名叫许幻园的,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李叔同看着好友远去的背影,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传世佳作。

  李叔同是坚定执着的爱国者。留日期间,就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李叔同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担任音乐、美术教师,实践他早年确立的“以美淑世”、“经世致用”的教育救国理想。丰子恺、刘质平等文化名人均就读于此,是李叔同的得意门生。

  然而,这位渐臻于完美之境的大艺术家,却在“五四”运动的前夕斩断世情俗怨,从此芒鞋布衲,托钵空门。由风华才子到云水高僧,这一极具戏剧性的转折,怎不令人愕然、惘然?

  后半生佛

  出家前一天的晚上,李叔同把丰子恺和另两位同学叫到他的房间里,把房间里所有东西送给这三人。1918年8月19日,丰子恺等三人送他到杭州定慧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李叔同家人知道他出家的消息后,曾多次要求他还俗。他的夫人携子来劝说,他拒不会见,后在朋友苦劝下相见一面,但双手合十,口念佛号而已。李叔同出家后,严格依照戒律修持,虔诚得近乎苦行僧。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李叔同是“以出世的精神做着人世的事业”。宗教的虔诚与献身精神并没有使他放弃救国的愿望,反而更加强烈。1941年,弘一法师还写过一幅横卷:“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其跋语写道:“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弘一法师皈依佛门之后,依然广结善缘,开导众生,以唤起、提高人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为己任。或者,这种“宗教救国”的理想,与大师早年“教育救国”的理想是一脉相承吧!

  弘一法师病重后,拒绝医疗探问,一心念佛。临终前书“悲欣交集”四字以为绝笔,且预作遗书、遗偈数篇,于弥留之际分发示友。其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廊而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1942年10月13日晚,弘一法师安详圆寂于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遵佛教仪式火化,其舍利分别由泉州清源山弥陀岩和杭州虎跑寺建舍利塔供养。

  李叔同一生63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其生其死都充满诗意和神秘色彩,仿佛一切都是事先已设计好了的,又仿佛是演完了一场人生大戏,在人们还没有品出韵味的时候,便匆匆卸装收场,留下遗憾万千。观其一生,半为艺术,半为佛。其一生光明磊落,潇洒飘逸,道德文章,高山仰止。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居士曾撰联一幅,概括李叔同一生为:“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照天心。”

  文:陆杨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