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石景辉

  • 来源:财富经济
  • 关键字:石景辉,水墨,山川
  • 发布时间:2015-07-07 14:45

  水墨为媒,挥洒心象

  远观其势,苍茫磅礴的大山远境,淋漓酣畅的墨色铺陈,意味深远的留白布局。近看其质,深浅不一的精巧用色,坚韧有力的线条表现,笔法相融的细节处理。

  未见其人 先赏其画

  石景辉的水墨,在苍茫的墨彩中淬炼坚忍不拔的生命力,激荡震撼着观者心灵深处。都言境由心造,不知造出如此豪迈洒脱、壮丽明快之境的石景辉究竟有着怎样的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见到了他。

  从身形上看,他并不算高大,“人小心大”是他自己的调侃。“可能因为自己身形‘小’,所以需要在作品中寻找一种补偿。”这种调侃直率而亲切,也印证了他的水墨气质。

  石景辉是台湾人,祖籍漳州,这次为了2014年12月上旬的画展而来厦。12月5日到12月11日,石景辉在厦门市美术馆和宏宝斋画院同时举办“挥洒心象”水墨展和“花儿红”花卉展。这也是他第一次到大陆举办个展,亦是首个闽籍台湾同胞在厦门的个展。精心筹备了两年,他带来了近70件水墨佳作,不仅描画出了宝岛台湾雄伟秀丽的风光景致,更传递出他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亦希望从此出发,将台湾的好山好水、风土人情介绍给大陆书画爱好者。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政界名流有诸多石景辉的拥趸者,纷纷题词祝贺,连战题词“艺臻化境”,宋楚瑜赠言“艺以兴华”,王金平写下“挥洒心象”。

  策展人张宏则用三个短语精到地评价石景辉的画:“以山造境,以色为魄,以线为骨。”画随心动,写意人生;水墨为媒,挥洒心象。绘画风格的背后,做诠释和注解的是他丰富的艺术经历、精彩的生命感悟、以及独特的个性追求。

  以山造境 随心所欲不逾矩

  石景辉爱山,爱家乡台湾的群山陡峭。中央山脉、阿里山、玉山等都是他经常采风写生的地方。这些山以海拔高、山势险峻著称,经过石景辉的创作,铺陈在宣纸上。形已经抽象夸张化了,但神韵气势都在。

  笔墨山川的气势精神正是画家情志襟抱的表现,是客观风景和主观审美的碰撞与融合:要抓住神韵,就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真正融入自然,深刻理解山之韵,随后经由创作者的合理抽象、适当夸张,再由洗练之笔呈现于纸上,形去而神留;要营造气势,必然要把生活与自然在自我的感知下概括、提炼,把艺术与人生融为一炉,心中有势,山自然有势。

  石景辉笔下的山大气磅礴,深幽壮丽呼之欲出。而以山造境,让整幅水墨气势恢宏,奠定了整体基调,使他的作品都有震撼感人之意味。这自然与他的人生历练有关,更与他的艺术修为和师承关系息息相关。

  石景辉1947年生于民风淳朴,有着莲乡之称的台湾台南县白河镇(现为台南市白河区),前有白水溪环绕,后有玉枕山耸立,擁碧水环抱、青山依傍,地灵人杰,徜徉于秀丽的山水中,天然美景俯首可得,自然触动了自幼有着绘画天份的心灵。他从小就喜欢美术,初中时期巧遇著名画家席德进的学弟来台南小住,得此良师,石景辉有了很好的美术启蒙。高中一直练习不辍,课余时间皆用来画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考进了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现名为台湾艺术大学,简称台艺大)。这所学校培育了很多闻名世界的艺术人才,在美术领域亦有着不俗的实力。石景辉在台艺大受到了良好的科班教育,再加上自身认真而勤勉,毕业后作品因为优秀而被学校永久收藏。

  在台艺大时,石景辉师从张大千得意弟子孙云生。张独特的艺术造诣和写意潇洒的艺术个性影响了他,尤其是“泼墨泼彩”,充满着艺术想象力和冲击力,让他深受启迪。

  另两位对他影响深远的画家是傅抱石和石涛。傅抱石先生忠于对真山真水的体察,深邃的画意、新颖的章法都让他着迷。傅善用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蓊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正合了石老的艺术品位与价值取向。“我从很早的时候开始追傅抱石,就像追星一样,他是我的偶像。”而傅抱石对石涛多有推崇,风格精髓也一脉相承,自然石涛也成了石景辉崇拜的对象,石老聊起石涛的逸闻趣事颇有兴致,甚至略有得意之色地说“我们还是本家啊”。石涛画画,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豪放郁勃,以奔放之势见胜。这些特点在石景辉的画中也依稀可见。

  与这些大师们超越时空的对话,结合自身多年的经验摸索,石景辉艺术风格的发展逻辑渐渐清晰:年轻时画作工整,力求细腻;而后期更重写意,大气而朴拙。艺术如同饮食文化,从前追求味重色香,但吃过会腻,如今却更喜欢朴实原味,回归本真才最值得回味。

