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发展与模式创新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三农,人大农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1-06 16:00
2014年12月20日,2014第九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以“‘三农’发展与模式创新”为主题的分论坛在当日下午举行。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方言,衢州市委常委、那曲地委委员、行署常务副专员(援藏干部)李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保司副司长董英申,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和林峰农林科普推广种植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谢广林参加了分论坛讨论和演讲。《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作为本场分论坛主持人亦参与了这场精彩的高峰对话。分论坛围绕“三农”发展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三农”可持续发展需要顶层设计
张晓山表示农民以集体所有者的身份拥有土地,应该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力,涉及到农村财产制度的改革已经开始,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问题如今已广受关注,这些都是改革的大举措,这些措施能够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
“现在和今后中国谁来种地?中国不可能再是大量的小规模的农户主宰天下,这样的农业无法实现现代化,无法保障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如何培育新型的农业主体,包括家庭农场,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技术的载体?如何使农民成为新型的职业农民?”张晓山认为,首先是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力,解决二元结构,解决农村的小康,而这涉及到重大利益格局的挑战。
张晓山说:“先进的生产力代表要发展,怎样同时兼顾上亿的小农户在中国大量并长期存在的现实,这就是我们经济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
董英申则认为,在社会发展当中要非常重视农村的社会保障,农业发展没有劳动力根本发展不起来,我们国家现在采取措施,对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开始发放养老金,最低标准55元。他呼吁地方领导要更加重视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在国家给55元养老金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的情况增加在社会保障的投入,让农村老人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作为有三农实践经验的地方官员李华认为,农村的全面小康关键是要领导重视。中央现在非常重视三农,提到“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这样的一个高度。
“在三农工作当中,农业产品的发展,所谓的农村的现代化不可忽视。三农要发展,要靠农业产业的提升,从县域经济角度来说,也可以说县域工业的发展不可或缺。如果工业不发展,怎么反哺农业的产业。农业是弱势的产业,农村是弱势的区域,没有这些转移支付,根本谈不上农村的全面小康。”李华说,怎么提升农业的现代化?很多观点是推动土地流转,推动规模经营。但中国很多地方不适合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在江浙一带很难,成本也很高。但是可以通过挖掘农业产业的多功能性,比如开展美丽农业、色彩农业,浙江有一些乡村就走出了这么一条路。
方言在分论坛上表示,农业实现了多年的粮食增产后,现在全国的经济形势面临新常态。习总书记去福建调研,对农业提出新的要求,在粮食产能上挖掘新的潜力,优化农业机构上开辟新的路径,这是未来一段时间农业发展的方向。
今年农业实现了十连增,粮食实现了多年的增产,但我们在生态环境各方面付出很大的代价。中国的粮食产量占世界粮食产量16%,用的化肥占世界31%。农药180万吨,造成环境的污染。同时大面积的开发土地,造成了农业的不可持续。这是十三五的一个难题。
十三五到底怎么发展?首先要保证农产品的供应,粮食安全是必须坚守的底线。同时从战略的角度考虑,在农产品保证一定的口粮自给的前提下,还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对农业的生产方式、资源的节约利用,提出更高的要求。
创新是出路
方言另外表示,对农业保护,要逐渐推向市场化,有一些补贴的制度要改革,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农业。水利设施能不能吸引社会资金来干?农产品的加工,农产品的物流是不是可以吸引社会资金?光靠政府的投入,不能促成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的市场化,怎样市场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三农”问题一直是摆在国家面前的一个难题,如何发展,专家学者们争议不断。
张晓山认为,要以需求为导向,中国的需求是差异化的需求。广大的老百姓希望农产品便宜。有一部分消费能力比较强的人,则希望有高端的农产品。面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要进行细分。
郑风田则表示,未来电商对中国农业发展模式会有很大影响。怎么能够让村里、深山老林的东西让城里的人了解买到?目前电商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中国的农业,未来三农的创新应该是多样化的。另外,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正在形成,对各种各样的产品要求很高,怎么在农业上创新,让这一拨人满足成为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来自云南的企业代表谢广林在分论坛阐述了贫困山区的农业发展问题。当土地流转给公司后,这个土地种什么?在实践中,他们研发的速生杨,三到四年就可以采伐,生长快,见效快。
“经过四年的努力,已经种了240亩苗圃,苗圃是从台湾引进过来的。这些苗圃可以种100万亩速生杨。这些速生杨种下去,可配套建设5个纸浆厂,整个的生产链连接在一起。我的纸浆厂是建在山顶上,没有任何排污源。”谢广林说。
郑风田还表示,村庄的发展需要外来的资金。未来应该提倡农民股份合作制。“外面的人来,不是把我的东西租走,而是可以联合成立公司,农民有股份。珠三角和别的地方最大的区别是,原来香港人来投资,把地租给商人,每年收租金。农民靠每年的租金就活了。”
张晓山认为,农村的土地、农村整个的建设问题上,一个是规划,一个是管制,这是必须做的。
“我们现在壮大集体经济,一个村可支配收入四千多万,如果没有一个治理机制不行。怎么样保证这些钱为民所有。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全中国的改革是相关的。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张晓山说。
董英申则表示,企业和政府在农民手中征收土地,主要是政府决定的,价格也是由政府制定收取,将来还需要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将来农民可以谈判,通过农村的土地确权,宅基地的权力交给农村,实现真正市场化,真正还权于民。
文|《小康》记者 郭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