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国家要有法治,佛教要有律制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出家人,佛教,学诚法师
  • 发布时间:2015-06-17 07:41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会长,学诚法师认为,“国家要有法治,佛教要有律制。”具体到一座寺庙,法师定下一切规矩的初衷,即要寺庙恢复清净的道场,商业退出庙门,让出家人能够很好的持戒。

  斑驳的红墙、狭窄低矮的山门正中,“龍泉寺”三个字得凑近了才能看清。

  龙泉寺坐落在北京海淀区凤凰岭山区,是中国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寺庙。

  这是一个有点神秘的独特的所在。

  建于辽代的千年古刹,却吸引了一批最具现代特征的出家人,他们当中有清华博士、奥数冠军、中科院博士、北大哲学研究生等。由此,龙泉寺尤其受到知识人的关注,而在这背后的是一种精神的魅力。

  这种精神的魅力来自哪里?学诚法师,正是这群现代学子的精神领袖。

  宗教:消解焦虑之路

  在过去的若干年中,龙泉寺一度破败,甚至被废弃。直到2005年,经北京市宗教局批准,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而带领龙泉寺重走复兴之路的,正是学诚法师。

  在很大程度上,学诚法师是新一代僧人的代表。1989年农历二月初八,年仅23岁的学诚法师成为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中年纪最轻、学历最高的名寺方丈,之后,其历经中佛协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会长、驻会副会长。2015年4月21日,学诚法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新一届会长,49岁的他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会长。

  摆在这位新会长面前的,是一个充满张力的现实。其实,这并非佛教一家的困境,全世界的宗教都面临现代化转型的难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现代化,在这样一个世界上,宗教的位置在哪里?如何寻找一条与世俗社会共处的途径,成为世界上各大宗教面临的共同挑战。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的宗教,本身具有多样性,且两千多年来形成了“儒教治国、道教治身、佛教治心”的格局。不管时代怎样进步,科技怎样发展,经济怎样繁荣,人们的烦恼、痛苦一点也不会少,不仅不会少,还会不断有新的烦恼和痛苦。今天的人类,就处在这样一种似乎无法摆脱的焦虑之中。宗教就是一条消解这种焦虑之路。这或许可以解释近些年来许多寺院香火日盛的原因。

  学诚法师认为,“国家要有法治,佛教要有律制。”具体到一座寺庙,法师定下一切规矩的初衷,即要寺庙恢复清净的道场,商业退出庙门,让出家人能够很好的持戒。

  学诚法师一直是“人间佛教”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很多年来他一直在思考,究竟寺庙应该怎样办,才能走出一条既符合佛教传统规制,又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道路?在传承和变革之间,如何寻找一种通融和均衡?

  信仰:让人找到“终极关怀”

  “现代人类道德危机的症结可以说是一切从个人出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服从于自我价值的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形成这种道德意识结构的根本原因是真正宗教信仰的缺失,真正宗教精神的失落。信仰的失落使个人无法找到终极关怀,无法实现生命的根本转变,从而沉沦于各种欲望之中,永无休止。”学诚法师说,“个人利益的追逐变成生命的唯一意义,自然也就无法、无暇正确认识自身存在于其间的整体世界和各种关系,无法获得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

  信仰的缺乏是人类道德危机的深层原因。学诚法师认为,社会道德建设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硬约束,但仅仅依靠这些硬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信仰和伦理的正信,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

  学诚法师谈到,佛教是内明之学,是一套系统有效的对内认知方法。人有六个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都是需要对治、克服的。“只有真正认识到问题的源头,查找到道德危机的根源,才会有正确的方法、途径、行为解决道德缺失,形成人心内在的自觉自律。从善去恶、劝善止恶是佛教对人生和社会的价值引导。”

  佛教的五戒十善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乐的家庭生活、和睦的社会秩序、和平的世界环境,具有直接的教育作用和约束力。十善业应是每一个公民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佛教的慈悲智慧、平等圆融、普渡众生的精神和教义,能与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相协调、相彰显,具有亘古常新的普世价值。

