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山过海彭清华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彭清华,广西
  • 发布时间:2015-01-06 15:43

  作为第一位调任地方大员的涉港官员,彭清华开创了驻港机构干部调动的新范例。在世界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中,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地位的提升与加强,无疑给了广西脱胎换骨的机会。而广西如何抓住时机,磨出一把边陲利剑,成为摆在主政者彭清华面前的一道题目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占据2014年APCE会议三大议题之首,多级世界的政治与经济角力在区域间展开。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因为11月12日开幕的第十七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成为继APCE之后最为世界瞩目的盛事。

  2014年,不仅是中国-东盟(10+1)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第十一个年头,在总理李克强的讲话中,从这一年开始,双方关系将共同打造“钻石十年”,而过去的十年被李克强誉为“黄金十年”。地处西南边陲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均称广西),与越南接邻,拥有800多公里国境线,由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边境战场转身为今天中国通往东盟的重要桥头堡。在世界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中,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地位的提升与加强,无疑给了广西脱胎换骨的机会,从偏居一隅到国际枢纽。

  广西,如何抓住时机,磨出一把边陲利剑,成为摆在主政者彭清华面前的一道应用题。2012年底,55岁的彭清华辞别濒临南中国海的“东方明珠”香港,接掌四周多山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一职,履新之路恰似“跨山过海”。

  而彭清华的调动路径也引起诸多人兴趣,他是第一位调任地方大员的涉港官员,开创了驻港机构干部调动的一个新范例。两广相连,却差异不小,尤其在经济发展上,广东更是落下广西一大步,当时就有揣测,彭清华被委以重任,恐怕就是希望其借助在港期间与企业家结下的善缘,为广西的开放与发展助力。现在看来,彭清华正是在八方借力努力开凿广西这座“富矿”,在“海、江、边”上做文章。

  北大走出的“清华”

  作为“50后”高官,彭清华经历了时代给予的责任与苦难,这一点与千千万万同龄人并无二致。或许他比其他人更为幸运的是,在正值人生壮年的44岁时被委以重任--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务委员兼干部一局局长,官居副部级,在干部年轻化背景下,进入最为年轻的副部级干部序列。

  1957年4月出生的彭清华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1974年也走上了“上山下乡”之路。1979年,彭清华参加高考,被北京大学录取,以至于后来人们会将他的名字与北大联系起来,北大出了个“清华”。30年后的2009年,彭清华面对香港青年学生时用“一个美丽的误会”分享了这段经历。刚刚恢复高考,彭清华家乡的高考升学率仅有2%到3%,考上名牌大学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不到千分之一的几率。上大学与选专业相比,显然先踏进大学门槛才更为重要。“我报考的是经济专业,但是学校录取时把我调配到哲学专业”。彭清华回忆,上大学前他已经有了5年社会经验,学校可能认为他更适合读哲学,“所以读哲学专业对我来说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但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实,让彭清华更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对于未来工作的重要性。大学毕业后,彭清华于1983年进入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因工作需要,他利用工作之余读了工业外贸专业硕士和企业管理专业,专业的学养与见识为未来的仕途提前打下了伏笔。

  十年的中组部工作生涯,彭清华先后供职于党政干部局、地方干部局、党建研究所、《党建研究》杂志社和研究室,曾长期担任原中央组织部部长宋平的秘书,2001年出任中组部部务委员兼干部一局局长一职。其间,对于整治干部队伍不正之风有着重要意义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制订与修改,彭清华做了大量实际工作。

  据媒体报道,老乡彭学高老人记得,彭清华调到中组部后,每次回家乡有人问他具体做什么工作,彭清华总是回应“做为人民服务的工作”。

  一世香江情

  自1997年香港回归后,随着前身为新华社香港分社的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中联办)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天然担负内地与香港交流合作使命的这个特别派驻机构的“排兵布将”在外界看来,传达出的中央对港政策的信号日益增强。从第一任中联办主任姜恩柱开始,经历了高祀仁、彭清华,包括现任中联办主任张晓明,无不被解读为“使命光荣,任重道远”,而中央高层的青睐也足够引发外界对于他们未来仕途之路的遐想。

  彭清华2003年由中组部调任中联办副主任一职,经历过“非典”袭城后,香港还没有从大疫的惶恐中喘口气,就要面临另一项挑战,如何使香港经济在艰难中复苏,实现凤凰涅槃?中联办历史上最年轻的副主任彭清华就在这个背景下初识香港。

  2009年接替高祀仁执掌中联办,此时,六年的香港生活已经让彭清华如同其他中联办工作人员一样,习惯了香港的法律、办事规则、文化习俗,并且过上了香港的假期,更重要的是,他和中联办共同经历了香港的起起伏伏。

