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请不要“越位”

  摘要: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潮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不可否认,由于课堂时间的制约,许多教师片面追求课堂教学效率,将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教学环节,由教师包办。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还抑制了课堂生成的有效利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地给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独立思考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示范。

  关键词:越位 生成 独立思考

  引子

  前不久,听了一位年轻教师的公开课,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他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从生活中常见的五星红旗、黑板、玻璃窗等事物引入新课,组织引导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获取新知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数学王国”的一个难题,将本堂课推向一个高潮。可以说,这是一堂充实高效的数学课,既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在有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了新知。

  一、思考:教师包办要不得

  纵观全课,执教者的预设是新颖的,学生的生成也是非常精彩的,不失为一节值得学习的好课。然而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即便是课前想得再周到,也不见得能完全处理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细节。笔者认为,执教者的某些行为值得商榷。

  在进行“正方形的四边都相等”这一验证活动交流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可以用在数学书上做记号”的方法。执教者不仅及时表扬了这名学生,而且还请他上台给大家做演示。这位学生一手拿着数学书,一手拿着正方形自信满满地走上台,面对全体同学和听课教师,将握着数学书的小手高高举起,一边将正方形的一个角与竖起的数学课本上沿的一个角对齐,一边指着另一个与数学课本上沿对齐的角的顶点处说道:“可以在这里做记号。”话还没说完,原本对得很齐的边忽然不齐了。要让一个9岁的小孩举起双手把这个过程演示并解释好确实有一点难度。不知是执教者对于孩子的关心,还是想节省点教学时间,他很快接过学生手中的数学书和正方形,包办了余下的全过程,演示直观清楚、表达简洁明了,估计绝大多数学生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执教者并没有忘记这位给课堂带来亮点的学生,他请全班同学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了这位乐于动脑、勇于创新的孩子。

  生成的精彩源于执教者。正是因为有了这位教师的及时鼓励和积极引导,孩子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精彩不断。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像上面这样的包办是要不得的,因为孩子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帮助和引导,而不是代替。

  类似的问题还曾出现在前面的“长方形对边相等”的验证交流中,学生在对折时折得不是很好,没能将对边完全重合起来,教师同样将学生手中的长方形纸接过来重新对折,演示给其他同学看。这完全没有必要。学生的动作可能有些许稚嫩,不太自如,但这毕竟是他们自己在操作。

  二、对比反思:教师应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曾经类似地“越位”现象。如,当一位学生的发言不够完整时,教师会及时纠正并把余下的话自己说了,而没有让孩子自己试着将话说完整,其实孩子这时候最最需要的是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帮助他迈向成功;当一位学生上台板书出现了一点错误时,站在身边的教师会随手将之抹去并改正了,题目做错了并不可怕,弄清错误产生的原因重要,有错改之则更重要,但这些必须是让学生自己来纠正;学生的作业本卷了,教师批改时不厌其烦,一页一页的将之折直,可明天学生交上了的作业本还是那样卷,教师叹息学生的习惯尽然如此之差,其实是教师的习惯实在是太好了,这种孩子的作业需要的是教师反复提醒纠正和直截了当的指点……

  一位教师在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时,组织学生测量课桌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很快有学生发现常用的尺不够量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并没有马上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尺子不够量了,你们想想看,可以怎么办?”学生一听,顿时与同伴商量起来:有的学生说可以把尺子分几次量然后加起来,有的说可以两个人合作量,也有的学生把学具袋中的软尺拿出来测量……没过多久,结果就出来了。尽管测量出的数据很少相同,但这毕竟是孩子们自己的实践成果。他们品尝到的不仅仅是成功的快乐,更体会到了同伴合作学习的愉悦心情。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平时的课堂上会出现很多困难,只要教师组织得法、引导到位,孩子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莱登塔尔认为:“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地给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独立思考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完全是正常的,教师切不可拔苗助长,应给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锻炼的机会,留给他们适当的时间和空间静心思考,做好帮助、引导,这样我们教育出的孩子才能勇于思考、敢为人先。

  参考文献:

  [1]朱欣欣《小学数学案例教学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2]蒋小明、孙成刚 《中小学学生心理辅导策略集粹》,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文/朱建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