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优秀的种子行业组织,不得不谈及北京种子协会。
8月15日,北京种子协会秘书长丁晓松来到广州,查看协会在广州柯木塱品种展示基地开设的蔬菜品种。借此机会,记者第一次见到了丁晓松,专访了创建并见证了北京协会发展的关键人物。
健谈、坦率、干脆利落,这是丁晓松留给记者的印象。也许正是这样的性格特点和他的从业经验,塑造了北京种子协会的独特之处。
基础性:打造种业集散地
2004年,北京种子协会成立。丁晓松从北京市种子管理站借调出来,专职管理协会事务。在此之前,作为品种管理科科长,他主管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生产许可证的审批、发放,这让他结识了很多企业,了解企业诉求,从而对协会的发展和定位也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
“当前中国种业的竞争仍是品种的竞争。”丁晓松说,就北京的种子企业来说,规模大小迥异、研发实力悬殊,要推动这些企业长远共同发展,首先要解决其品种后续问题。
对于当前正在推广的国内外优秀品种,搭建一个同台竞技的展示和交流平台、帮助种企把握品种研发新趋势十分必要。丁晓松说,集就是把全国各地的优秀品种汇聚到北京来;散就是把会员单位的优秀品种铺到全国各地去。
2011年,北京种子协会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农牧局合作,引种31个北京市糯、甜和青饲玉米品种到西藏种植。2012年,拉萨市农牧局在自治区农科院农科所试验基地组织召开“北京市引进玉米品种现场观摩会”。北京禾佳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京中农斯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4个会员单位的5个品种获得拉萨市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引种认定证书。
北京种子协会也善于利用全国各地的种业展会,为会员单位提供品种展示的舞台。2013年,在惠州甜鲜食玉米产业化发展高端研讨会,北京种子协会集中展示了北京种子企业的10多个甜糯玉米品种。2014年,北京种子协会在广东种博会柯木塱基地开辟专区,展示蔬菜品种达到129个。
“欢迎全国各地的种业人士齐聚北京,参加北京种子交易会。”丁晓松不忘给自己协会承办的北京种子交易会做下广告,在去年的北京会上,协会组织会员单位交流学习,并发动周边100多名种子经销商、种植大户、农民到品种展示基地观摩学习。
前瞻性:建立信息化平台
8月13日,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平台成立,业界普遍认为这是推进种业系列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我国深化种业改革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件大事。
北京种子协会,则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丁晓松介绍,早在2006年,北京种子协会就提出建立品种权交易平台,在科研成果与企业开发之间搭建转化合作平台,并探索种业知识产权的民间保护方式。自2007年以来,品种转让活动不断发展并形成常态。
2009年北京种子协会实施了“农作物种子(种苗)交易和品种权保护平台建设”工程,征集作物种类由单一的玉米作物增加到大豆、小麦、蔬菜等20个作物,参加转让的玉米、小麦、蔬菜、向日葵、棉花等作物品种达到100个,并组织了玉米、小麦转让品种观摩会。
科研实力较弱的种子企业可以通过这种途径,广泛寻找可供合作开发的新品种,而部分科研实力雄厚的科研单位或种子企业,也可借此平台向外转让自己不愿或无法兼顾开发的一些新品种。种子企业或科研单位的参与度逐渐提高,2010年公布转让品种多达136个。
“搭建科研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加强种子企业和科研单位之间、种子企业间的交流是协会一直努力的方向。”丁晓松说。
探讨性:开辟金融绿色通道
融资难、贷款难是令种子企业比较头痛的事情,北京种子协会通过与民生银行协商合作,为协会会员单位解决融资需求,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据了解,民生银行将成立北京种子协会项目服务专项团队,包括风险、产品、业务等方面,同时为种子协会开辟会计服务、贷款审批、贷款发放等绿色通道。丁晓松介绍,此举解决了企业资金流短缺的问题,将能够提升种子协会会员的市场竞争力。
种子协会,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行业组织,或者说是一个仅仅两三个人的办公室,其职能可以无限放大,也可以无所作为。北京种子协会将秉承自律、自强、自助的原则,充分发挥协调职能,营造行业良好氛围,协助健全行业标准和规范。
丁晓松认为,未来行业联盟、行业俱乐部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目前,他们已经开始通过举办种业沙龙,组织会员单位参观考察国外种子企业,充分学习和借鉴其成功经验;考察和学习种子行业的关联行业,了解种业发展的外围环境,进一步做强做大种业。
《农财宝典》记者 刘海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