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在语文学科的渗透

  摘要:当代小学生是跨世纪的新一代,小学阶段正是处于学生身心发展中的重要时期,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地发展,不但是人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学校应该发挥教育整体优势,利用各种有效途径,不失时机地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从而为民族素质提高奠定坚实基础。小学语文教学,理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中的心理教育,主要指在语文课程中挖掘心理教育的因素,渗透心理教育。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它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心理教育 渗透 途径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特征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可以辅助学生学习其他的学科和继续学习,另外在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等许多方面具都有着不能替代的作用。由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而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小学教育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引起他们新的需求,激活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节奏、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教师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健康心理的培养,才能不断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是学校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把心理教育目标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所包含的有关因素,自然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发展。

  二、利用外延心理效应,激发学习动机

  成就心理,是指人期望通过努力达到成功的心理。可以说,每个小学生都充满求知欲,都有一种成就心救与学理。这种成就心理,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向预定目标发展,直至实现教学目标,由成就心理达到成功效应。当学生产生成就心理后,教学就真正做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习就有了动力。

  众所周知,作文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光镜”,是搭建在师生之间的桥梁,也是教师最容易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作文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在小学写作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在批阅作文时通过写评语或者面批来开导学生,帮助和教育学生尽快转变不良心理倾向,养成健康的心理。要针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实际循循善诱,增强他们的耐挫力和自信心,调动与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和动力,同时千方百计地让他们品尝与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小学阶段一般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定数量的日记,教师应指导他们写好日记,以建立学生心理保健的一条“绿色通道”。教师要指导学生坚持写好“心理日记”,让学生在日记中尽情宣泄内心的爱憎情仇、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升华情感,这样对于克服他们消极的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十分有利。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

  在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要结合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独特的教学过程进行。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又包含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因素。将心理教育因素从众多生动活泼的课文里提取出来,既可以提高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自身对心理教育的认识。心理渗透要做到合理有效,要讲究策略。

  1.在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完成的是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技能、能力的内在规定性目标。语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牢固的语言基础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是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心理教育只是副目标。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理应以学科本身的教学任务为主线,以渗透心理教育为副线”,做到渗透有度,主次分清。

  2.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要讲究“润物细无声”。尽管语文学科具备渗透心理教育的丰富资源,但并不是每篇课文、每个课时都可以渗透。语文学科渗透心理教育要注重效果的持续性。语文教师应该有一种较强心理教育的意识,自始至终要把心理教育当作一项不可忽视的教学任务,而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游戏活动随意而为。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内在的心理教育资源,将心理教育贯穿到整个语文教学中。这样才能将心理教育一点点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中,真正做到二者的有机融合。如在教授《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文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反复诵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精读诗歌,体会意境。提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说一说。”“你最喜欢诗的那一句?”“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候,学生可能会说:诗的第一句“日暮苍山远”让我们看到了天色渐黑时的一幅风景图,青色的山峦在暮色中显得更远了。第四句“风雪夜归人”写得很有意境,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大雪飘飞之时,夜间回来的人姗姗而至,这样,提高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使学生想象出诗歌表现的意境,从而丰富其想象能力。

  3.心理教育的对象应当是全体学生。由于每个人先天的遗传因素各不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别,再加上后天的社会及生活环境的影响、教育条件及自身努力等因素都存在着普遍的差异,所以每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就某一内容渗透。渗透对象可以是全体学生,也可以是某类学生或单个学生。

  参考文献:

  [1]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陈澍宜.新课程(小学).2014-09-28

  [2]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育实践.单武雄.湖南师范大学. 2003-04-01.

  [3]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朱静.山东师范大学.2013-05-01.

  [4]中国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探索者—吴研因.苏金如.华东师范大学.2007-05-01.

  [5]情感的教育 人格的升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情感教育研究.韦蝶青.广西师范大学.2007-03-01.

  [6]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育探讨.张爱莲.山东师范大学.2006-04-10.

  文/叶天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