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奥运第一人 张伯苓旧居寻迹

  • 来源:时尚北京
  • 关键字:教育,战争,张伯苓
  • 发布时间:2015-09-07 15:30

  他本一介武夫,却让私立南开大学成为国内一流名校。他是一位新教育倡导者,也是最早将奥运概念带入中国的先驱人物。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的“南开先生”张伯苓。

  短暂的北京居所

  张伯苓和北京的交集很短。张伯苓晚年曾经出任国民党政府考试院院长,替蒋介石“跑龙套”(张伯苓语)。1948年冬,张伯苓离开南京,避居重庆。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不久,北平和平解放。张伯苓婉言拒绝蒋介石之邀,留在了大陆。张伯苓的老朋友傅作义担心张伯苓在重庆的安全,便找到周恩来。1950年5月3日,张伯苓夫妇乘飞机飞往北京,住在小酱房胡同傅作义家中。周恩来当天匆匆赶到傅作义家,问候校长和师母。

  位于西城区小酱坊胡同27号的这处院落,是建国初期傅作义的私宅。张伯苓和夫人在这里生活了短短4个月的时间,周恩来常来看望他。秋天,张伯苓回天津前,周恩来、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为他饯行。同年9月15日,张伯苓回到天津定居,周总理嘱咐天津市委负责同志妥为照应。次年2月14日,张伯苓突然中风,2月23日在天津病逝。

  如今进小酱坊胡同往东北方向走的拐弯处,有一处神秘的大院子,这里便是小酱坊胡同27号。巨大的铁门将内外隔开,只能远远的看见里面覆盖着红色瓦片的屋顶……

  弃武从文教育救国

  随着岁月的流逝,当教育家们和教育工作者们冷静地反思20世纪中国教育的时候,人们对伯苓先生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

  ——张岂之

  1876年4月5日,张伯苓出生在天津一个贫寒的塾师家中。15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憧憬着投身海军的强国梦。5年后,他以“最优等第一”的成绩毕业。但就在前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打击。战争中北洋海军惨败,张伯苓以一名下级军官的身份到通济舰实习。船上官兵士气低落,张伯苓第一次感到自己军事救国的理想受到严峻的挑战。

  此时英国以武力强迫日本交出威海卫的控制权,并要求清政府将威海卫的租借权转让给英国。通济舰到威海卫之后,中国官兵降下了日本的太阳旗,升起了中国自己的龙旗。但是,不过半个月,英国就迫不及待地催促清政府降下龙旗,升起了英国米字旗。目睹国帜三易,张伯苓悲愤填胸,决心从海军退役,投身于教育事业。

  1898年11月,张伯苓回到天津,应聘于严氏家馆。严氏家馆是晚清翰林、近代著名教育家严范孙为教育子侄而设立的,也是他践行革新教育的实验基地。张伯苓此后在教育实践中得益于严范孙之处颇多。他经常对学生们说:“真万幸,遇到严先生。严先生可以说是今之圣人。”

  在严氏家馆授课过程中,张伯苓尽量按照自己亲身体验的新式教育方式组织教学,一反往日家塾教学的刻板与教条。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育方式,严氏家馆已经逐渐向新式教育方向转化,成为民办新式学堂的雏形。

  1903年和1904年,张伯苓两次东渡日本,考察教育。

  考察期间领略了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及办学规模和教育方法,深受震撼。他感到:“知彼邦富强,实由于教育之振兴,益信欲救中国,须从教育着手。”

  由于张伯苓的教学方式受到社会的好评,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盐商王奎章也出面聘请张伯苓,为王氏家馆授课。于是,张伯苓就打算以严、王两家的家馆为基础,建立中学。1904年10月,敬业中学堂成立,28岁的张伯苓担任学堂监督(校长)。1907年正式定名南开中学堂。张伯苓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形成了一支要求严格、风范可钦的教师队伍。学校不久就成为中国北方最著名的中学,各地学子包括美国、南洋的华侨子弟都慕名而来。张伯苓成为声誉卓著的新教育倡导者。

