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巧克力的那些事儿
- 来源:微型计算机Geek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巧克力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8-20 16:38
大约在3000年前,南美洲的玛雅人就已经懂得用人工栽培的方式获得可可豆。他们将可可豆烘干碾碎,再加一些辣椒和水,煮成一种能够带来辛快感的难喝的饮料,并在这种饮料的陪伴下幸福快乐的生活着。
1519年,以西班牙国王的名义,探险家荷兰.考特斯(Hernán Cortés)仅仅带着几百人、一些马匹和火枪,登上了新大陆的海岸线。在到达阿兹特克(Azlec)首都泰诺克提特兰(Tenochtitlan,如今的墨西哥城)后,他们被当地的文明震惊了。尽管这样,仅仅两年以后,凭着西班牙式的冷酷无情、高超的军事技术、一些英雄主义和相当的运气,他们杀害了成批的当地土著居民,掠夺了他们的财物,使存在了许多世纪的古老王国支离破碎。无论阿兹特克的神话故事是如何预测其最后的灾难,事实上西班牙人已经使阿兹特克的蒙特祖玛(Montezuma)王朝的血腥统治划上了句号。
经过一番血腥的掠夺以后,科尔特斯等人彻底毁灭了阿兹特克的古老文明,但他们却带着大量的对这种文明的认识,离开了残垣断壁的泰诺克提特兰。这其中,尤其吸引他们的是一种被称为“遭克力(xocolat)”的奇怪饮品。那时考特斯打算把这种饮料的自制方法引荐到查理五世的宫廷。在此之前,哥伦布曾把可可豆和这种饮料的阿兹特克制作方法介绍给他的庇护人费迪南(Ferdinand)国王和伊莎贝拉(Isabella)王后,但当时的达官贵人们都不喜欢这种苦涩的,充满泡沫和辛辣味的饮料。但在20年后,考特斯在这种饮料中加入了一些糖和香草,并在查理五世以及大臣面前吹嘘了下蒙特祖玛人的古代传说——喝完这种神圣的饮品,就可以在湖中找到金子做的杯具(太忽悠了!)。但是靠这种近乎白痴的方法,他忽悠住了国王以及大臣,成功地推广了这种带有几分融化巧克力特性的饮料,从而开创了巧克力的生产和消费历史。
荷兰·考特斯
不过,当时的“遭克力”与我们现在熟知的巧克力完全不同。“遭克力”的字面意思是带有苦味的水,可想当时的巧克力似乎并不可口。不过即便这样,阿兹特克人的“遭克力”还是倾注了他们的心血,制作过程还比较繁琐——要把番椒、丁香和桂皮混入经过干燥、烘烤并研磨过的可可粒(可可豆中间的肉)中,再加入玉米粉作为基本的的乳化成分来吸收其中的可可脂。
液体黄金
还好,当时人的嘴巴不像现在的人这么贱,所以不太可口的“遭克力”在当时的礼仪盛会上很流行——常常一个晚上需要上千壶。
不过,“遭克力”之所以流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蒙特祖玛人把这种巧克力当作使人兴奋的催情药,而没有地位的妇女是没有权利喝到“遭克力”的。由于达官贵人看重“遭克力”的这种特殊功效,所以“遭克力”变成了贵族们的奢侈品,变成了一种“液体黄金”。当时,制作“遭克力”的主要原料——可可豆是可以作为货币流通的。4粒可可豆可以买到一只兔子,10粒可可豆就可以买个女人过夜,而100粒可可豆就买到一个奴隶。不过现在通货膨胀这么利害,大家就不要羡慕了,也甭想再用可可豆换回这些。
商业开发
最初,考特斯和他的那帮家伙去墨西哥是为了寻找黄金之国。不过,虽然他们没有找到黄金,但他发现可可豆可以作为货币使用,由可可豆制作的“遭克力”可以作为饮料和催情药推广时,他有了商业开发这种“液体黄金”的念头。于是,考斯特建立了许多可可种植园,这些种植园广泛分布在墨西哥、特立尼达岛(Trinidad)和海地(Haiti)。这些种植出来的可可豆被粉碎后加水煮开制成一种香味浓郁的饮料,这种饮料就是最原始的巧克力(chocolate)。
尽管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可可,但在此后的数百年,这种巧克力饮料的制作还一直是西班牙宫廷的专利。直到17世纪的初期,西班牙哈普斯堡皇室把这种饮料传播到比利时、德国、奥地利、弗朗德勒(Flandres)以及法国,这种垄断才逐渐被打破。
风行欧洲的巧克力
