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机动部队是怎样作战的?

  在提到作为机动部队的代表—骑兵之前,鉴于如今众多冷武器fans对于马镫的执着追究,《Geek》首先要严正声明,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马镫实物大概在公元3世纪-4世纪,所以没有证据表明战国时期有马镫的存在—但也没有说明没有马镫或其他替代的设计物的存在。

  嗯,我们不是影视剧导演,所以不要反复追究马镫的话题了。不过这里我们也想替那些导演、道具、演员说句话,如果因为还没发现公元3世纪以前的马镫,就要求他们在拍先秦、两汉、三国这些战争片的时候不给马匹配上马镫,那确实没法让现在这些需要演马上戏的演员活了。不过这也说明了马镫等发明对于骑兵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也需要向战国时期那些没有马镫的骑兵致以最高的敬意和同情—如果既没有马镫又没有其他设计,骑马绝对是件痛苦的事情,更别说在马上挥戟、射箭了。

  骑兵

  历史学家们一般认为,骑兵最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不过那个时候的骑兵实在不能算是一个兵种,充其量是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有人骑马了,而那个社会中能骑马的自然是有钱有势的奴隶主或者他的手下,而当有奴隶跑了的时候,这些“万恶的奴隶主”自然不会自己费力用自己的双脚去追。所以那个时候所谓骑兵,不过是一些追逃奴或者送信的人而已,实在不能算是“兵”。

  将骑兵作为一种正式的兵种投入成规模的战斗就是在战国时期—再次感叹“战国”这两个字不是白封的啊,一切都以战争为中心,以尽量打击敌人和保存自己为两个基本点,坚决贯彻—扯远了,回到战国骑兵上来。战国初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通常被我们认定为骑兵的开始。而在此之后战国时代中的许多著名战役都有了骑兵的大规模参与,并影响到了战争的胜负,前面提到的许多青铜武器也都因为骑兵的加入而发生了改变以适应新的战争模式。这一时期,骑兵已经被视作一支快速机动部队来配合战车部队使用,主要担负正面突击、诱敌深入、侧翼包抄、奇袭、追击、敌后袭扰等作战任务。当时骑兵在装备上已经有了马甲用于保护马匹的头部和躯体,也出现了马鞍,甚至我们猜测这个时候有类似麻绳、皮绳之类的物件代替了马镫的功能。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从总体上看,虽然从秦汉开始骑兵逐级开始了单独行动并最终给战车时代画上了句号,但在战国时期,年轻的骑兵仍旧是排在步兵、车兵之后的第三力量。

  战车

  战国时代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大小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强大的国家都叫“万乘之国”?战国时代的古籍中记载战争双方军队数量时最先提及的指标是什么?什么是“三军器用,攻守之具”?对了,说那么多就是想让各位知道,这个时代的战争之王是—战车。

  战车对战争的统治从商代便开始了,商灭夏使用的兵力为“良车七十乘”;周武王伐纣所用主力为“戎车三百乘”;而直到战国初期,各个大国的战车规模都在“千乘”以上。每辆战车由两马或四马驾挽(以四马为主),每车编左中右三名甲士。春秋前期,每辆车一般配有甲士10人(包括车上3人),徒卒20人。到了春秋中期,车上三人不变,取消车下甲士(仗越打越大,造成甲士奇缺),步兵人数增加到72人。到了战国时期,战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造成“战争之王”在战国时期的地位有所下降,并最终威胁到它“江湖地位”的是步兵的逐渐兴起—战车本身造价高昂,机动性低,地形要求高(基本只适于在开阔平原作战)等缺点使它最终被性价比更高的步兵、骑兵取代,成为一种辅助型防御兵器。即便如此,在这一时期,战车数量的多寡,仍旧是衡量一国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苏秦、张仪等人游说各地时论及各国军力,言必称“车千乘”、“车七百乘”;在当时众多兵学家的著作中,战车的运用及其在作战中的特点也多见论述。战国时代的战车在技术上沿袭了自商代、西周时期以来独辕马车的形制结构,但是增加了轮辐,增长了车毂和车辕,从而加大了车上甲士(仍然是三人)的活动空间。而且随着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发展,战车上的轴、毂之间已经开始使用金属轴瓦,使得摩擦力减少并提高了战车灵活性。此外,在适应作战方面,战国时期的战车已经开始在车上装铜板甲,在车轴两端安装带尖刀的青铜轴头,驾车的马也套上了皮甲、皮胄,以增加对步兵的杀伤力。

  战船

  战国时期的主要战争都集中在平原地区,较少进行过水战。而仅有的水战多集中在楚、吴、越等南方地区。冷兵器时代的水战,主要还是依靠撞击以及远程箭矢的杀伤,或所谓的“靠帮”战术。那时的战船多为临时征召的民船,不过战国时期在“一切以战争为中心”的指导下,楚、吴、越等国也出现了专门用于作战的战船和水军部队。

  战国时期的造船术已经较为先进,当时的工匠已经掌握了木质战船木板铆接技术(多数用木制枣核钉,也发现过少数战国后期的船只使用金属钉),这为木船的大型化打下了基础。而专用于作战的战船,还更多地使用了金属板和连接件以加固船体,增加撞击能力。

  根据当时对吴国水军“三翼”的记载,当时的吴国主力战船分为大、中、小三翼,“大翼一艘十丈长,中翼一艘长九丈六尺,小翼一艘长九丈”,分别可载人91人、86人、80人,并有严格的战士、桨手、军官和所配备的箭矢、弩、戈数量的规定。除“三翼”外,战国时期还出现了戈船、楼船等战船,戈船主要使用戈作为武器战斗,而楼船这种大型战船往往是作为统帅的指挥船使用,比如吴王著名的楼船“艅艎”。

  Tips

  时代背景:

  500 B.C.-300 B.C.的西方世界之古希腊

  大家一定想知道在世界的东方处于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时候,世界的西方正在发生什么。就让我们在深入考证我国战国时期的军事技术之时,也对这一时期西方的主要战争来一个初略的了解。

  公元前5世纪—也就是我们的战国时代的开始,古希腊的城邦们则进入了“古典时代”,在这些城邦之中最强大的就是斯巴达和雅典。古典时代的前期,希腊的城邦们经受住了外敌的严峻考验,先后经历马拉松(对!就是那个跑步送信的故事)、德莫比勒(正是300勇士奋战的原型—温泉关)、萨拉米(海战)、普拉提亚等战役,终于击败了古波斯帝国。在打败外敌以后,斯巴达同雅典将希腊世界带入了长期的内部动乱时期,直至北边的马其顿统一希腊成就了亚历山大大帝国,才迈向了希腊文明最为辉煌的时期。

  在装备方面,斯巴达战士的装备最为精良。进攻性兵器主要有矛和剑,防护性装备主要有嵌有铜板的圆盾、金属头盔、胸甲等,每个士兵全副武装约达30公斤,并配有一名奴隶作为侍从和战斗时的帮手。斯巴达的终极武装就是由这些斯巴达重装步兵组成的“斯巴达方阵”。雅典重装步兵的武器主要为短剑和长矛,防具同斯巴达相似,不过较轻而已;轻装步兵主要使用轻矛、标枪。不过海军才是雅典人的骄傲,雅典的战舰就是那个时代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是历次战争中取胜的关键。此外,在希腊后期的内战中,还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攻城和城防兵器,如投石器、破城锤、攻城吊车等。后来的马其顿军队,基本吸收了斯巴达与雅典军队的特点并发扬光大,特别是在“马其顿方阵”和重装步兵、投矛兵的使用上。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