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20年--那些歌声背后的故事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中国梦,援藏
  • 发布时间:2015-01-06 15:46

  对口支援西藏20年,近6000名援藏干部及专业技术人员进藏工作,他们是如何把“援藏梦”主动融入“中国梦”的?西藏史上首次以组歌形式创作的音乐作品《极地放歌中国梦》怎样演绎援藏干部心中的“中国梦”篇章呢?

  那大唐姑娘走过的高原/那父辈们奋斗过的热土/有雪就有梦在闪耀/有青稞就有酒和热肠……

  台上歌声飞扬,台下热泪盈眶。

  20年,6000多人,他们顶风冒雪,前赴后继。这是他们用青春、用热血、用奉献写就的一组歌,是词作者陈人杰为讴歌援藏事业,传递民族团结的炽热情感,宣传大美西藏而写的一组歌,歌的名字叫《极地放歌中国梦》。

  2014年8月15日,拉萨首演,掌声如潮水一般。来自17个省市、17家中央企业,以及中央国家部委的援藏代表以及西藏各族同胞济济一堂,精彩的演出打动了每一位观众,赢得阵阵喝彩。援藏干部演员大多第一次登上拉萨舞台,有的仅仅只有一句朗诵词,就彩排了十几遍。

  台上的是主角,台下的也是主角。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临时决定16日晚加演一场,还是再次爆满。两个月后,这组歌被大幅刊登在了《人民日报》上,中央电视台及广东、北京、陕西等10多个对口援藏的省市电视台,纷纷转播了首轮演出的晚会。

  电视机前,有更多的人流下了泪水。是什么打动了他们?在歌声背后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第一乐章: 西藏,我们来了!

  千年前的大唐,一位中原少女,踏上了唐蕃和亲的漫漫长路…… 西藏,我来了--西藏,我们来了--

  “来了,就要像小草一样扎根,以渺小的身躯参与高原的辽阔。”

  现西藏自治区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李晓南在舞台上反复练习这句台词,脑海中不断浮现的是在那曲驻村的影像,他在那里写了一百多篇日记,拍了数百张照片,在记忆中清晰明艳。

  2013年11月29日,作为第七批援藏干部,李晓南进藏已经四个多月,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与其他干部大多一月即轮岗的经历不同,李晓南在那曲地区比如县茶曲乡达勒村、优普村和多硕卡村3个村驻村半年多。

  在他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记录:“驻村一周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打油诗给老婆和儿子:“孔子曾穷于陈蔡之间,七日未尝粒;晓南尝驻村于比如县,七日未洗浴。”老婆回复:“一个很有味道的男人。”儿子回复:“那还是比不吃饭强!”

  从拉萨经当雄县再到那曲那条路,李晓南来回走了七八趟。冬季的西藏天寒地冻,经过邦达草原,雪加雨的天气,大片冰雪击打在20迈速的汽车挡风玻璃上,看一会儿大多数人都眼晕。

  西藏电视台曾来采访他,问他“想怎么做去改变这些?”李晓南回答说:“我想带他们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过的日子。我想让孩子们有自来水洗手,村里不再乱丢垃圾,野狗不再咬人。”

  正是这样朴素的愿望,逐渐在改变雪域高原的梦想。

  这棵援藏的“小草”带着比如村干部走出西藏,踏上“红色之旅”,带着他们到北京天津八天七夜,转变观念;改变这里百年肩背水的历史,自来水进了村民家,“手来水”伸手就来温暖了村民的心;以高温焚烧炉处理日积月累的垃圾隐患,亲自支教汉语课程……“以渺小的身躯参与高原的辽阔。”

  对口援藏20年来,中央先后选派7批近6000优秀干部人才及专业技术人员进藏工作,累积投入援藏资金260亿元,开展项目近八千个。而这之中,80%的资金投入用在对农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

  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利改善, 201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78元、是20年前的近十倍,230万农牧民全部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房屋。雪域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李晓南说,援藏同志之间,有个亲切的称呼--援友。那感情就好像共同当过兵打过仗一样,一辈子。

  然而,就在那曲,有些“援友”长久地在此安眠,再也没有回去。王卫东,干爱忠,就是这样两位以自己的牺牲参与西藏“辽阔”的“小草”。

  2013年5月,浙江省嘉兴市援藏干部王卫东、干爱忠为乡镇敬老院采购设备,在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前往拉萨市的途中,发生严重交通事故,车辆与大货车相撞后翻入河中,王卫东当场殉职,干爱忠受重伤送当地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后不幸殉职,同车的驾驶员及其他乘员均不幸遇难。