1660年,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女王玛丽亚.特蕾西娅(Maria Theresa)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搞在了一起。为了能喝到巧克力饮料,这位女王从西班牙带上会制作巧克力饮料的女仆,于是巧克力便传到了法国。在1711年,巧克力又随着罗马皇帝查理六世的搬迁,传播到了维也纳。
在欧洲的这些国家中,巧克力发展得最好的应该是英国。早在1650年,巧克力就传播到了伦敦。此后,英国生厂商根据本国人口味,在原料里面添加了牛奶和奶酪,于是“奶油巧克力”诞生了。这便是巧克力的第二代。
进军美国
巧克力最早出现在北美洲大约在18世纪中期。詹姆斯.贝克(James Baker)博士和约翰.汉侬(John Harmon)博士在1765年在马萨诸塞州建立了美国的第一个巧克力工厂。
在西海岸,一个专为淘金者卖杂货的小生意人——吉尔德利(Ghirardelli)也开始专注巧克力买卖,并于1885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创办了巧克力制作厂。
除了这两个品牌,这位东海岸曾经的焦糖大王——夸克.米尔顿.赫尔希(QuakerMilton Hershey)的巧克力也非常著名。这位仁兄受到1892年世界哥伦布博览会上的巧克力展台的影响,就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卖掉了焦糖厂,建立了一个农庄和巧克力工厂。
赫尔希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他不仅开发杏仁牛奶巧克力这个新品种,还是第一个尝试用固态的植物油脂来提高巧克力熔点的人。多亏了这项技术,人们在炎热的夏季才能吃到巧克力。不过,欧洲的巧克力制造商,尤其是英国的巧克力巨头对这项技术并不推崇。
巧克力的工业革命
巧克力在美国之所有如此高速的发展,那是因为美国人利用了欧洲工业革命同步出现的大量技术革新。对巧克力来说,最为关键是范.侯登(Van Houten)的可可压榨技术。这一技术在1828年被荷兰国王威廉一世(Wilhelm Ⅰ)授予专利权。这项技术可以令可可豆脱脂,使巧克力的色香味趋于完美。
时至今日,巧克力的生产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以后,已成为现代食品工业领域中的一个独特门类。巧克力的生产技术,也由开始的小型手工业作坊,逐步发展到大规模的机械化连续化生产,有的已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
……
1519年,以西班牙国王的名义,探险家荷兰.考特斯(Hernán Cortés)仅仅带着几百人、一些马匹和火枪,登上了新大陆的海岸线。在到达阿兹特克(Azlec)首都泰诺克提特兰(Tenochtitlan,如今的墨西哥城)后,他们被当地的文明震惊了。尽管这样,仅仅两年以后,凭着西班牙式的冷酷无情、高超的军事技术、一些英雄主义和相当的运气,他们杀害了成批的当地土著居民,掠夺了他们的财物,使存在了许多世纪的古老王国支离破碎。无论阿兹特克的神话故事是如何预测其最后的灾难,事实上西班牙人已经使阿兹特克的蒙特祖玛(Montezuma)王朝的血腥统治划上了句号。
经过一番血腥的掠夺以后,科尔特斯等人彻底毁灭了阿兹特克的古老文明,但他们却带着大量的对这种文明的认识,离开了残垣断壁的泰诺克提特兰。这其中,尤其吸引他们的是一种被称为“遭克力(xocolat)”的奇怪饮品。那时考特斯打算把这种饮料的自制方法引荐到查理五世的宫廷。在此之前,哥伦布曾把可可豆和这种饮料的阿兹特克制作方法介绍给他的庇护人费迪南(Ferdinand)国王和伊莎贝拉(Isabella)王后,但当时的达官贵人们都不喜欢这种苦涩的,充满泡沫和辛辣味的饮料。但在20年后,考特斯在这种饮料中加入了一些糖和香草,并在查理五世以及大臣面前吹嘘了下蒙特祖玛人的古代传说——喝完这种神圣的饮品,就可以在湖中找到金子做的杯具(太忽悠了!)。但是靠这种近乎白痴的方法,他忽悠住了国王以及大臣,成功地推广了这种带有几分融化巧克力特性的饮料,从而开创了巧克力的生产和消费历史。
荷兰·考特斯
不过,当时的“遭克力”与我们现在熟知的巧克力完全不同。“遭克力”的字面意思是带有苦味的水,可想当时的巧克力似乎并不可口。不过即便这样,阿兹特克人的“遭克力”还是倾注了他们的心血,制作过程还比较繁琐——要把番椒、丁香和桂皮混入经过干燥、烘烤并研磨过的可可粒(可可豆中间的肉)中,再加入玉米粉作为基本的的乳化成分来吸收其中的可可脂。
