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医疗开启大健康时代

  • 来源:互联网经济
  • 关键字:PIDA,可穿戴医疗,高尔夫
  • 发布时间:2015-05-04 13:45

  颠覆式创新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认为,“颠覆性技术永远在发生,而且是从边缘性的地方出现的”。如今,医疗业正在被科技颠覆与唤醒,可穿戴设备正在重塑人类生活,随时随地实时监控人们各项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糖、血压、睡眠、体温、情绪等,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PIDA预估,移动巨头苹果、三星、华为、小米等纷纷加入可穿戴设备战场,将带动50%-70%的高增长。2014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过1亿,2018年预计将翻 5倍。普华永道调研显示:美国可穿戴设备拥有率已达到21%,其中每天使用人群占比达10%。当前,全球有上百家可穿戴设备厂商,医疗类应用仅占9%(其中过半为婴幼儿体温、心率监护),可穿戴医疗创业浪潮才刚刚开始。

  可穿戴医疗变革了以往疾病监控方式和治疗理念,让监控随时随地进行,也将健康管理重点从“治病”转为“治未病”。以一位患者在2006年远程监护的体验为例:约翰先生刚刚兴致勃勃地打完高尔夫第九洞,手机突然响起,被告知心脏刚刚经历了严重的室性心动过速,需要立刻到医院接受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他离开球场来到医院,结果确诊并随即接受了心脏支架手术,及时避免了潜在猝死悲剧的发生。这位患者使用的是美国创业公司CardioNet提供的最先进的MCT(Mobile Cardiac Telemetry)产品和服务。MCT结合传统心电图、便携式及可穿戴智能硬件设备、中央智能信息处理、无线通讯和IT技术,为医生、医院和患者提供长达21天的院外实时心脏监控和服务。CardioNet在短短几年内即实现了纳斯达克上市,每日在线监护6000人以上,MCT技术也很快被美国国家医保和主流商业医疗保险覆盖。从此,医院无需采购相应设备,病人可在家里接收MCT设备并自行佩戴,无线网络和自动处理算法将病人的每日心脏活动,以不超过两页报告的信息量自动发送邮件给医生,医生也可随时随地登录服务器查看具体细节、更新诊断和报告参数。

  另一家创业公司iRhythm在2009年推出了一次性使用的单导联心电图贴片,供病人连续佩戴7天以上。美敦力公司也于2013年相继推出类似产品和新型微创植入式产品,连续佩戴时间分别长达30天和3年。

  可穿戴医疗的发展让用户体验被提升到前所未有高度,用户在医患关系中的地位更加积极和主动。可穿戴医疗的真正优势在于“长期”和“主动”,好的用户体验意味着可以吸引用户长期和频繁地使用。用户通过可穿戴设备进行长期健康监控,并依据大数据分析结果判断病情;医生提供诊断和咨询服务,角色不再绝对权威。

  如今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涌入市场,包括心电监护、血糖监护、老年病和慢性病家庭监护、睡眠监测治疗、女性盆底括约肌康复等,帮助个人和家庭进行自我监控与治疗,真正地颠覆了传统的就医治疗方式。

  大数据推进大健康

  凯文·凯利和加里·沃尔夫多年前提出了“量化自我”的概念(Quantified Self),即通过技术和设备追踪记录人体的生命体征,并认为这将是未来的颠覆式科技之一。可穿戴设备可以便捷地进行自我量化,并借助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挖掘和整合,为用户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健康扫描和管理服务。比如借助可穿戴设备随时随地监护心率,参照科学医疗标准,当心率出现异常时,自动识别、评定、诊断病情属于轻微还是重度,甚至预判发展趋势,并给予适当的防范和处理建议。人的生命体征在医学上是有前兆变化的,穿戴式设备监测体征数据,并基于后台大数据系统做出诊断。如果用户在深度睡眠时心率出现心脏病前兆,可穿戴设备可设置自动叫醒用户,或自动连接医院进行急救报警。总之,大数据激活了可穿戴设备的医疗能量,释放和延伸了医疗服务的触角,顺应了全民保健的大健康发展趋势。

