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征途上“老男孩”

  • 来源:财富经济
  • 关键字:媒体,邹鲁建,环境
  • 发布时间:2015-07-07 13:11

  ——访十八重工总经理邹鲁建

  5月中下旬的鹭岛厦门,雨水不断。但这并没能阻挡我们应邀对福建十八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邹鲁建先生进行采访。邹鲁建有着鲜明的个人色才和深刻的内涵,且随性、健谈,这样的采访对象无疑是我们作为媒体所乐见的。

  时代烙印

  50年代的人不缺乏斗志

  因为邹鲁建的个人特质,采访中我们并没有太多的你问我答,也没有使用太多的采访“技巧”。在轻松的交谈中,邹鲁建这个可爱的“老男孩”对我们敞开心扉,让我们对十八重工、对邹鲁建乃至厦大经济学科同学会都有了深入的了解。

  本次采访是在一个相对特殊的环境下进行的,当我们抵达邹鲁建办公室时恰逢滂沱大雨,邹鲁建也方才外出归来不久。加上其它一些“偶然因素”,我们很快找到默契点,一次美好的采访体验也随之开始。

  初见邹鲁建,他高大的身材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生于1958年的他表示,自己虽然生于厦门,但依然是北方人的基因,在采访中我们也确实感受到了他的豪爽。

  对于我们所关心的问题,邹鲁建侃侃而谈、妙语如珠。其言谈很难令人想象它是一个常年以冰冷钢铁为伴,一家重工企业的掌舵人。相反,他更容易让人觉得是一名学者或者讲师,我们也因此问他究竟是“理工男”还是“文科生”?邹鲁建笑言,现在的文科生已经很难和他们那个年代相比。

  邹鲁建对其“文科修养”的一番阐述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他说,“要理解我们这代人,首先你要了解没有电脑时代的文化”。在那个时代没有太多的工具,一切都只能自己用脑和动手,像电话号码都要记在几个通讯本中。邹鲁建认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这代人,无论是朗诵、演讲以及文学都普遍比现在的人优秀。

  对于当下工具过于发达而弱化人员的情况,邹鲁建谈到了自己的担忧,“现在都可以搞个机器人代替你,你的思想它都能模拟,这时候还需要你去努力吗?不需要,你只要操纵它。而过去我们是要靠人自身的基因,我们知道自己的大脑能记多少东西,极限是什么”。他还认为,更致命的是这导致了人们意志和责任的缺失,现在很多人碰到挫折就没法承受,用一种消极的方法去对待。

  采访中,邹鲁建十分强调自己所处的年代,并称自己是“老男人”,在我们看来这更多的是一种自己自信,或许叫他“老男孩”更为合适。他说,“‘老男人’迸发出的青春是年轻人所不能比拟的,他汇集的是一种岁月的沉淀。我们所处的年代,虽然物质匮乏,但是革命意识的不断迸发,成为了青春年华的象征”。

  邹鲁建特别强调,“我们50年代的人不缺乏斗志,这是那个年代人所固有的品质”。而现在的人们,甚至很难理解董存瑞、黄继光以及刘胡兰这些英雄人物的行为。

  无疑,邹鲁建的身上有着属于那个时代人们的烙印。联想到无数英雄人物被不断消费的当下,邹鲁建身上的品质无疑是值得宣扬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应该有传承的担当,更加接地气,传递正能量,既有小目标也有大目标”。

  兄弟情怀

  我代表经济学院同学会

  此次对邹鲁建的采访,我们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邹鲁建对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同学会的款款深情,他说,“采访我就是采访同学会,接受采访不等于宣传邹鲁建个人。我们永远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汇集的是在无数实践中有一定积累的人”。

  邹鲁建是同学会中的“老人”,他参与了同学会的创立,十八重工的发展壮大也与十八重工有着紧密的关系。邹鲁建对厦大经济学科同学会无疑是很有发言权的,透过此次采访,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同学会的认识也正是其自身理念的体现。

  对于同学会的成立,邹鲁建认为,这是厦大经济学院发展的一个客观回归,我们把经济学院的方方面面,从事不同工作岗位的那些企业家们,通过同学会把他们汇集成为一股力量,最后这个力量就是我们经济学院所研究的经济规律。不夸张的说,这一定是客观的!