  37岁的王卫东2010年7月来到那曲,援藏前是嘉兴市公安局治安大队大队长。来到那曲的第一个月,他的高原反应十分严重,一下瘦了整整13斤。除了参与县里一些综合性援藏项目外,当时身为那曲县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的王卫东,2010年还办结了两起贪污案件。

  按照既定安排,2013年6月底,干爱忠就将结束这次援藏任务回家了。他在早些时候和同事聊天的时候说,最后一年援藏,希望能在最后一段时间里继续站好自己的岗,办更多的实事服务于西藏人民。

  2014年3月3日,公安边防部队援藏干部马建武在归队途中,因强烈的高原反应引发严重高原疾病,不幸因公殉职,年仅28岁。

  “前六批援藏干部里,都有牺牲的。”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第七批援藏干部总领队王奉朝告诉《小康》记者,西藏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气候差,必须克服身体的困难。除了第一批外,每一批都有把生命留在这里的,可是从来没有人抱怨过。“每个人都经历了身体和家庭各方面的考验,我都很佩服他们。”

  有些牺牲并不壮烈,但同样执著。

  “给援藏干部写一首歌吧。”--2012年11月23日,时任第六批对口援藏总领队、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何新红委托对口援藏处蒋晓军处长找到第六批援藏干部陈人杰(现为那曲地委副秘书长,申扎县委副书记)。

  写歌,对于诗人陈人杰来说,并不是难事。但是要写西藏,对于他却是一种挑战。在一首诗里,他这样写道:

  “多少人止步于此,而我刚刚开始

  多少灵魂匍匐在他脚下

  多少废墟在它心尖呼啸

  我能用一支笔切开它的横断山脉吗?”

  刚到海拔4000多米的申扎县时,陈人杰高原反应剧烈,头痛、呕吐及高烧38.7度所造成的高原并发症等接踵而至,三个多月后才使身体适应下来。但一旦适应了,他就接连跑了40多个村子去调研。

  正因如此,陈人杰体味了西藏的苦与累,也更明白援藏干部的苦与乐。在工作之余,他撰写了《试论援藏干部的历史担当与时代作用》,在西藏自治区纪念援藏20周年的论文评选中,被列为正式出版的35篇优秀论文之一。

  他的确是一个合适的人选(陈人杰曾获徐志摩诗歌奖和诗刊社“诗歌中国”青年诗人奖头奖,其入藏后创作的《西藏书》诗集成为中国作协“中国梦”主题专项中唯一入选的诗歌)。何新红的本意是“迎新送旧第六批援藏干部晚会”上唱给援藏干部听。经过四十易其稿,《援藏之歌》--《如歌的哈达》这首单曲出炉。然而随着后来迎新晚会取消,这首歌也随之尘封。“这么多的感人故事,这么多的精彩纷呈,一两首歌无法涵盖如此厚重的内容。”陈人杰说,在写作过程中,援藏组歌的想法开始发酵。

  这是对20年,6000人,这是对一个时代,对一种情怀的歌唱。

  第二乐章:援藏,缘藏

  “与月亮相约/与太阳争辉/喝罢青稞酒人豪迈/誓向苍茫要腾飞/群山深处拼干劲/汗水换来百业兴/建设这圣洁的强大边疆/咱就是西藏建设者”

  “这辈子我是去不了西藏了,就在这座‘布达拉宫’前照张相,权作纪念吧。”

  1992年初,深圳湾“锦绣中华”微缩景区的“布达拉宫”前,邓小平驻足良久。正是在邓小平的主持下,1980年和1984年,中央在4年时间内两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全国9省市援助西藏建设43项工程,西藏第一次有了现代化的建筑,西藏自治区财政也结束了长达16年的负增长。

  一代伟人的遗憾,后人会用自己的奋斗来作为纪念。

  1995年5月,当孔繁森两离桑梓,离妻别母,为西藏人民奉献出生命的事迹传开来后,621名来自中央机关和各省市的年轻干部背着行囊来到西藏,开始了为期3年的援藏生活,开启了此后一波又一波的援藏高潮。

  “啊,咱就是高原的一粒沙子

  铺路石绽放生命荣光”

  陈人杰喜欢这个意象,在他更为私人化的诗作--《进藏做拉萨河底的沙子》中,他是这样写的:“我只愿做拉萨河底的/一粒沙子/这几乎是援藏人在高原上最小的愿望/如同虚无的尘埃/如同卑微事物剩下的骨头/我也曾做过西藏的骨头”。

  那些沙子是如何聚成塔的?