  每一个进入中联办工作的人员都会被告知,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是该机构的根本任务。但是,位于香港西环的中联办却必须恪守“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准则,“西环不治港”而是要担起促进港陆交流合作的重任,协调、助推、见证香港的发展。彭清华甫一上任,便见证了内地与香港经贸交流合作的巨大突破。2003年,在香港进入艰难复苏之时,中央与香港签订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CEPA),并率先在广东开放个人游香港,大陆游客给当时处于旅游热退潮的香港带来了久违的人气。2004年1月,CEPA正式实施。其背后,中联办做了大量实际工作促进CEPA落地。

  签署CEPA,特别是开放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让香港挺过了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带来的经济衰退。经历了短暂的蜜月期之后,事情的另一面出现了--香港人与内地游客之间摩擦不断,这恰恰是彭清华“扶正”后,几乎次次都会被问及的问题。纵然每一次身为中联办主任的彭清华都乐观地表示“不必大惊小怪”,他的根据来自于一组数据,在其任上的2011年,内地访港游客达2810万人次,相当于香港常住人口的四倍,史上大规模的两地往来出现些摩擦在所难免。只不过,从近些年来,内地和香港之间的往来摩擦依然存在,甚至引发舆论对攻来看,对于中联办主任而言,这已经是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据熟悉彭清华的人士表示,彭清华非常熟悉香港事务,为人很有主见,在担任中联办主任期间做了大量工作,办事作风低调干练。该人士介绍,彭清华在推动内地与香港相互连通方面非常注重与各界人士结交朋友,并多次组织两地人员相互“串门”。2010年组织香港“感受高铁之旅”访问团赴武汉考察,组织香港杰出青年义工赴四川交流,2011年组织香港工商界参加首届亚欧博览会,推动香港举办第一届中国海外投资年会,推动2012年宁夏-香港经贸合作交流会顺利成行。

  彭清华对于内地和香港往来前景的乐观曾在多个公开场合提及,在2012年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之际,他对于内地与香港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发展趋势给出自己的阐释,“联合珠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这也是中联办主任抑或说中联办一直努力的方向。早在彭清华上任初期,他就深化粤港合作提出了“四个并重”,即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并重、推动经济转型与创造优质生活并重、合理分工与紧密协作并重、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并重。即将离任时,彭清华仍然强调粤港两地“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中联办将一如既往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彭清华送花慰问受伤记者一事成为当年出镜率极高的“两会侧记”。当时,一群记者在人民大会堂香港厅围追堵截彭清华,一名香港电视台女记者不小心跌落几级楼梯。正在接受访问的彭清华立刻中止采访,直到看到这名记者起身,才又恢复访问。事后,彭清华派人送去鲜花慰问这名受伤记者,并附上了自己的名片。

  对素不相识者如此,与人为善,随和谦恭亦是彭清华家乡人对他的印象。即便他已官至副部级,在老师黄力川心里,彭清华就是那个春节常去看望他、常常忙得连饭都顾不得在老师家吃、个人掏钱给母校古塘小学捐款的学生。据媒体报道,每次回到家乡,彭清华都会用大冶话主动和乡亲们打招呼,按照辈份该叫姐的叫姐,该叫叔的叫叔。

  2013年12月,彭清华即将辞别香港,临行前他发出一封致香港各界人士的信函,此时他的香港生活还有十天就满九年。新科中联办主任张晓明在履职讲话中对彭清华的香港工作总结说,在港工作期间,彭清华作风深入,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把握社情民意,积极推动香港与内地加强交流与合作。他经验丰富、视野开阔、作风务实、勤政廉洁,在香港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海、江、边”做文章

  彭清华从香港回来后,外界依据他常年的对外工作经验和升迁惯例猜测他将履职于外事或侨办相关重要职位,事实上,两位中联办老主任姜恩柱和高祀仁均转赴全国人大任职,前者任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后者任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而彭清华的去处偏偏“出人意料”,主政广西。

  由中联办主任升任地方大员的路径这还是第一次。有分析称,彭清华调任广西或有历练之意,这也符合我国选拔后备干部注重地方工作履历的传统。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彭清华履职广西一方面表明高层希望促进两广与香港的交流合作,也表明中共正拓宽选拔地方大员的渠道。

  正如彭清华在接受香港某媒体采访时提到的,到任两个月内,他走完了广西14个市。“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广西基本的地理特征,作为一个旁观者来看,广西生态好,资源丰富。但是在彭清华看来,经济上广西无疑是一个欠发达地区。尤其在广西成为中国与东盟密切合作的桥头堡以后,该地区与毗邻香港的广东差距巨大,彭清华不止一次强调,广西与广东的差距最要紧的不是经济发展的水平,而是开放程度的差距,“广西的潜力在开放,动力在开放,希望在开放”。

