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教父:摩根大通?

  无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国际金融市场上,摩根大通都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号。看看笼罩在它头上的这些光环:一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银行;一家在全球金融行业中有着深远影响力和广泛领头效应的大银行;全世界唯一一家获得过AAA级评级的银行;一家无论以何种尺度衡量,质量都是第一的银行;一家任何时候都以第一流的方式做第一流业务的银行……看起来摩根大通俨然全球银行业的教父,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谆谆教诲我们:“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鲜血和肮脏的东西”。那么每年赚取100亿美元以上纯利润在摩根大通是否能够免俗呢?咱给不出答案,但至少有助于你判断。

  数字摩根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代号“JPM”的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Co.),业界俗称“细摩”或“小摩”(与之对应,从摩根大通分立出去的摩根斯坦利俗称“大摩”),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总资产20360亿美元,总存款10093亿美元(占美国存款总额10.51%的比例),分行5410 家,是仅次于美国银行的美国第二大金融服务机构。它的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包括投资银行、金融交易处理、投资管理、商业金融服务、个人银行等,为3000多万名消费者以及企业、机构和政府客户提供服务。

  无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国际金融市场上,摩根大通都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号。看看笼罩在它头上的这些光环:一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银行;一家在全球金融行业中有着深远影响力和广泛领头效应的大银行;全世界唯一一家获得过AAA级评级的银行;一家无论以何种尺度衡量,质量都是第一的银行;一家任何时候都以第一流的方式做第一流业务的银行……看起来摩根大通俨然全球银行业的教父,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谆谆教诲我们:“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鲜血和肮脏的东西”。那么每年赚取100亿美元以上纯利润在摩根大通是否能够免俗呢?咱给不出答案,但至少有助于你判断。

  文+图=电臀熊 渣滓

  摩根大通在全球拥有772名销售人员,覆盖近 5000家机构投资者客户;股票研究覆盖5238家上市公司。公司在全球拥有9万多名员工,在各主要金融中心提供服务。摩根大通亚太总部位于香港,在亚太地区15个国家的23座城市,拥有8500名员工。摩根大通名列1993年以来亚洲股票和股票相关发行的第一名。

  摩根在中国

  作为一个嗅觉敏锐的金融大鳄,摩根大通很早就踏入了中国市场。早在1909年,JP摩根就担任了湖广铁路债券的承销商。1920年,大通银行在上海和天津开设了办事处,为当地及外国机构提供金融服务。

  摩根大通与新中国的关系始于1973年,当时担任大通银行主席的大卫·洛克菲勒带领第一个美国商业代表团访问了中国。大通银行当年就成为中国银行首家美国代理银行,并于1982年成为首家在北京开设办事处的美资银行之一。

  到了2009年5月,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分行对外营业,是其在中国内地的第四间分行(其他三间分别位于北京、天津和上海)。

  大鱼吃小鱼

  都说商场如战场,摩根大通在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危急时刻,不过最后它们都化险为夷。其中的奥妙说穿了其实很简单—看准机会,扩充实力。用个在TVB肥皂剧里都听腻了的词来说,就是并购。众多在美国历史上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银行,如J.P.摩根银行、担保信托公司、制造商信托公司、汉诺威银行、化学银行、曼哈顿银行、大通银行、第一银行等,都因各种原因而逐步纳入摩根大通的血脉之中,成为其家族中的一员。也正因为这些新鲜血液的加入,才造就了如今的摩根大通。

  如此复杂的金融帝国,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如果把这些重要的阶段都一一铺陈出来,估计《Geek》就成《辞海》了。所以,我们这里只能择其精要,至于能不能“窥一斑而知全豹”,就看大家的财商和悟性了。

  商场难混

  说到曼哈顿这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没错,就是那个矗立着自由女神雕像、号称纽约核心的大岛。曼哈顿银行敢以岛名当作公司名自然不是软柿子,它的创办者阿朗·伯尔是一个典型的红顶商人。他在1801年~1805年成为托马斯·杰斐逊总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美国老二。俗话说有权好办事,有了这顶官帽,办家银行算什么呢?曼哈顿银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立起来的。

  有了这样的背景,曼哈顿银行发展得一路顺遂,甚至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银行。不过在资本市场里一山还有一山高,有狠的,自然还有更狠的,强如曼哈顿银行也能永远笑傲江湖最终还是被人吃掉,而吃掉它的人又被摩根给吃了。

  有了曼哈顿银行的例子,相信各位对这个战场的危险性有个了解了吧?摩根大通能在这里屹立200年不倒,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纯正家族血统的J.P.摩根银行

