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成为中国汽车界的华为

  • 来源:汽车杂志
  • 关键字:华为,上海铁牌,iPhone
  • 发布时间:2015-08-20 08:27

  在罗马的地铁坐,我被一阵急促的手机声吵醒,掏出手机却发现,原来是邻座意大利人电话响了,但这事让我很感触,因为他用的是和我一模一样的华为。

  华为已经成了第三大智能手机出货商了,还不只是低端货,而是在中高端同样有给力的产品,并杀进了我们认为竞争激烈的欧洲市场。而熟悉手机行业的人知道,华为在手机背后,积淀下来的是深厚的技术功底。

  从此我开始留意欧洲街头的中国车,比如罗马的长城、巴塞罗那的比亚迪E6或是莫斯科的宁通,中国汽车品牌正在用一种华为的方式崛起。

  这是在试过几台中国品牌车之后得出的结论,中国汽车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正在放弃当年鸡贼的小聪明,转而用一种成熟大气的方式来推出新产品。一个例子是前两个月测试的吉利博瑞,老老实实地将开发工作细化到每一个总成,在这台车一卜,我感受到了合资车应有的水准。记得在一个ABS分泵的问题上,我断言这绝非普通配套商的“菜单式作业”,深挖之后才知道,吉利工程师和博世的工程师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发,对ABS的介入点、介入深度都有一番推敲琢磨,这种匠气的研发,似乎之前只听德国人当故事讲过;另一个例子则是我在上海叫神州专车居然叫到了一台比亚迪唐,司机说:“皆因上海牌费太高,公司巧妙地用新能源车避开了八万块一块的上海铁牌。”与其说是神州的聪明,不如说是比亚迪的聪明,用插电式混合动力避开了上海独特的限号手段。

  一种做法是循规蹈矩的深入研发,一点点提高产品力;一种做法是最大限度适应中国独特的生态,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产品。这与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车企几乎一模一样,一方面他们学习美国汽车,以求争夺美国市场;另一方面针对日本独有的轻自动车法则制定了一整套自己的游戏规则,甚至将自己的游戏规则输出至中国等国,成就了五菱、长安等中国企业。

  我大概是大国论的后知后觉者,和所有的80后一样我们接受着“外国月亮更圆”的教育,然后崇拜着美国的iPhone或是德国的BMW。但华为的闯入,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情,我敢打赌它并没有在这个人群中有太多的爱国主义情结优势,是产品力最终决定了购买。

  尽管自主品牌销量总数持续下行,但我依然看到了洗牌的希望,一定有几个破釜沉舟努力提升的品牌会脱颖而出。一个可参照的例子是,红极一时的“合资自主”如今骑虎难下,事实证明兼职的员工干不出好东西。眼下就看谁能背水一战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