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弩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 来源:微型计算机Geek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弓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8-20 15:33
复合弓
复合弓是在冷兵器时代,世界各地都普遍出现的一种远程打击武器。虽然我们还不能证明中国的复合弓技术世界最早,但是我们却找到了世界最早的“复合弓制造说明书”—战国初期成书的《考工记》里有复合弓最早的详细制作说明。
《考工记-弓人篇》中,对制作复合弓的材料、材料采集的时间、制作的程序及时令、各个材料部件的要求都有详细的规定和描述。制作复合弓的材料被称为“六材”,即干、角、筋、胶、丝、漆六大类。每一类的材料又分为几等,即不同质地、产地等因素影响下的材料是可以分出“上、中、下”等不同等级的。这里要特别提及的是,战国时期古人就发现了蚕丝可以代替麻绳、牛皮来制作弓弦,这一发现要比我们现代科学使用生物高强度材料早了几千年。《考工记》中的记载,说明复合弓的制作在战国时期已经非常成熟,形成了严格的规范并适用于大规模的制造。而制作技术的成熟带来的是这一时期制作的复合弓质量精良,战术性能相当稳定。
从目前考古发现的战国时期复合弓来看—数量其实极少—这个以有机材料制作的物件,并不比青铜耐时光摧残—战国的复合弓弓臂由四到六层木片或竹片相叠而成,再附上胶质的薄片用丝线紧密缠绕,最外面涂漆。弓的长度一般为90-140厘米,弓身宽4.5厘米左右,厚5厘米左右,弓弦长70-90厘米不等。据考,做一张上乘的弓需要花三年时间。
弩、弩车及连发弩
弩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武器,也是至今都被士兵—经常是特种部队,所使用的少数冷兵器之一。相比弓,弩在瞄准过程中不需要手臂用力,因此准确度比弓要高得多。现今的弩虽然与战国时期的弩有很大不同,但几千年来它们之间的基本构造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弩依旧是那个装上了托柄和释放装置的弓。这个“释放装置”,我们现在往往称作“扳机”—这里是引用了现代枪械的概念,而在古代这类释放装置被叫做:“弩机”。
弩最早出现的时间还无法考证,但在战国时期弩的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种发展主要就表现在弩机、弩弓和弩臂三个方面。
弩机作为弩最精巧的部分,直接决定了弩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因此弩机的重大改进成为东周时代的一大重点,其成果就是高效率的青铜弩机的发明。
这种青铜弩机在战国时代被大量使用,它是由牙、悬刀、钩心和枢等青铜部件组合而成,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高科技、高精度精密机械制品。弩机的牙用以扣弦,同时其后部还有一个瞄准装置叫做“望山”;悬刀就是释放装置—非要叫它扳机也可以。
钩心又叫做“牛”,是位于两牙之间的杠杆;枢是一个轴销,一共有两个,它将各个部件组成一个整体并固定在弩臂后端的空槽内。作战的时候,当将弓弦张满即可以碰触到望山,牙就会上升同时带起钩心,钩心的下端卡入悬刀的凹坎里,弩机就处于锁闭状态,弓弦就不会回弹。然后可以将箭放进弩臂的凹槽内—这个凹槽又叫“矢道”,让箭尾顶住牙的两齿之间的弓弦。发射的时候,只需要扣动悬刀,钩心的下端脱离凹坎,牙失去了支撑就在弓弦的拉力下滚转,牙上的两个齿就缩入弩臂槽了,箭随即发射出去。如此精密的关键部件,既保障了弩的稳定性,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射击的准确度。
因为战国时期复合弓技术的成熟,弩弓技术的提高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一时期的弩普遍装备的是复合弓,又由于弩的设计提供了更大的稳定性,所以弩弓和弩箭的尺寸强度要比弓大得多。由此带来的是作战威力的大幅提升。从出土文物来看,战国时期的弩箭大致长50-65厘米,这同现代弩箭一般20-30厘米的箭身的长度相比整整大了一倍,这足以部分说明当年这些强弩的进人威力。另一方面,战国的弩从名称上就可以知道其威力和射程:“擎张弩”和“蹶张弩”,“擎张弩”即用手臂可张开,其射程在百步以内;而“蹶张弩”就是那个电影中需要秦国士兵坐在地上用脚张弓的强弩,射程“六百步”就是指的这种强弩。战国时期,列国都用弩大量装备步兵,有野战布阵、野战设垒、野战设伏、野战救应以及守城守险等五大基本战术运用,而射程达300米的强弩更是在秦国一统天下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承受如此大的力量,弩臂是必须要得到加固处理的,所以战国时期的弩臂普遍都是用了青铜加固。但古人为了追求更大的威力、更远的射程,而制造了更加巨大和坚固的弩—“弩车”。这种巨大的弩车或许叫做弩炮更为贴切,因为根据《墨子》的记载,这种叫做“连弩之车”或者“绞车连弩”的巨型弩车需要10个人操作,弩臂的长度达到了2.3米;装有大型的青铜弩机,张弦需要使用绞车;能够发射一支“长十尺”的巨箭或者众多的小箭。这种巨大的武器一般用于攻城战,无论对于防守还是进攻一方它都是绝对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除了能一次发射“十尺长箭”或众多箭矢的巨型弩,提高弩的作战威力的另一条思路就是提高射速。战国的“科技工作者”自然也有类似的想法,所以他们也制造了相对轻便,可供单兵使用连发弩。这种连发弩由木臂、手柄、滑杆、弩机、矢匣、木弓等几个部分构成,其特点就是通过对弩机的改造和增加矢匣,使得一次发射箭矢后可以迅速通过滑杆再次张开弓弦,箭矢也能自动进入矢槽。从出土的实物看,战国时期的这种连发弩一般一次装有20枝箭矢,一次发射2支,可重复10次。
箭矢
战国时期的箭矢基本上多使用竹(有一种竹就叫做箭竹)作为箭杆,也有使用芦苇、木材和腾树等材料制作的箭杆。早期为弓箭使用制作的箭矢通常比较长,一般有65-75厘米。但战国中后期弩逐渐大量使用以后,为弩而制作的箭矢就要稍短一些,一般为50-65厘米。在箭杆链接箭镞和尾部设有箭羽的地方,通常都是用丝线缠绕固定。那个时候的古人虽然还不太懂什么空气动力学,不过在制作箭矢的时候已经相当注意对材料的选择,要求重量均匀,形状浑圆,强度适中,尤其是在箭簇的制作上更是不断改进。战国时期,出现了杀伤力巨大的三翼镞。三翼镞(包括三棱镞)有长短镞身之分,普遍重量较大,射程更远—发射力更大的弩也需要更重的箭来匹配。三翼(三棱)箭镞与弩是天生的绝配,无论如何放置,总有一翼(一棱)可以隆起作为准星。三棱镞晚于三翼镞登上战场,在保持了三翼镞优点的同时,更加简练,便于生产。
Tips
弓弩:其实在我们中国人的语境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弓和弩两种兵器,一是指弩(弩本就是由弓演变而来的,所以大家也有习惯称其为弓弩)。
复合弓:这里的复合弓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复合弓,是特别区别于单弓的一种称谓。主要区别在于制作弓的技术不同,特别是弓身的材料的不同。最早出现的单弓,自原始时代便已经开始被早期人类所使用,这种弓的弓臂由单一的木材或竹材“弦木而弧”制成。而从东周时代开始,当然也包括战国时期,弓的制作也已经演变为由多重不同的细片叠置组合而成弓臂,这种弓就是复合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