液体黄金
还好,当时人的嘴巴不像现在的人这么贱,所以不太可口的“遭克力”在当时的礼仪盛会上很流行——常常一个晚上需要上千壶。
不过,“遭克力”之所以流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蒙特祖玛人把这种巧克力当作使人兴奋的催情药,而没有地位的妇女是没有权利喝到“遭克力”的。由于达官贵人看重“遭克力”的这种特殊功效,所以“遭克力”变成了贵族们的奢侈品,变成了一种“液体黄金”。当时,制作“遭克力”的主要原料——可可豆是可以作为货币流通的。4粒可可豆可以买到一只兔子,10粒可可豆就可以买个女人过夜,而100粒可可豆就买到一个奴隶。不过现在通货膨胀这么利害,大家就不要羡慕了,也甭想再用可可豆换回这些。
商业开发
最初,考特斯和他的那帮家伙去墨西哥是为了寻找黄金之国。不过,虽然他们没有找到黄金,但他发现可可豆可以作为货币使用,由可可豆制作的“遭克力”可以作为饮料和催情药推广时,他有了商业开发这种“液体黄金”的念头。于是,考斯特建立了许多可可种植园,这些种植园广泛分布在墨西哥、特立尼达岛(Trinidad)和海地(Haiti)。这些种植出来的可可豆被粉碎后加水煮开制成一种香味浓郁的饮料,这种饮料就是最原始的巧克力(chocolate)。
尽管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可可,但在此后的数百年,这种巧克力饮料的制作还一直是西班牙宫廷的专利。直到17世纪的初期,西班牙哈普斯堡皇室把这种饮料传播到比利时、德国、奥地利、弗朗德勒(Flandres)以及法国,这种垄断才逐渐被打破。
风行欧洲的巧克力
1660年,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女王玛丽亚.特蕾西娅(Maria Theresa)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搞在了一起。为了能喝到巧克力饮料,这位女王从西班牙带上会制作巧克力饮料的女仆,于是巧克力便传到了法国。在1711年,巧克力又随着罗马皇帝查理六世的搬迁,传播到了维也纳。
在欧洲的这些国家中,巧克力发展得最好的应该是英国。早在1650年,巧克力就传播到了伦敦。此后,英国生厂商根据本国人口味,在原料里面添加了牛奶和奶酪,于是“奶油巧克力”诞生了。这便是巧克力的第二代。
进军美国
巧克力最早出现在北美洲大约在18世纪中期。詹姆斯.贝克(James Baker)博士和约翰.汉侬(John Harmon)博士在1765年在马萨诸塞州建立了美国的第一个巧克力工厂。
在西海岸,一个专为淘金者卖杂货的小生意人——吉尔德利(Ghirardelli)也开始专注巧克力买卖,并于1885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创办了巧克力制作厂。
除了这两个品牌,这位东海岸曾经的焦糖大王——夸克.米尔顿.赫尔希(QuakerMilton Hershey)的巧克力也非常著名。这位仁兄受到1892年世界哥伦布博览会上的巧克力展台的影响,就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卖掉了焦糖厂,建立了一个农庄和巧克力工厂。
赫尔希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他不仅开发杏仁牛奶巧克力这个新品种,还是第一个尝试用固态的植物油脂来提高巧克力熔点的人。多亏了这项技术,人们在炎热的夏季才能吃到巧克力。不过,欧洲的巧克力制造商,尤其是英国的巧克力巨头对这项技术并不推崇。
巧克力的工业革命
巧克力在美国之所有如此高速的发展,那是因为美国人利用了欧洲工业革命同步出现的大量技术革新。对巧克力来说,最为关键是范.侯登(Van Houten)的可可压榨技术。这一技术在1828年被荷兰国王威廉一世(Wilhelm Ⅰ)授予专利权。这项技术可以令可可豆脱脂,使巧克力的色香味趋于完美。
时至今日,巧克力的生产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以后,已成为现代食品工业领域中的一个独特门类。巧克力的生产技术,也由开始的小型手工业作坊,逐步发展到大规模的机械化连续化生产,有的已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