  不管怎么并购,总得有自己的银行才能“并”别人吧,不过到了摩根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的诡异。如今摩根大通的前身是J.P.摩根银行,它的创建最早要追溯到乔治·皮博迪1838年在英国伦敦开设的一家名为“Peabody, Riggs and Company”的小银行。1854年摩根他老爸成为皮博迪的合伙人。

  可不知怎么的,皮博迪这家伙虽热衷于玩乐却一直无后,无奈之下只有把公司交给了老摩根。老摩根接手后完善了批发处理银行业务的各种形式,很快摆脱了需要银行存折、出纳窗口及支票存款账户的“平庸世界”。它的特长是高额融资,只为各国政府、大公司和像《Geek》编辑部的“地主蓝”这样的有钱人服务。它为海外贸易提供资金、发行股票和债券,也从事商品交易。普通人根本不可能与它做生意,就像他们现在不可能在摩根银行或摩根斯坦利公司拥有存款一样。1890年老摩根驾鹤西归,皮尔庞特·摩根(摩根家族的灵魂人物)子承父业,并将银行改名为J.P.摩根。皮尔庞特经过一番努力,将他老爸的生意不断发扬光大。

  忍痛“分家”,成就摩根斯坦利

  通过一系列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的垄断结合,摩根财团建成了一个庞大的金融帝国。19世纪后期,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型融资活动都是由摩根财团牵头组织。利用股权信托方式,摩根获得了银行行业史上前所未有的商业权力。银行家不再局限于为客户提供资金和建议,而是直接进入了公司的经营领导层。金融和工业之间原有的界限被模糊到了一个危险的境地。华尔街成了美国的经济领导,而摩根就是那里高高在上的皇帝。

  然而出来混,始终要还的。1929年,美国爆发了全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并波及世界各地。全世界的财富有三分之一在危机中消失了。从1929年10月到1933年3月,美国的货币存量减少了33%,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银行倒闭。

  当时普遍认为,银行信贷的迅速扩张和由此而导致的过度投机就是引致大危机的“祸根”。为了找到引起大危机的真正原因和“元凶”,美国国会举行了各种听证会。

  分析的结果是:大危机首先是从华尔街开始的,在华尔街上又首先是从股票开始的,而之所以会形成股市泡沫,股市泡沫之所以能被吹得如此之大,是因为当时的银行都是综合化经营的,既有商业银行业务,又有投资银行业务。或者说,是商业银行利用居民的存款,利用其信贷资金去投资于股市,去支持股票价格,推动股市狂热,从而导致大危机的爆发。因此,要防止危机再现,根本办法就是让银行分业经营,把银行的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彻底划断。由此就产生了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也称为《1933年银行法》。

  在华尔街众多银行中,没有一家银行像摩根银行那样痛苦,难以在做商业银行业务还是做投资银行业务之间做出抉择。摩根银行拖延到1935年夏才做出决定,而到那时它已依法被禁止从事证券业务有一年了。

  1935年8月,J.P.摩根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齐聚缅因州的小岛农场召开秘密会议,并作出了一项不可变更的决定,继续保持商业银行不变,但分离出一部分成立一家完全独立的投资银行,叫做摩根斯坦利。

  分离出来的摩根斯坦利虽说起点很高,不过它看起来不像J.P.摩根银行的远房侄子,倒像继承了大量财产的继子。摩根斯坦利的高级职员几乎完全掌握了公司50万美元的普通股,他们也拥有投票控制权,但真正的启动股本金是700万美元无投票权的优先股,J.P.摩根银行及其合伙人拥有其中的660万美元。

  在公司开业的头天晚上,一个看门人准备了一张桌子来接受客人的鲜花。第二天,摩根斯坦利公司的办公桌已经摆满了200多种花卉。摩根斯坦利的竞争者和华尔街的同僚用这种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敬意。

  在开业的第一年里,摩根士丹利令人咋舌地接手了10亿美元的发行业务,囊括了美国1/4的市场份额。而当时公司只有20名员工。渐渐地,许多J.P.摩根银行的常客都转向这家新公司。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纽约中央铁路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和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以及阿根廷和加拿大政府都成为了它的顾客。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两家原本同源同宗的公司渐行渐远,虽然J.P.摩根银行一直想做证券业务,一直都在往投资银行领域靠,但摩根斯坦利公司却一直处在投资银行领域的顶尖位置上。几十年过去后,除了公司名字都保留“摩根”之外,除了翻族谱还可以追溯到同一个祖宗之外,再无其他瓜葛了,甚至联手做业务的机会都很少。