  中华文明为什么没有断呢?学诚法师认为,这里面就有信仰的因素。信仰是人的性格中一种稳定的力量,有信仰的人会从内心自发地规范和约束自己。文化实际上也是一种信仰。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它重视信仰和伦理,使个体可以从中找到对人生的“终极关怀”。

  商业应该退出庙门

  关于龙泉寺的媒体报道很多,外界传得有点神乎其神。作为一方住持,学诚法师很多年来一直在思考,寺庙究竟应该怎样办,才能够走出一条既符合佛教传统规制,又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路。

  很多寺庙长期以来都是延续传统的做法,比如“百丈清规”,它是一千多年前制定的一部规约,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制定出来的,而现在的社会形态已经跟那时候大不相同。究竟如何管庙,如何制定规矩,如何培育僧才,才能使这些僧才既能够在寺院里安心办道,又能够有弘法能力来服务信众,还能够开展相应的慈善事业、文化事业。因此,对出家人素质的要求、能力的要求,以及对寺庙功能的要求,学诚法师都做了比较深的、多方面的思考。正是基于这样一些思考,学诚法师想在龙泉寺做一点尝试。

  学诚法师觉得宗教的自身的建设包括硬件方面和软件方面自身的建设,其次就是服务社会。“把佛教关在庙门里头,它的社会作用就小了。怎样把佛教的这种作用、积极的因素释放到社会里面去,那就需要去探索。”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如何管理好寺庙?学诚法师谈到,中国佛教要振兴、要发展,从主观上来讲,尤其要重视律制。“我的想法是寺庙应该要恢复清净的道场,商业应该退出庙门。这样出家人才能够很好的持戒。”

  对此,学诚法师立了一个规矩:僧众不发单资,普通僧众不允许拥有手机,用电脑、上网要申请,外出要有人陪同。所有的钱都归公。寮房只有被子、衣服等,不放书、电脑和饮食。需要什么去库房领,特殊需要可以申请。

  这几年,文化、慈善的事业相继开展,也取得了一些比较好的社会影响。学诚法师说,一个寺庙的作用还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不仅仅是为一个庙培养人才,而要为佛教培养人才。这里只是作一个试点,试点能够做得好,做得成功,慢慢佛教就能走出一个新局面。

  佛教界从来都不落伍

  2006年,法师开通了新浪博客;2008年,“龙泉之声”网站上线;2009年起,法师创建多语种微博;2013年,龙泉寺继网络弘法后开始动漫弘法。

  从莆田广化寺,到扶风法门寺,再到北京龙泉寺,学诚法师在佛墙之内观察社会,在与记者的对话过程中,法师说得最多的不是佛教本身,而是国家、宗教、社会、法治、文化。

  一道佛墙难以阻断外面日新月异的喧嚣世界,比如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怎么办?法师说:“佛教界从来都不是落伍的。”

  学诚法师认为,互联网只是一个信息载体,关键是人们怎么面对它、如何选择它。“佛教有许多净化心灵,提升道德品质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博客、微博来宣传佛教,能够为现代人提供方便、及时的心灵帮助,让人们增长智慧,消除烦恼。”

  “与时俱进地掌握和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做好佛教文化的传播工作,不仅能够减轻寺庙管理方面的压力,同时也能够为信教群众提供更多的方便。同时,借助网络传播手段还能让普通民众、国外信众及国际友人了解到中国佛教界的点点滴滴,从而减少他们对佛教、对中国宗教信仰方面的误解和偏见。”学诚法师说。

  作为史上最年轻的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认为佛教应该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他说中国佛教事业要获得长足的发展,自身建设是根本。加强佛教自身建设,就是要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人才建设、教制建设、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六个建设”。

  除了继续加强佛教自身“六个建设”之外,学诚法师说还必须处理好“五个关系”:一、佛教基本教义和现代科技文明的关系;二、戒律清规与现代管理制度的关系;三、出家僧众与在家信众的关系;四、建设寺院与服务社会的关系;五、国内发展与国际传播的关系。处理好这五个方面的关系,是加强佛教自身建设落到实处的关键,也是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国佛教提出的历史性课题,关系到中国佛教的前途和命运。

  卢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