  “是历史的风云际会,把我们送上那个历史舞台。”现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麟说。1995年,作为上海市第一批援藏干部联络组组长,徐麟前往西藏担任了日喀则地委副书记。在三年间,徐麟走遍了日喀则地区18个县市和边境口岸,行程3万多公里,带领第一批援藏干部写出100多篇调研文章和项目建议书。

  1998年,来自浙江杭州的许明赶往藏北羌塘草原,担任西藏那曲县委书记,从零海拔到4500米高度,从汉语到藏语,全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带给他前所未有的挑战。他向《小康》回忆,在西藏三年里,他和“援友”们大面积种草1.5万亩,配套水利工程实现了零的突破,建水渠4公里,灌溉面积达到近万亩,在藏北高原,牧草第一次长到了1米高,“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成为羌塘一景。

  ……

  沙子就这样变成骨头,三年复三年,6000多名援藏干部,像高原的沙子一样融入雪域。

  “对于我们这些援藏干部而言,援藏工作要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过程,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欣慰的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路上。”李华是浙江省第七批援藏干部总领队,2013年7月刚到西藏那天晚上,他的队里就有3位同志因严重的高原反应身体不适,其中1位更是因此而晕倒。

  援藏干部的平均年龄都是40岁左右,大多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第七批援藏干部总领队王奉朝告诉《小康》记者,他们来到藏地,在交通落后、物资贫乏的高原地区,践行着西藏梦,在寒冷缺氧的雪域边陲,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主动作为,在扶贫济困中奉献爱心……在援藏大舞台上,他们“放歌”的是中国梦。

  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全国支援西藏的重大战略决策,确立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方针。

  “对口支援西藏的主要意义,是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交往和交融。”--在2014年8月25日举行的对口支援西藏20周年电视电话工作会议上,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交流、交往和交融,使得援藏不再仅仅是一种使命。

  “遇上你是我的缘”这首曾经响彻大江南北的藏族歌曲,出自藏族知名作曲家宗巴·才仁巴桑之手:“他们不是来援藏,是发自内心地爱高原”--在拉萨,才仁巴桑接受《小康》记者采访,他说自己在和援藏干部的接触中,创作灵感源源不断,组歌中的单曲《月光》深深打动他,他是从其他作曲家那里“抢”来的。

  “月光是母亲的叮咛

  散发着天上的芬芳

  月光是孩子的欢笑

  呢喃着摇篮的甜美

  啊,月光多么美

  把高原融为心灵的故乡”

  援藏,是一种缘分。只有把这里当作家乡的人,才会感受到这里的温度。

  援藏干部李志刚,现为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申扎县常务副县长,作为本组组歌制片人,他在舞台上与藏族阿妈的真情演绎打动了无数援藏干部的心:“阿妈,我们来了,就是来干活的。”老阿妈则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回答,“多少次你走进学校、帐篷,和我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传递了民族团结的炙热情感。也更足以说明援藏不是援藏干部自吟自唱,而是深得人心,所有的藏族同胞都在为援藏歌唱。

  在那曲,李志刚向《小康》谈到组歌,有些歌词随口就来:“这是雄鹰自由翱翔的草原,这是石头磨成阳光的草原。”这个在南非阿尔及利亚工作过的干部,已经深深热爱上了西藏。

  那曲申扎县距离拉萨580公里,如李志刚一样的援藏干部通常是清晨顶着星星出发,傍晚迎着星星才能到达县城,更多的时候,那是15小时的车程。就是顶着这些星星,他和陈人杰在申扎办起了第一个幼儿园,就在前几天,他们又说服华夏基金为申扎完小捐款99.5万元……将一个个“石头”般的援藏情结,磨成“阳光的草原。”

  以“咱们是建设者”为主题的《极地放歌中国梦》组歌第二章,正是用朴素的歌词反映那些把西藏当作家乡的人们。西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著名藏族作曲家美朗多吉在看到陈人杰的作品后,非常感动,当即决定接下音乐创作的担子。“一个汉族人,一个援藏干部,对西藏居然有如此厚重的情感,这是我意想不到的。”他赞许,这组组歌是文化从心灵层面的融合,是心的融合。

  “只有把青春献给你

  苍老才能唤回青春

  只有把生命献给你

  牺牲才能铸就永生

  只有把绿洲献给你

  荒原才能变为葱翠

  只有把笑脸献给你

  泪水才能化为雪莲”

  6000多名援藏干部走进农牧民百姓的家中,同吃同住,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20年来,西藏地区全区15年义务教育免费“三包”政策全面落实,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10000多名先心病儿童得到免费救治。

  除了教育,这一政策还体现在经济、文化、社会、医疗卫生等方方面面,在维护了西藏自身历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加速了这个位于世界屋脊省份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乐章 高原放歌

  巍巍喜马拉雅,唱不尽援藏二十载深情厚意/滚滚雅鲁藏布,道不完雪域高原感恩之情/珠穆朗玛捧起幸福的哈达/高原儿女迈开豪迈的步伐!