  甘让小鱼“吃”的“大鱼”:大通银行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名副其实的银行兼并“婚配”期—几乎所有的此类“婚配”都是拥有大量公司业务的批发型商业银行与拥有大量并不断增长的消费者业务的小型零售银行“喜结连理”。所有这种兼并都是因为批发型商业银行需要获取分支机构,以便得到新的存款而引发的。

  在银行界,也要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优胜劣汰法则,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生物链也是最常见的。通常,嘴大胃大的大鱼吃小鱼并不特别费劲,但有些情况下,大鱼想吃小鱼也并不那么容易,需要想点高招。

  1955年大通银行与曼哈顿银行的合并就是很典型的大鱼巧妙吃掉小鱼的案例。当时,大通银行这条大鱼想吃掉资历比它更老的曼哈顿银行这条小鱼,但遭到小鱼的坚决抵制,于是,聪明的大鱼对小鱼说:我不吃你,你吃掉我吧。小鱼一听,很是开心。小鱼也能吃掉大鱼,这是它未曾想过的,现在既然大鱼自己送到它的嘴边,它当然不会拒绝,于是,两行以小鱼吃大鱼的形式合并在一起了。

  而真实的结果是:小鱼得到了虚荣,而大鱼却得到了它一直垂涎三尺的小鱼,这就是1955年发生在华尔街上的大通银行与曼哈顿银行合并的故事。

  小鱼吃大鱼,摩根银行与担保信托公司合并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即便曾经如日中天,但是摩根银行在20世纪50年代也已经明显衰败了。尽管如此,许多摩根人还是反对与其他银行合并,他们认为合并会使摩根银行与众不同的特色失去价值,如果为增加资金与一家比自己大的银行合并,自己就要成为小合伙人,J.P.摩根银行实际上将不复存在。

  当时入主摩根银行的亨利·亚历山大以其横溢的才华和罕见的运气,解决了这一难题,他的“猎物”就是担保信托公司,这家公司资金充裕而人才短缺,它的情况和摩根财团的处境恰恰相反。这是一家血管里流淌着贵族血液的第一流银行,美国前100家公司几乎全部都是它的客户。

  担保信托银行当时的主席是卢瑟·克利夫兰,他暴戾恣睢,自命不凡,终于导致董事会反叛。董事会与摩根银行的亨利·亚历山大就合并问题进行会谈,旨在踢开克利夫兰。福特汽车公司给了他最后致命的一击,该公司对担保信托银行经管其养老金不满意,并将资金转到摩根银行。董事会告诉克利夫兰,如果他连最大的账户都保不住,那就得走人。

  起先,担保信托银行的董事会建议,合并后新银行名字应该为担保-摩根银行,但这个点子让亚历山大无法忍受。一年后,1958年12月,由于对克利夫兰的失望与日俱增,担保信托银行的董事会咬碎了牙往肚子里咽,同意新银行命名为摩根担保银行。

  亚历山大设计了这笔完美的交易。华尔街的银行家说,这笔交易名义上是担保银行与摩根银行合并,实际上是担保银行被摩根银行的亨利·亚历山大兼并。摩根银行军团的大举进攻,非但没有使担保银行堑壕中的部队觉得挫败或丢脸,反而让他们感到解放和得救了。

  50年的爱情长跑,摩根银行与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

  2000年9月13日,摩根银行与大通曼哈顿银行宣布合并,像一对恋爱了近50年的情人终于修成正果,走进婚姻殿堂。

  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大通银行就向摩根银行伸出过橄榄枝,可惜,未能成功。当时摩根银行为了保持自己的“纯正血统”,断然拒绝了来自大通银行的合并建议。但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形势已逼得摩根银行为了生存的需要而改变主意,不得不再去与其他银行合并。

  J.P.摩根银行一直被称为华尔街的“劳斯莱斯银行”。当华尔街的民主时代已经到来、个人投资者力量飞速发展时,J.P.摩根银行仍然画地为牢,只肯为大企业和达官贵人服务,甚至担心扩充客源会“污染”其贵族血统。其后果是J.P.摩根银行错过了银行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成为弱肉强食的又一个牺牲品。J.P.摩根银行在1990年还是美国第一大银行,到了1999年已经跌出前十名之外。在合并前的5年,J.P.摩根银行税前利润的年增长速度只有4.3%。

