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篇——文化,走进每个成都人的生活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成都,博物馆,公共文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6-16 15:51
近几年,成都市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累计投入20多亿元,成为中西部唯一获得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资格的副省级省会城市。政府主导、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顶层设计,正在全面提升成都市民文化生活水平。
为了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文化之都”,成都市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大手笔不断。《成都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成都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1-2015)》《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布点规划(2012-2020)》等一系列紧密围绕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的发展蓝图,为成都市民送去了一波又一波福音。其中,全力打造现代博物馆之城、提升市民文化生活水平为构建文化成都助力不少。
打造现代博物馆之城
想要深入挖掘成都的文明史,你就不得不转转成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成都市的博物馆基本形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龙头,非国有博物馆为重要补充的发展体系。其非国有博物馆数量、质量均居全国第一,整体处于发展前列。
据悉,2014年成都全市的博物馆共吸引1037万人次的游客参观,其中境外观众37万人次,预计今年人数仍将超过1000万。
5月24日上午,《小康》记者专程来到位于草堂南路的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该馆作为成都首个入选联合国非遗项目的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蜀锦蜀绣保护、研究及展示窗口。
一走进博物馆,《小康》记者就看到在5米高的“大花楼”上,小伙子靳洪涛手起手落,麻利地提升经线--织机共有12000多根线,他要在正确的时间和位置,用正确的力度拽出其中正确的线。这是手工织造蜀锦的18道工序之一“挽花”。坐在机下的,是投梭工许贵兴,他在丢梭织纬,这叫做“投梭”。上面挽花一次,下面就投梭一次。一经一纬循环往复,一幅红底金花的蜀锦渐渐显现。据悉,博物馆中展示的4台织机,有一台是复原的清代织机,另外3台是据此仿造的。
走进蜀绣工艺品展示区,一幅幅流光溢彩、变化丰富的蜀绣挂屏陈列在馆内。该馆讲解员严华自豪地告诉《小康》记者:“蚕丝作画,观者无论站在任何角度,都能看到画面的熠熠光泽,十分精美。”
位于青城山脚下的华希昆虫博物馆,则为大众展示了昆虫世界的神奇:令人讨厌的蛾子,夜间也能绽放炫目的光彩;最美丽的蛾类翅膀图案靓丽到让人陶醉……博物馆举办的“妖蛾子的世界”展,用上千个观赏蛾类的标本,科普如何与蛾类昆虫相处,展示夜间活动的蛾类被人忽视的美丽。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拥有很多脊椎动物的化石藏品。在“牙牙世界”主题科普展上,博物馆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脊椎动物及恐龙的牙齿小知识,并增设了“牙齿翻模”制作活动,中小学生可以亲手制作一枚古生物牙齿模型。通过涂抹皂液、灌注石膏浆等一系列工艺,恐龙、犀牛甚至大熊猫等动物的牙齿石膏模型成功诞生,孩子们还可以带回家提醒自己爱牙护牙。
这座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如何以更加开放的思路鼓励更多的博物馆发展壮大?成都市文广新局博物馆处冯晓枫认为,政府部门在政策保障方面需要创新管理、超前服务,建立融合发展,共同保障的协作机制;资源结构上应做好资源摸底和结构分析,深度调整发展框架,产生更多的文化推动力。以开放的思路鼓励更多的博物馆走出去,除了走向国内外,还应当走进社区、乡村、学校,鼓励更多博物馆搞特色收藏、专题收藏;还要扩大包容性,建立“泛博物馆”概念。
成都人身边的文化
成都文化的亲民是有目共睹的,以至于连续多年,成都都被权威媒体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在成都龙泉驿区的市民艺术学校,街头经商的小贩,种植枇杷的果农,亦或是退休在家的老年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天地。
龙泉驿区市民艺术学校是由龙泉驿区政府全资兴办,免费向全区城乡居民敞开,无偿向本地居民提供以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培训服务。建校以来,学校已经培训学员55000余人次,服务城乡群众80000余人次。该校校长解婕向《小康》记者介绍,目前学校的专业课设置共有10个门类61个科目和224个班。古筝、二胡、小提琴、琵琶、古琴等教学乐器免费向培训学员提供,每年学员人数都呈不断增长的趋势,真正实现了农村、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一条龙。“我们希望进入城市生活的农村居民不仅能在生活上适应城市环境,更应该从精神层面上融入到城市的文化中来。”
因为学校的公益性,对外既不收费,又没有任何身份、年龄限制,每年的开班报名都堪用“盛况”来形容。“3000多市民从凌晨4点就开始排队,有些市民担心错过报名机会甚至在学校门口搭起帐篷,这种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超出了我们的意料。”解婕坦言。
在学校的钢琴排练室,72岁的退休教师黄阿伯正在排练老师前天布置的作业《九儿》。因为不懂五线谱,老人的曲谱用简谱做了调整,弹到动情处,老人情不自禁哼起了小调。
一曲完成,站在一旁的学员吴阿姨鼓起掌来。“过去拿粉笔的手现在弹钢琴也是一流。”要知道,一年前黄阿伯摸都没有摸过钢琴。“一辈子都在三尺讲台上教娃娃,根本没机会接触音乐。”黄阿伯告诉《小康》记者,现在他每天不但要到文化学校来上课,还给自己的外孙女报了学习班。
解婕介绍,像这样的老少组合在龙泉驿区市民艺术学校有很多,都是以家庭作为纽带促进家庭内部的文化交流,这对市民文化的普及十分有利。“我们的宗旨是希望让艺术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让老百姓吸纳美、享受美、创造美,让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
记者 訚洪 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