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麦家的作品《解密》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欢迎,这打破了现代文学以欧美为中心的常态,让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社会多了一扇窗口。他始终坚守文学净土,用“暖人心田,启人心智”的理念揭示出一个作家应有的情怀
“麦家在作品中所描述的秘密世界,是不为大多数中国人,外国人更是一无所知。”2013年, 《纽约时报》对低调的中国作家麦家进行了报道,而仅仅一年后,麦家的小说《解密》就在英美同步上市,仅仅几天就突破了中国小说作品网络销售的最好成绩。
“每个人都该读的中文小说”
五十年前,麦家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大源镇蒋家门村,儿时的他刚好赶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代,当时他的父亲是右派,爷爷是基督徒,用麦家的话说,他们家的政治地位“低到了泥土里”。
“当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瞧不起我。我整个童年、少年都十分孤独,只好写日记,把日记当朋友。”麦家回忆道,他从13岁开始记日记,将心里的苦楚全部记录下来,日记也成了他的一个发泄渠道。这个习惯一坚持就是十多年,当时农村经济贫困落后,电灯都舍不得开,那时的他就在路灯下、月光下坚持写,“写日记成了我的毛病,不写就难受。我1986年开始写小说也与之有关。”
1986年,麦家开始发表作品。
这一路上,短篇,写成中篇,后来又写成长篇。1992年投给了某杂志,过了不久便看到退稿信,他背了个包就出门了,公共汽车开到哪里都不知道,就这么走了一个礼拜,用麦家的话说是:“完全崩溃了,简直太荒唐了,写得这么好的小说还不行。”
2002年,几经周折,《解密》长篇终于出版了,并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提名。
当时的他或许不知道,在许多年以后,这本小说会走向全球,在英国、美国等35个英语国家上市。该书在美国亚马逊网站销售,仅仅几天就突破了中国小说作品网络销售的最好成绩,一度排名亚马逊世界文学第17名,并几乎同时获得《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卫报》、《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独立报》和《新共和》等超过35家世界主流媒体的长篇大幅报道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好评。
在这期间,麦家从没有停止过自己在文学道路上的步伐,2002年之后,他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拾,接连出版了《暗算》、《风声》、《风语》三部曲以及《刀尖》。
《华尔街日报》称中国小说家麦家誉满世界,打破海外出版“因果难定”的窘境,引领全球阅读狂潮。《经济学人》以“每个人都该读的中文小说”为标题,盛赞《解密》“是35年以来,最伟大的中文小说”。文章第一句话就说:“终于,出现了一部伟大的中文小说。”
大部分人提起麦家的作品,很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谍战剧第一人”这个称号。但麦家却说,严格来讲这其实是对他小说的一种误读,是在被改编成影视剧后出于宣传需要形成的印象,“我的主人公刀枪都不玩,怎么算是谍战呢?”
不可否认,麦家的不少作品都被归为畅销书行列。但他自己却笑称,这可能是因为他在文学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些小诀窍,“这个诀窍也是我的一种写作风格。一方面我读了大量的书,有知识储备;另外也是我个人气质的一部分,可能比较适合写这种小说。”
见过麦家的人,有不少认为他具有一种隐秘的气质。
这种隐秘的气质或许和麦家多年的戎马生涯有关。他曾经误打误撞进入情报学院,与密码专家打交道,也曾为了生计十年写两集电视剧,在他为数不多的深度访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伤害”,其次是“成功”、“自卑”、“熬”、“坚强”、“忍受”、“天才”。
“我有轻度的社交恐惧症。”麦家说道,他似乎把自身特有的经历和特质,贯穿在作品中。小说《解密》的主人公容金珍,是一个出身于声名显赫的家族但患有自闭症的数学天才,他的天赋和生理缺陷的双重性全在于那标志性的巨大头颅之中。这个人后来被机密部门招募, 负责破解两组高级密码--紫码和黑码。在这场智力绞杀中,孤独、迷失乃至最终的疯狂都在容金珍的命运中交织纠缠。
为文学青年设立“理想谷”
最终以小说家兼编剧身份一举成名的麦家,小时候在被别的孩子欺负时,就把图书馆当作自己的天堂。而开始写作后,他多次把旅馆作为创作的栖息地。在他看来,那里意味着充分的自由和安宁:“孤独的时候,可以去大厅坐坐,和五湖四海的人聊聊天;想写作的时候,回房间把门一关,谁也打扰不到。”但那时候没有太多钱,每一次创作机会都显得弥足珍贵。
正如麦家所言:“每个文学青年,刚开始写作时都很孤独,也很艰辛。写出来的东西好坏不知,也不知道投到哪里,我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所以,在我所谓‘功成名就’的时候,希望能帮助他们。”
现在,麦家正在努力为更多的青年提供阅读和写作的“理想谷”。这个“理想谷”集书店、咖啡馆和写作营于一体,给文学青年提供免费食宿,每年由麦家亲自甄选并邀请8到12名 “理想谷客居创作人”,免费享受3个月的客居自由创作。
这种在繁杂的世界之外,为文学青年提供一处拥有食宿,可孕育文学灵感的写作营帮扶方式,在之前也有国际先例。一战后法国巴黎诞生了一家莎士比亚书店,美国人西尔维亚·比奇女士从书店创立起,就乐于对大批来巴黎寻梦却又一文不名的美国文学青年伸出援手,其中包括海明威和乔伊斯等“迷惘的一代”。
两年前的“世界读书日”,麦家的“理想谷”开始试运行。一楼书吧免费对读者开放,并正式接受文学青年的投稿。短短半年,共收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稿件四百余件,更有从德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漂洋过海而来的,题材涉及小说、散文、诗歌、剧本、随笔,字数共计2000余万。
这是一个作家为走向“阅读社会”贡献出的能量。麦家相信,自己所获得的写作条件也是很多青年作家需要的。如今,在他拥有一些资源之后,他希望能将这些资源“取之文学,还之文学”。
文|《小康》记者 于靖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