  开放与合作的发展思路在彭清华上任至今一以贯之,恰和他长期从事香港事务的视野与经历有关。同样,彭清华人缘极好,在香港积累下了不少商界人脉资源,有分析称,他知道哪一个企业来到广西哪一个部分,能够发挥双赢或多赢的局面。尤其是在推动广西与粤港两地合作上,彭清华游刃有余,并以此作为广西更加开放的起点。

  彭清华在钦州、防城港、北海沿海三市调研中表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地方的发展速度与它的开放力度密切相关。”随后,在他的助推之下,广西、深圳两区市举行推动深化合作座谈会,双方确立了多个合作重点,包括促进以前海深港合作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为重点的全方位合作等。

  近两年来,广西与香港的交往随着彭清华的到来而变得热络。广西与香港对接、交流、合作往来频繁,从高层到民间的接触密切之大,前所未有。仅到广西的香港工商企业考察团就有近20个。2013年6月,彭清华以广西主政者的身份第一次到香港招商,四天的推介会,签下162.95亿美元的投资,创广西经贸签约活动之最。

  五个月之后,梁振英、董建华先后率领大批香港商界人士造访广西。梁振英用“爆炸性增长”来比喻香港在广西投资额呈现出的形势,并且希望将广东的CEPA先行先试的政策延伸至广西。2014年3月17日,《关于支持港澳投资企业在桂发展的若干政策》的落地标志着CEPA在广西成行,广西成为除了广东省以外,中国内地唯一一个出台专项政策来支持港澳投资企业的省份。

  加深与粤港澳的合作仅仅是彭清华发展广西的“抓手”之一。广西沿海、沿江、沿边,地处华南、西南和东盟等多区域交汇点的区位优势,让其继续做大“海、江、边”的“广西梦”。

  钦州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之上,而今成为广西培育沿海新增长极的重镇。2013年7月,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首个落户的项目开始动工。中马钦州产业园是继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之后,中外两国政府合作建设的第三个园区,与马来西亚-中国关丹产业园区共同开创了“两国双园”国际园区合作新模式。

  2014年9月15日,古丝绸之路上的两个重要节点中国钦州港与马来西亚关丹港在广西南宁签署文件,正式缔结成为姐妹港,这也是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在打造中马钦州产业园、马中关丹产业园这种“两国双园”合作新模式的框架下,互动发展的最新进展。

  彭清华介绍称,钦州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它有出海口,离东盟国家地理距离很近,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和腹地。最近彭清华去了一趟钦州产业园区,被问及第一感受时,他说现在是要在一张白纸上白手起家,来描绘最新最美的画图。

  在“边”上做文章,如何叫好又叫座,也是历经两次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彭清华必须考虑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广西确是最大的受益者。而中国-东盟博览会对于发展经贸关系的影响之大也深深触动着彭清华。广西的影响力、开放意识和地位都获得极大提升,2013年广西和东盟的贸易额将近160亿美元,相较10年前,增加了18倍多。彭清华向媒体介绍称,2014年上半年,在外贸形势比较严峻、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广西对东盟的贸易逆势上扬,对东盟的出口增加了60%。

  在经济发展上打出一把实干“硬牌”收效甚佳,但在社会民生上更要考验地方主官的政治智慧与魄力。最近两年,广西负面消息不少,政协副主席李达球因严重违纪被双规,贺江上游发生铊、镉污染,博白县发生大规模的农田保卫战几千农民与警察对峙,上林民众在加纳淘金引发国际纠纷。虽然彭清华处理负面消息的能力还算平顺,但是他毕竟没有其他地方执政经历,而接手的又是沿海十四个省市中经济最为落后,地方势力盘根错节的广西,对于他是否能“摆平”民间社会,我们还需期待。

  彭清华

  1957年4月生,湖北大冶人。1974年8月参加工作。

  1974年-1975年 湖北省大冶县太婆尖茶场知青组长

  1975年-1979年 湖北省大冶县委知青办干事、还地桥公社党办秘书、大冶县委办公室秘书

  1979年-1983年 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

  1983年-1988年 中组部党政干部局干事,地方干部局干事、副处长

  1988年-2001年 中组部秘书,党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党建研究》杂志社总编辑,中组部研究室主任(其间:1993年-1996年在湖南大学国际商学院读硕士研究生,1996年-2001年在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读博士研究生)

  2001年-2003年 中组部部务委员兼干部一局局长

  2003年-2009年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副主任

  2009年-2012年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

  2012年12月-2013年1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2013年1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尤蕾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