  特别对于老年病和慢性病的监控和干预,由于这类疾病平时症状不明显,一旦发病之后又后果严重乃至致命,因此随时随地监控、适时提供建议十分必要。目前中国老年病与慢性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我国已进入并将长期处于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人群达2亿,占总人口15%。同时作为慢性病大国,心血管患者有2.9亿,其中高血压2.7亿,脑卒中至少700万;糖尿病患者1.39亿;睡眠鼾症患者2亿,其中睡眠呼吸暂停5000万。专家指出,如能及时筛查和干预,至少80%的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惊人数据背后体现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强劲的科技动力。一方面,我国经济总量虽已位居全球第二位,但医疗资源却极为有限——仅占全球2%,并且分配严重不均,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而可穿戴式监护(手机心电、便携式血压仪、血糖仪等)已具备了专业诊断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医疗需求与医疗资源之间的矛盾,助力改善公共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另一方面,国家医改正从“治病为主”转为“预防为主”,建立等级医院和社区基层医疗一体化的分级诊疗模式,利用合理的医疗保险刺激机制,将基础常规性医疗服务下沉。可穿戴医疗轻松地解决了监控和诊断难题,包括睡眠呼吸障碍症检测、心脏病和脑中风预防筛查、难治性高血压及时诊断等,摆脱发现难、占病床、费用高、人员监护等痛点,患者可在家中监测并实时连接专家门诊或解读报告。

  可穿戴设备能够轻易获得和积累海量的健康大数据,不只可以作为疾病前兆判断和疾病预防的工具,还可发现社会疾病趋势,病理发展脉络等,对于社会疾病的防控、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以及临床医学发展等意义重大。总之,健康数据的采集、存储、使用、分享将让医疗变得更加智慧,也将有效降低医疗成本,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有助于健康理念升级。例如,对不明原因的脑卒中人群使用30天到3年的筛查发现,阵发性房颤发病率竟达16%-30%,而传统Holter(24小时心电图筛查)仅有3.2%。这一结果不仅再次证实了房颤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之一,也证实了筛查时间长短是提高诊断效率的决定性因素。2014年,美国心脏协会和卒中协会已将对心脏节律紊乱进行中长期筛查写入脑卒中的二级防预指南,可穿戴设备正式成为医生和患者共同预防和战胜心脑血管疾病的利器。

  目前,可穿戴设备所显露的能量仍只是冰山一角,未来通过数据标准化和组合化、上下游产业链融合等方式,还将启发出更新的应用市场,如医疗咨询服务、健身指导服务、减肥训练服务等。目前丁香园、春雨医生和挂号网等移动医疗平台已初具未来形态,三者以“轻问诊”形式将医疗信息、病人需求和医疗服务进行对接,相继获得千万美元级的投资。这些网络平台是可穿戴医疗的有效孵化器,将进一步推动可穿戴式市场的爆发。

  结语

  仅依靠移动互联网的快速迭代、布局以及用户倍增等理念还是远远不够的,可穿戴设备要在不断实践中接受验证,向消费者、社会和医疗行业展示安全性和有效性。可穿戴医疗的发展关系到消费者、医生、医院、医疗卫生和保险机构等各方面,必须有循证医学的态度和行为,培育出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同时,可穿戴设备是硬件设备和软件应用的无缝连接,用户体验也从一元化(单体产品)上升到多元化和矩阵化(设备和应用的配合使用体验以及多元用户使用体验)。这不仅要求优秀的工业设计、可靠的信息处理和算法、临床验证,更需要材料、电池、传感器及元器件、IT基础设施等硬件上的突破和创新。

  在医疗大数据变为现实后,未来对健康的判定将不再限于书本,也不仅仅取决于有限的临床试验结果和医学专家,而是动态地有了上下文和明确的行动目标。期待着清晨醒来的温馨提示:“您的睡眠质量和心脏功能胜过90%的人。”

  文/蒲亚川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