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新奇稀有,价格偏高,它风味独特,含特别营养成分,有的种类还具一定保健作用。它是特菜,习惯上指名、特、优、稀、新的蔬菜品种或种类。
作为一类精品食材,特菜日渐成为消费者舌尖上的新宠,像“金字塔形花菜”、“七彩珍珠番茄”、“美人指黄秋葵”……不经意间登陆超市,成为餐桌上的一道道美食。
因为受欢迎,所以种植多,一些特菜逐渐变成“大众脸”,变成寻常百姓家的“大宗菜”,市场销量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价格也趋于平民化。
这些年来,从高端走向大众的特菜有哪些?种植特菜的风险和收益如何?特菜有如美女,各有命运,代有风流。
种植特菜,需要一点眼光,更需要一点冒险精神,在市场还没有成熟时抢先种植,搏高收益。记者在广东地区了解到,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菜已经开始进入市场,并产生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特菜不特
推广过程多长?
特菜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区域性和时效性。北京市特种蔬菜种苗公司市场总监韩贵成举例说,菜心在北京称得上特菜,但在广东却是大路菜;西兰花、紫甘蓝在上世纪80年代算是特菜,现在已经很普通。
“特菜不特”既是消费市场的需要,也是长期推广的结果。
以松花菜为例,作为十字花科花椰菜的一种,从被忽视到挤进每家饭店的菜谱,历经了十年。目前全国30个种子企业经营推广松花菜品种已经达到百余个,2012年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多年培育消费市场,全国各地示范、推广,媒体宣传,手段缺一不可。只有消费者接受,种植户有收益,特菜品种才能发展起来。这是种业人士普遍的看法。
记者了解到,台山、江门一带是广东较早种植松花菜的地区,2002年前后就有零星种植。台山市斗山镇的陈梓环是最早种植松花菜的农户之一,但大面积种植却是从2012年才开始。“最初是试种,种出来后,收购价格高达5元/斤,但当时市场对松花菜的需求量还不大,因此不敢多种。”陈梓环的这种担心和大多数种植户一样,因为消费市场还不成熟,种出来的东西没人收购的话只能自己留着,风险很大。2011年前后,大小酒店、餐馆的菜谱上陆续出现“干锅有机花菜”,松花菜逐渐成为市场消费主流。“前来收购的客商多了,我们也敢大胆种植了。”陈梓环说,尽管收购价格跌到只有2元/斤左右,但风险小了很多,每亩净收入仍可维持在6000元左右。
广州番禺区绿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汝松较早从事松花菜推广,据他估计,广东江门、台山等地区,松花菜可以占到花菜市场份额的70%,已经成为当地的寻常菜。
特菜消费
不再仅仅是食用
从高端菜到家常菜,从餐桌到阳台,特菜消费方式正在多元化。
“我家的樱桃番茄成熟了,好可爱,满满的都是爱。”微信朋友圈的好友又在晒幸福了。不只樱桃番茄,像“樱桃萝卜”、“五彩辣椒”、“羽衣甘蓝”、“珍珠菜”、“七彩番茄”等特菜也成为家庭观赏植物,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喜爱。
近几年,“阳台农业”、“家庭菜园”、“盆景蔬菜”等概念的出现,催生了特菜产业的新卖点,并成为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如今,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各大城市,菜园进家已成为一种家庭消费潮流。除了适合家庭使用,特菜还是酒店、休闲会所、写字楼等场所的美丽点缀。
此外,为引导并推广特菜消费,以采摘和现场品尝特菜为主题的鲜蔬火锅餐厅、生态园也应运而生。如北京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立了“特菜大观园”、广州农科院创建了“广州农科大观”,有特菜品种展示,还供休闲观光。
特菜种植
销路是关键
尽管特菜产业正在茁壮成长,但不同于大宗蔬菜,作为“个性化”品种,特菜销路是横在企业和农户面前的一道坎。“市场销路是种植特菜首要考虑的问题。”北京特种蔬菜种苗公司推广经理张建华表示,特菜生产呈现出零散局面,并将长期存在。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有些特菜已在广东推广多年,但种植面积依然非常少。即便是合作社,也只是根据订单生产,不敢大规模种植。广州东升农场有限公司经理范梅红说,市场需要多元化蔬菜品种,公司发展特菜主要是配合大宗蔬菜来做,且以订单为主。
广州市农科院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所长林春华也认为,种植特菜要先找市场,小面积试种成功后,再大面积种植。建立特菜直销模式是目前解决特菜销路的重要途径。她建议种植户与宾馆类、企业类、机关事业类单位签订特菜供应协议,在品种上发挥特菜种类多的优势;在数量上不求多,突出优质;在生产上做到茬口密集,保障市场均衡供应。
尽管市场规模仍不大,但特菜发展依然被看好。“特菜产业发展正当时”,在广州乾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徐轩志看来,特菜种子销量现在虽然有限,但发展势头很好。徐志轩介绍,公司作为广东最大的特菜种子种苗营销平台,在广东、新疆、甘肃等地建成了15个特菜种子和种苗繁育基地1000多亩,销售叶用类特菜、果用类特菜、茎用类特菜和花菜类特菜等多个品种。
《农财宝典》记者 刘海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