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 来源:教育研究
- 关键字:学生,情感
- 发布时间:2015-03-24 15:35
任何一项教育活动,如果未能让主体获得真实体验,只能说是无效的。所以要让学生真正拥有积极的情感,就必须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能触动心灵的问题和事物,真正让学生心临其境,去体验和感悟,利用多种手段创设必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1 以教师的表率作用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教育学生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理智感,需要有一颗时时自律自省的心。正如美国洛杉矶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里斯梅尔所说,人的烦恼情绪像感冒一样会“传染”。原本心情舒畅,开朗的人与一个整天愁眉苦脸的人相处不久也会变成一个沮丧的人。也正因为情绪能相互“传染”,有的教师便“杀鸡给猴看”。把课堂管理仅仅当作控制和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或消极行为,学生无丝毫自由可言。其实,冷漠的表情,苛刻的言辞,严厉的训斥和冷酷的体罚只能带来表面的肃静和鸦雀无声,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呆若木鸡,心情压抑,无精打采。一些老师严酷、冷漠的态度和粗暴的行为使学生畏首畏尾,对老师的情感由亲近依附变为疏远反感,由反感变为畏惧和憎恨,最终走上厌学———逃学———辍学的道路。
有些教师对家庭富裕,条件好或成绩好的学生优待,对家庭条件差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另眼相看。形成师生的“精神隔阂”,学生就会鄙视教师。又怎会听从你的教诲呢?
有些教师心理不健康,终日忧郁、悲观消极,或性格暴躁、弄虚作假,或紧张焦虑、惶惶不安,或急功近利,唯利是图,有些教师衣帽不整,不修边幅或行为不雅这些不良的心态或行为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在潜意识中留下深刻的甚至是难以磨灭的记忆。对学生造成恶劣影响,使其对教学和教育的可信度降低。
教师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培养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作为教师应当处理控制好自己对学生的行为态度,积极创造向上,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用一颗爱心、包容之心、坚忍之心积极地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这样,学生就会在耳闻目染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人、对社会的积极情感。
2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的阵地
作为教师应充分开发课程资源中的情感目标,无论是政治、语文还是数学、理化,都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寓教于教”,把积极情感的培养贯穿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情不自禁地谈起自己对父爱的感受和一些遗憾的经历,在引起学生共鸣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和感受,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父母,报效祖国。如《长城》的教学,我充分利用了远程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长城的录像,出示课件,展现长城的宏伟和壮观,观察长城的整体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的渴望。名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伟人名人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他们有顽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
3 创设情境,加强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
情景体验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课堂辩论法、社会调查法、媒体演示法、角色扮演法和课题研究法等多种方法.运用情景体验式教学应该注意形式与内容、预设性与生成性,台前与幕后、师生活动与学生互动等关系的失调等问题.孩子的接受新事物时,要注意情境的创设,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概念性地讲述与具体的范例结合起来,这样才易于学生接受,并内化为自己本身的情感。
在班集体中,教师还可以用集体的荣誉感,来创设积极向上的良好情境。建设一个立场坚定,学风端正,团结友爱,有组织有纪律的班集体对于实现这一培育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让每个成员都把集体当作自己的家,每个成员都要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为班集体的荣誉而努力,为班级出现的歪风邪气而挺身而出,予以抵制和批评教育,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每个成员都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更加热爱班集体,每天都盼望着到这个温暖的集体中和同学共同进步。集体舆论的约束力远胜于教师的空洞说教。
在生活中,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人和事抓住“教机”及时进行积极情感教育。生活才是学生将来的归宿,因而,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培养尤为重要。如个别学生性格暴躁,易发脾气,常因小事就和同学起口角甚至拳脚相加。对此,我常找他耐心交谈,用名人伟人的事迹向他讲述良好的情绪才能使我们与他人和谐共处,团结协作。有的同学做事不认真,我便向告诉他细节决定成败,并以生活中自己的教训启发他,也让他回想自己由于马虎大意都吃过哪些亏,学生思考过后,自己就会发现马虎的危害,从而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事。
情感的培养其实更多地来自生活中的这些点滴小事,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把握“教机”及时对学生进行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教育,并引导学生培养其积极向上的情感。学习实践是学生积极情感的源泉,也是我们教师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终极目的。
4 加强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协作
在教育学生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孩子在溺爱他们的爷爷奶奶面前特别任性胡来,此时全不把父母的话当回事,哭闹吵嚷就因为有人“撑腰”了。同样,如果学生做错了事,父母偏袒纵容,教师的教育就被抵消了。因而,在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家庭、社会的教育也必不可少。作为学校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经常举办家长课堂与家长取得教育上的一致性,同时也对家长进行教育方法、策略上的指导;作为家庭、社会还应配合学校的教育,对学校教育予以理解、支持,并在导向上、行动上落实积极情感的培养。只有取得三者的合力,才会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应当说,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与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实践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我们学校、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把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放在首位,放在国家、社会的高度去认识,我们的学生才会健康成长。
教育渴望践行这种选择,社会在呼唤它的归来,让我们共同来为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做点事吧!
王传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