  邹鲁建强调,“经济学院研究的不是邹鲁建的十八重工,而是这个国家的未来,这是我们这代人肩负的历史使命。这个使命促使我们研究经济规律,这个经济规律越客观,生命力就越强,我们应该认真的传承和实践”。

  对于这种使命的担当,团队自然至关重要。同学会汇聚的大都是有成就的企业家,邹鲁建认为,“这些企业家的财富聚集到这个程度时,就需要精神食粮,而这个食粮就来自厦大。这是一般人悟不出来的道理。”他还进一步指出,“厦大有那么多同学去读书,他们并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追求一个平台。兄弟情怀所汇聚的是一种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厦大同学会集体的力量,可能那不一定是人们理想中的结果,但一定是情怀的汇集”。

  在中国社会的语境下,任何人群的聚集难免会被理解为“交际”,尤其是同学会这样一个精英人群。对此,邹鲁建的理解是,“不能去给同学会设定什么,我们目的一定是围绕同学会这么一个组织。这个组织是在厦大经济学院读书的同学,一群改革开放以来追求事业梦想的精英。由于每个人都会有片面的思维,这就需要得到一个团队的纠正、完善、提高。一旦一个同学的企业出现危机的时候,也需要在外围找到一个共同商议和化解危机最好、成本最低的方式,这不是解决多少钱的问题,而是释放困惑、化解风险、聚集能量,进而引导中国的红利”。

  不忘初心

  实业是民族的脊梁

  在谈到自己的企业时,他介绍说,“十八重工是厦大经济学院唯一一个实体经济示范项目,值得骄傲,值得宣传,值得去总结,他只是一个结晶。”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眼神中所闪现出了自豪光芒。

  邹鲁建曾是厦门造船厂副厂长,该厂不仅是目前福建省内最具规模、最有发展潜力的国有船厂,还与马尾造船厂和江南造船厂同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造船厂,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是当年实业救国的典范。邹鲁建对于曾服务于这样的企业倍感荣耀,并以该厂百年文化传承人自勉。他说,“有机会在这样一个老厂干过,我们有不一样的胸怀”。

  怀着这样的心境,邹鲁建最终在年近退休之年毅然“下海创业”,他的勇气无疑是值得钦佩的。邹鲁建之所以做出这样抉择,首先是他认识到了实业是民族的脊梁,他以德国为例解释说,德国能在欧债危机中独善其身,源于其32%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

  目前,厦大经济学科同学成员的事业多以资本运作为主,作为这样一个环境中唯一实体经济的掌舵人,邹总称自己肩上使命重大。邹鲁建也正在用自己的实践唤醒同学会成员对实业的重视,他的努力是成功的,十八重工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同学会成员的支持。

  邹鲁建介绍说,他曾用10分钟的时间,给同学会成员讲述了一个“中国梦”的故事。在这短短时间里,他打动了所有人,让他们坚定不移的相信实业的价值。十八重工也因此得到同学会成员的投资,邹鲁建坚定的表示,他们是投给了未来。

  钟情钢构:

  去秦砖汉瓦并非去文化

  如果说邹鲁建选择实业是一种担当、一种“情怀”的话,那么他在实业中选择钢结构,笃定行业的大好前景,绝对是个人积累和精准判断的结果。对此,邹鲁建不愿意过多的谈论个人经历,他说,“一个企业家要能够客观分析、掌握,哪个产业、行业能够代表未来”。

  选择钢结构,他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判断:

  第一,持续健康发展的市场需求。邹鲁建介绍说,目前我国的建筑用钢还处于起步阶段,钢建筑的比例约为6%,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甚至已经超过90%。以中国的市场容量来看,这个增长空间的财富指数已大到无法估算。

  邹鲁建认为,用钢结构建筑替代传统材料建筑可以说是大势所趋,现在砖瓦材料占地、污染环境已不符合这个时代对生活的需求。而钢结构建筑则具有抗震、绿色、低碳、可循环,且利于工业化和产业化等诸多优点。邹鲁建笑言,当他看到2013年国务院发布1号文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时,“激动的不得了”。

  尽管钢结构带来的优势明显,但面对那一幢幢几乎可以在数夜间搭建起来的摩天大厦,人们还是不禁会担心,象征传统文化的秦砖汉瓦何去何从?工业化真要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吗?