  张伯苓与南开大学

  “南开”是我国教育史中罕有的一个例子;由家塾,而中学、大学、女中、小学而分校,好像一个大家族,家长只有一个人——张伯苓。

  ——吴大猷

  1919年,张伯苓要办大学,为此他辞去南开中学校长职务,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师从杜威等名师。课余,他先后参观考察美国大学和中小学近50所,特别注意考察私立大学,研究其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和最新教法。1919年5月,在新文化运动高潮中,南开大学主建筑动工,3个月建成。当年9月25日正式开课,周恩来成为首届新生之一。当年建校,当年招生,当年开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个奇迹。首届新生还没毕业,南开的好名声已传遍天下。

  张伯苓不仅办起了私立大学,而且办出了名堂。在筹办大学时,正值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的年代,学校有时因经费无着,不得不暂时停课。但张伯苓自言:“南开南开,越难越开。”他注重提升学校的师资、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毕业生,获得社会认可,从而成功募得社会捐赠。他为南开提出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强调能力和道德两个方面,要求南开学生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从而集中体现了张伯苓以“教育力量使中国现代化”的思想。艰苦卓绝之中,不过二三十年,当时的南开大学已进入世界名校之列。

  至1934年,整个南开大学校产总值约为三百多万银元,其中校舍一百多万,地皮七十多万。与同时期的二十所私立大学相比,南开大学接受国家补助金额仅次于中法大学,名列第二。它所接受的社会捐助也居于私立大学的前列。

  张伯苓为南开挣下数百万产业,从没有在自己身上乱花过一分钱。在天津市内开会时,他经常以步代车。一次散会时,有服务员询问张伯苓的车号是多少,他随口答道:“11号。”该服务员找来找去也没发现11号车。等他看到张伯苓已经走远的背影,这才领悟“11号”就是步行的意思。张伯苓给教授们修建了宽敞的住宅,但是自己却住在南开中学后面一个羊皮市场的简陋平房里。有一次张学良去拜访他,汽车在附近转了好长时间,最后在那条晒满了羊皮,散发着恶臭的小路上,找到张伯苓的居所。

  在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张伯苓历尽艰辛,除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之外,还先后创办了南开女子中学、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并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清华校长梅贻琦、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和戏剧家曹禺等人都是南开教育成功的典范。

  张伯苓与奥运

  这个首次在北京举办的盛会,将圆一个中国人——张伯苓先生一个世纪以前表达的梦想。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

  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张伯苓与奥运有很深的渊源,他是最早将奥运概念带入中国的先驱人物,被誉“中国奥运第一人”。

  在张伯苓为人称道的教育理念中,体育总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也因此被誉为“体育校长”,成为近代中国体育教育的一面旗帜。早在严氏家馆当教师时,张伯苓就把体育作为必备课程,同学生一起到户外打球、跳高、跳远、骑自行车……成为南开大学校长后,张伯苓仍力倡“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他创立了多支足球、篮球队,同学生一起踢球,带学生骑自行车,给学生制造器材,为学生聘请名家。南开足球队曾打败天津租界队,篮球队也出了“南开五虎”,从而使南开的体育在全国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张伯苓还积极传播奥运理念,倡导体育强国,为国人绵延不绝的强国梦第一次注入了奥运元素。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行,1907年10月24日,张伯苓在天津发表演说时呼吁:“我对吾国选手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奥运会充满了希望。”“我国应立即成立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队”。一年后,几个南开学生在《天津青年》上撰文提出:中国何时能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一支运动队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

  一百年前的“奥运三问”振聋发聩,此后,张伯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着“奥运三问”。1928年,张伯苓任名誉会长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派代表出席观摩了第9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1932年,张伯苓与张学良及体育协进会领导一起,积极支持短跑运动员刘长春赴洛杉矶参加第10届奥运会,并亲自为刘长春向国际奥委会报名,最终促成刘长春和教练宋君代表中国出征,写下中国奥运史的重要一页。张伯苓悬腕提笔,激动写下:“智力竞新,强国之鉴”。

  4年后,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积极支持下,中国派出由141人组成的体育代表团,前往德国柏林参加第11届奥运会。1945年抗战胜利,张伯苓组织召开体育协进会会议,申办第15届奥运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申奥活动。张伯苓为奥林匹克运动奋斗整整40年的历史证明,强国梦寄托于奥运梦,奥运梦依附于强国梦。为此他曾作出这样的预言:“奥运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

  文:陆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