  子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可以说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有从技艺的磨练到心性的释放的转变,才有了现在“以山造境”的胸襟和气韵,以及如臻化境的石景辉。

  以色为魄 历经传奇宠辱不惊

  色彩,是一副水墨作品中的点睛之笔。用色老道与否直接考验着画家的技艺,也影响着画作的整体气质。石景辉对色彩有着绝佳的驾驭能力,在他的调配下,春芽脆嫩,秋枫黄盛,带给人一种饱满、氤氲之感,亮暗糅合,极雅不俗。他的色彩不仅未破坏水墨的淡然之质,

  反而在原有调性上赋予了整幅画生机勃勃和温润的味道。如此恰到好处的用色之道,妙不可言。

  重色彩,是石景辉的一大特点,而这个特点的养成,与他早年的一段经历密不可分。

  1970年,石景辉从台艺大毕业,时台湾艺术市场并不成熟,无法以卖画为生。于是他进入当时台湾最有实力的一家纺织企业,着手工艺纺织品布料花纹与图案的设计。机缘巧合之下,进入一家台日合资企业。该企业在台湾设厂制作和服,手绘上台北故宫所藏水墨样式,再销往日本,价格不菲。而石景辉就在这家企业当艺术指导老师,指导工人进行操作。受此启发,石景辉工作了几年就出来单干,而创业项目正是如今火热的“文创”——将中国元素手绘上T恤和旗袍,热销欧美。他甚至回台艺大设了一个绘画工厂,剪裁好后请学弟学妹流水作画,给予他们优厚的薪水,一举多得。一张订单最多曾有十万件,每天要做两千件。以他做文创之早、之成功来评价,被称为“台湾文创鼻祖”当之无愧了!

  日本是非常注重色彩的国家,在台日合资企业做指导老师时,工作经验的积累让他较为注重色彩的搭配。这也一直延伸到他以后的艺术生涯中,“以色为魄”,点缀之色出画之精魄。

  两年前,台湾某大收藏家买下官渡淡水一楼盘,装修成为文创艺术中心,提供给台湾最知名的十位画家作画。该画室落地窗,小池塘,有白鹭常来做客,景色宜人。偏偏不巧,临地工人施工时不小心将瓦斯桶泄漏,顿时大火冲天。那时的石老正在睡午觉,感到不妙瞬间拉起外套夺门而出,也来不及顾自己的画作,好在人逃出一劫。待火势变小,石老回画室,发现其他作品都化为灰烬,抽屉的铁皮被烧黑,唯独放在抽屉里欲参加本次厦门美术馆展览的画完好无损。

  关于石老印章,也有一段传奇的经历。他非常爱珍藏一些石头来做印章,其中田黄有不少。结果画室遭窃,小偷不识画作珍贵,反而把印章都偷走了,欲磨掉字款后转手卖出。石老报案后几经周折,终于找回四颗,十分难得。如今他还保留着这四颗失而复得的印章,伴其创作。

  故事还有很多,石老却在记者的几番询问下才肯讲述其中一二。这些人生历练已经归于他生命气质的一部分,画即人生,也只有历经沧桑与跌宕起伏,才能有如此平和而大气的心情营造出温润而富有生机的色彩。

  以线为骨 专职画家的纯粹坚守

  传统中国画讲求笔墨,笔墨好不好,就表示技法好不好。笔为线条,墨为水墨。以笔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映发,完美地描绘物象,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笔不到处,安得有墨”?

  线条就是一幅画的筋骨,与墨交融,一硬一软,刚柔并济。石景辉画中的线条流畅而遒劲有力,抑扬顿挫的情绪张力、时缓时急的节奏感皆在其中。

  对传统国画的痴迷和坚守也在这些刚韧的线条中。

  “笔墨是中国画家最宝贵的东西,是水墨传统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技法。”石景辉并不赞同“笔墨无用论”,他用自己的四五十年的行动坚守着这个准则。即便是早年涉足文创产业,也是笔耕不辍。转行专职画家后,他九点去画室,下午六点归家,也未教学生,心无旁骛一心向艺术。不光山水,他的花卉和书法也颇有水准。所谓“书画同源”,书法与绘画之线条同样注重气势之美、意态之美与韵律之美。在传承中国画传统的同时,石景辉也注重创新,借用西洋技法,注重远近、光线等,使传统表现较平的中国画变得有立体感。

  纵然经历过很多跌宕起伏,专访中的石老始终不愿多谈他精彩的创业历程和其他传奇经历。对他来说,不管经历过什么,水墨画始终是他最看重的表达自我的方式,纯粹的艺术之心不容混淆;而对我们来说,一个画家的艺术作品和他人生经历是共通的,了解他的心境,才会看懂他的作品。

  历史洪流会把一些人冲走,而石景辉在用他纯粹的艺术之心和努力期待成为不会被冲走的人。

  文_罗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