  对于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邹鲁建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说,“通过现代建筑同样可以实现文化的传承和提升,现在我们去集美和厦大,依然可以看到“嘉庚风格”建筑,但它们也都不是用传统秦砖汉瓦建造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加上这个时代的音符,而这个时代的音符就是工业化、产业化,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传承它、集成它、发扬它”。

  第二,政策的支持。采访过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邹鲁建对国家政策有着出色的解读能力,十八重工在国家政策的助力下步步前进,凭借邹鲁建及其团队独到的目光,有时他们甚至走在了国家政策前面,成为先驱者。

  邹鲁建说,“如果金融不为经济实体服务,这个国家是没有希望的。我们欣慰的看到,现在政府的许多决策,如‘一带一路’、降本降息、‘互联网+’等都是立足于实体经济的。”

  十八重工虽然成立不久,但早早的就将产业国际化作为发展目标,如今它们已经参与了包括迪拜轻轨车站在内的一些海外工程,获得良好反响。邹鲁建表示,有“一带一路”这些政策的支持,未来他们将能够更方便的走出去。

  在国务院发布的走出去战略中,重点推介的第一个产品是高铁,第二是第三代核电装置。邹鲁建认为,绿色、低碳,可循环经济的中国建筑钢结构势必将随着“一带一路”走出去,成为第三个重点产品。在上海举行的一次大型活动中,邹鲁建作为活动发言人,对包括中央媒体在内的记者阐述了他的这一观点,获得了积极响应。

  远见卓识:

  把握未来行业话语权

  采访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邹鲁建以及团队在许多问题的远见,例如对国家政策的把握、行业发展的熟稔,更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他们在人才和教育问题上所做的决策。

  邹鲁建本身具有丰富的教育背景,他曾被公派到美国留学。现在,邹鲁建还是厦大的客座教授,经常面对台下数百听众的他,在教育方面也颇有心得。他认为,现在中国的初级教育是失败的,中国的孩子在小时候有着太多的压力,而西方国家则是根据孩子的成长对教育逐渐加码,这样就后发优势明显。邹鲁建认为,文革的爆发让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有一段时间可以“相对自由”,这反而是红利。

  邹鲁建及其团队显然将这种教育认知,引入到了公司的长远规划中。目前,中国没有专门的钢构学校,所以很多人都是从造船业和土木工程行业转行过来的。因此,十八重工提出了和厦门理工学院合作开设钢结构学科的设想,从培养专业人才入手,夯实企业基础。

  对于一个创立仅5年的民营企业而言,主动和高校合作办学是不小的动作。对此,邹鲁建解释说,“我们首先研究企业的核心价值在哪里?人家会问你是钢构企业,别人也是,你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的最核心理念是企业离不开人才,但人才是共性的,每个企业都要面对,我们要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就要从源头培养人才,立足于院校来满足人才需求。”

  邹鲁建笃定的表示,“我们办了钢构学院,优秀人才会首先流向我们,然后供给社会。过5年或10年,学生返校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学生了解从其它钢构企业里反馈回来的信息;再过10年之后,我们就掌握了中国钢构的定价权”。

  用时下的话说,邹鲁建和他们团队谋划的显然是一盘大棋,长远的目光令人钦佩。

  在采访的最后,邹鲁建不失狡黠的对我们表示,“所有的人都会说人才,教育从人才入手,但我们‘老男人’有更多想法”。

  文_凌弘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