  在激烈竞争的时代,银行如果不能够有效发展,生存就成了头等大事,摩根银行的董事会再也顾不上什么“贵族血统”了,责令首席执行官华纳放弃“自我重建”战略,去寻找合作伙伴。也正是在此时,大通曼哈顿银行再次抛来“绣球”,摩根银行也就顺水推舟,成全了大通,也成全了自己。

  大通银行兼并摩根银行基本解决了双方所遇到的难题,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特别是解决了大通银行的市场定位,在它既有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保险业务和金融中介市场的基础上,为投资银行业务的加速发展建立了广泛的平台。

  摩根大通的最近一次并购发生在2008年9月,这次可谓是捡了一个“大便宜”。由于华盛顿互惠银行“流动性不足,无法满足公司债务的支付要求,因而该行不能安全、稳定地进行业务”,美国储蓄机构监理局勒令华盛顿互惠银行停业。而摩根大通则以19亿美元的超低价收购这家有119年历史、曾经拥有3000亿美元资产和1880亿美元存款的银行的部分业务和分支机构。这是自1984年伊利诺伊州大陆国民银行倒闭以来,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银行倒闭案。

  摩根之魂

  尽管现在的摩根大通和摩根家族已经没啥联系了,但是提到它还是得说说这个金融帝国的奠基人—约翰·皮尔庞特·摩根。他作为创建通用电气公司、美国钢铁公司以及地域广泛的铁路帝国的幕后策划人物,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都是美国的核心银行家。正是他的存在使得摩根银行充满了一种傲视天下的王霸之气,即便他没信春哥……

  天生投机商

  从摩根的祖父到他的父亲,摩根家族在生意场上都很顺畅。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家庭氛围,摩根从小就显示出了一个“JS”的才华,尤其在投机方面具备超常的判断力,可以说他是靠投机本领发迹的。

  摩根在大学毕业后就在华尔街从事黄金投机生意。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略显青涩的小家伙日后会成为影响美国经济长达50年的金融巨头。

  人生的第一桶金都是带血的,这句话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摩根掘得的第一桶金,就是发的战争财。

  1862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为了应付战争开支,美国通过了《法定货币法案》,规定纸币可以作为货币流通。不过美钞与黄金之间并无法定关系,两种货币的兑换也没有固定价格。黄金是硬通货,而且是外贸的媒介。而纸币则没有内在价值,政府需要就可以印制。然而当时只有摩根觉察到了战局与金价的连带效应。

  1863年,摩根得到关于战争进度的线报,他立即与好友用联合账户不声不响地大量收购黄金。到10月初,他们已经囤积了价值200万美元的黄金。10月中旬,他们将其中115万美元的黄金运到了英国,造成纽约市场黄金临时短缺,金价陡升,他们趁机将余下的黄金全部卖出,净赚了13.2407万美元。凭借这次投机,摩根赚得了个人的第一桶金,这一年,他只有26岁。

  垄断大寡头

  1879年,已经在金融界雄霸一方的摩根终于迎来了他迈向产业王国的第一个机会。继承了美国中央铁路75%股权的范德比尔特决定将手中的大部分股票变现。为了避免他转让股权带来的股价下跌,范德比尔特找到了摩根帮忙。

  摩根悄悄地组织了数家银行联合承揽了范德比尔特手中的15万股股票,获得了巨额利润的同时,摩根也在中央铁路董事会占有了一席之地。

  随后,摩根又与其他银行家建立银行财团联盟,趁着铁路业陷入资金危机的关头,不断推动铁路兼并。到1900年,摩根成为了美国名副其实的“铁路大王”,摩根财团也成为了美国最大的铁路经营垄断者。

  “赢家通吃”的商战原则在摩根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控制了美国70%的铁路线之后,摩根又盯上了美国钢铁工业,用同样的手法组织多家银行进行侵蚀,并控制了美国60%的钢铁生产。1929年,以摩根公司为核心的摩根帝国总资产高达82亿美元,控制了美国金融资本的33%、保险业的65%。

  世界的债主

  一个人有才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人既有才华又有钱,很显然,摩根就是这样的人。凭借着手上的资本,摩根不但控制了美国,还对外国放债,经济上依赖他的不仅有墨西哥、阿根廷这样的国家,甚至连英、法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关键时刻也不得不向摩根求援。不管是法国爆发的普法战争、巴黎公社革命,还是英国的布尔战争,摩根借他国的动荡局面大量放贷。到了20世纪初,摩根已经成了世界的债主。看来,摩根在华尔街的绰号 “朱庇特”(希腊神话里,朱庇特是天之主神,众神之主)绝非浪得虚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