  “从西藏回来以后,我们援藏同志都说这段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现在回到浙江,担任杭州市拱墅区委书记的许明,总会回忆起1998年那段援藏的日子。

  他说,三年的时间,援藏干部们深刻感受到东西部的差异,深刻体会到基层最普通、最朴实的民众对党的感情。

  “她们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条件再困难也能如此欢乐,感染了我。”李志刚说,在高海拔的条件下,这个欢快而洒脱的民族,把繁重的劳动和优美的歌舞巧妙而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这些藏族百姓身上,我学到了、懂得了珍惜。这位那曲申扎县常务副县长,从藏族干部的眼中看到了信任和依赖,“这份信任是我们工作的动力。”

  而在林芝,鲁朗国际小镇建设模式就是依据西藏本地自然禀赋,实现从“输血”到“造血”、“互惠共赢”的转变。

  “首先,援藏资金投向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强产业‘造血’功能转变。第二,援藏项目建设从‘交支票’、‘交钥匙’向援受双方共同监管的模式转变。第三,援助方式从无偿援助向无偿援助与发挥市场机制、促进粤藏两地交流合作、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相结合转变。”广东援藏工作队领队、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蔡家华说,鲁朗国际小镇将在后年完工,留给鲁朗的是“不会走掉”的产业。

  1994年第三次会议确定的对口援藏是一种全新的机制,与以往的援藏有很大区别。过去的援藏主要是派干部,而当时则不仅要派干部,而且要有资金、项目的相应配套。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确定,援藏省(市)年度援藏投资实物工作量按照本省(市)上年度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1‰来安排。

  西藏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马菁林介绍,千分之一的援藏资金安排保证了各援助省(市)能随各自财力增长而加大投入。特别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落实援藏项目两千个、资金约百亿元,占20年全部资金的四成多。

  现在,西藏的生产总值增加20倍、连续20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增加了近70倍、年均增长23.7%。

  援藏20年来,一批批援藏干部来到藏地,支援省市与当地干部群众的交流交往增加,经济社会发展上取长补短,从单向援助走向互利共赢……对口援藏的领域在拓宽,内涵在丰富,质量在提升。

  “我愿做西藏的一根喉管,全方位地歌吟西藏,让西藏飞扬,凸显各民族的智慧和‘人’之坚韧,爱和信仰的光辉。”陈人杰说,他在组歌里写道:“愿每一片雪花刻上你的名字,愿每一座山川倾注我的衷肠。”

  援藏,不仅仅是金钱、物资、技术的援助,更多的是援情,是汉藏民族之间延绵不断的深厚情感。

  陈人杰是2012年11月23日进藏的,现在的他属于“二度进藏”的干部。西藏连绵不断、生生不息的群山,援藏20年群体的光辉岁月,都深深地激励着他。他并不讳言自己在组歌创作中借鉴了《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形式,他只害怕自己表达不出这段壮美的历史。

  2013年7月26日,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云虎第一次看到组歌歌词,被这一援藏情怀打动,当即批示,请西藏自治区宣传部负责人会同西藏文化厅、西藏文联等部门配合,为组歌推向舞台“给予积极支持”。

  “援藏不仅仅是我们来援助,他们也教给我们很多,是互相帮助”,藏族朋友教给援藏干部白喜琳跳的锅庄舞,一直是他最喜爱的舞蹈,他总是和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起舞。在藏历新年即将来临的时候,他期待着再次起舞放歌。

  这不仅是白喜琳的梦想,也是6000援藏干部心中的梦想。

  一曲曲青春浩歌,汉藏融合的中国梦,在雅鲁藏布江边再次回响:

  “我要让帐篷成为一首诗

  牛羊成为一首歌

  我要在高高的雪山上歌唱

  让哈达缠住心跳

  让血液浇灌青稞

  我要用揉搓酥油糌粑的手揉搓灵魂

  用掌心打磨一首歌

  用指纹印出高原人的勋章

  用胸膛融化大地的冰霜

  啊,一代代赤子忠魂

  一曲曲青春浩歌

  我的中国梦才如此雄壮激扬……”

  (注:文中楷体部分皆引自陈人杰《极地放歌中国梦》组歌歌词)

  文|《小康》记者 屈一平 赖惠能 拉萨、那曲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