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种业百年历史:自由土壤下的市场竞争
- 来源:农财宝典种业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种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6 13:10
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里,香港作为中国瓜果蔬菜种子种苗进口的桥头堡,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香港种企从国外引进的瓜菜种子受到内地种植者和经销商们的青睐,并在内地种业市场占据可观的份额。
香港种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仅有内地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上,孕育出了行业内有影响力的种子企业,交出一份让人羡慕的市场销售业绩。
有人说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但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在百年香港种业发展史中,那些在市场经济土壤上成长的种企如何通过创新、整合来获取市场和继续生存的机会。
始于家乡的味道
起初,香港和种子并无农业方面的渊源。香港自开埠以来便是国人离乡的重要中转站,转口贸易经济随之兴起。离乡的国人喜欢带上一把菜种,撒播在异乡,为的是能在异乡品尝到熟悉的味道。如此,香港成了种子的集散地。
潮汕人有自留菜种的习惯,还有人以此为生,不管是香港还是东南亚,他们一把菜种便敢走天下。香港的大部分种子商祖籍潮汕,如蔡兴利国际有限公司、黄清河有限公司、大地农业有限公司和香港德生农业种子有限公司等,香港高华种子有限公司创始人祖籍广东江门。东南亚不少经营蔬菜种业的人也是潮汕人。
人类迁徙是文化的传播载体,华人的菜谱里面不能少了青菜。这是蔬菜品种的商机。当时香港热销的品种有本地玻璃生菜、南海生菜、本地萝卜、杨美楼、火车头、马耳、南泮洲,鸡心芥菜,大坪埔包心芥菜等等。购买这些菜种的华侨用美金结算,被冠予“金山客”的称呼,意为来自美国三藩市的客人。
潮汕人喜欢芥菜,台山人喜欢菜心,五邑人喜欢白菜,不同族群的文化不同,口味也不同。香港种子商们必须将这些信息烂熟于心,地理、历史和农业全通才能做好销售。一幅蔬菜品种的动态分布图早已深深刻在他们脑中。
一个菜心品种“广府青”足可反映华侨们对家乡味道的不同需求。香港高华种子有限公司育种博士谢天佑介绍,现在内地已经有广府青多代改良后的优质品种,但东南亚地区的客户就喜欢老品种,粗纤维多,“要的就是这个味道”。
公平竞争的种业市场
一直以来,香港政府对农业无扶持也不干预。种业和其它行业一样门槛不高,只需申请经营牌照和缴纳税收即可。因无特殊的行业资质要求,香港经营种子的企业大多同时经营其它项目,如化肥、农药、生活用品等。
在改革开放前,内地私人是不能经营种子的,部分菜种企业便前往香港继续经营,从广州、潮汕地区迁至九龙、新界等地。据了解,黄三兴最早从广州河南新庙前进路迁至香港九龙,而黄清河有限公司是由汕头市永兴街迁至香港。
经营种子的企业数量在上世纪50年代最多,超过50家,竞争十分激烈。不过,到了70年代,经营种子的企业数量就下降到了10家左右,大部分企业因为市场份额下降和人工成本上涨选择结束了种子业务。
早期获得国外优质资源和成功转型的种子企业生存了下来了,转型成功代表有黄清河有限公司。该公司从价位低廉的常规种专做高端的杂交种,市场由香港本地拓展到东南亚和中国内地。也有从单一经营种子到多业务综合经营,包括农资、农具。随着香港农地的减少,依靠本地市场为主的农资店慢慢成为历史。
经过市场和时间的筛选,以种业为主营业务的企业逐渐突出,市场开拓的边疆也是越做越宽,黄清河、蔡兴利、大地、德生和高华是典型代表。其中,黄清河、蔡兴利和大地是拥有百年历史的家族企业,公司接力棒已传到第五代人手中。
通过多代人的经营,这些老企业和世界上一流种企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维持了比较深度的业务来往。“现在香港很难再出现新的种企。”兆春企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曙根认为,香港种业经历了自由竞争后,行业中的优势资源已经被寡头分割完毕,类似他们的企业很难再建立起来。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转型
香港经历了两次经济转型,分别是50年代的转口贸易转型工业化,70年代的推动经济多元化,其中第二次转型最重要的外部促进因素是1978年内地改革开放,内地吸收了将香港大部分的制造业,让香港成功向第三产业转型。香港种业的转型升级紧跟着当时香港社会经济转型的节奏,种子企业们都在寻求自己的发展出路。
黄清河有限公司是50年代转型的代表,在常规种当家的年代,黄清河率先日本引入高价位的杂交种,在当时这是一项极其冒险的举措,因为种子价格占去农民种植效益一大块。而黄清河公司本身对这块业务信心十分足,前期经过大量送种试种,最终推广开,成为香港业界先河。
另一个成功创新的案例也是来自黄清河有限公司——用小包装。这被谢天佑誉为是整个中国种业的创新。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进口的种子都是大包装,然后散装卖出去。
黄清河有限公司考虑到中国内地小农散户种植的实际,创新性的给种子打小包装,规格为20毫升。在那个年代,物料还是极其匮乏,小包装的成本不低。不仅如此,黄清河有限公司还购买先进的机器给种子打小包装,同时附上品种说明。
当时,也有其它转型路线,如北上内地租地种植供港蔬菜的,最后未在种子行业做出出色业绩。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种企的接班人都是海归派,出身于国际大都市的种业接班人拥有国际视野和高等教育背景,在为公司提供的决策更加积极全面,为企业适应新时代转型提供支持。
种业代理发挥极致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内地与周边地区政治气氛的缓和,香港种业与内地的连接更加紧密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种业把目标市场转向内地,并创造了不少大品种和销售神话,推动了内地种业快速发展的进程。
以西瓜为例,“sugar baby”、“新红宝”、“金钟冠龙”和“红珍宝”等品种,都是当时红极一时的大品种,年销量上百吨,都是由香港引进,其中“新红宝”曾经一年销售量高达500吨。“新红宝”是台湾农友种苗公司的品种,当时内地和台湾不能直接贸易,内地还有人经销台湾装的“新红宝”被调查。
就在这十年里,香港种业的代理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内地也因为这个窗口接触到全球的优质种子、好品种和新品种。香港也因此作为纽扣收获了更多的上下游资源,为他们下一次转型提供了储备。
2011年9月中国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这让他们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香港种业巨头们也在积极备战这次转型。谢天佑说:“香港代理型企业的数量不到10家,大陆可以随便找到上百家,香港种业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让自己不被边缘化。”
李曙根说:“中国种子市场很大,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香港种业还有至少20年的发展空间。”他认为,香港种企对内地市场的服务时间和用心程度不输给任何人,对内地品种需求也理解得比较透彻,这在品种选育方面可以提供很好的方向。
“香港种业背靠大陆市场是正道,融入大陆种业并与他们共同成长,填补大陆种业服务空白,这就是生存机会。”黄清河有限公司董事黄文一直认为,蔬菜种子能提高销售者的生活水平,是个十分有前景的行业。
《农财宝典》记者 吴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