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泥头车 中国卡车公开赛

  • 来源:汽车杂志
  • 关键字:现场直播,卡车大赛,泥头车
  • 发布时间:2015-09-08 14:55

  泥头车总是又脏又慢没人爱,但经过一个华丽转身,泥头车变成了专业赛车,在赛场上竞速奔驰,这就是中国卡车公开赛。

  相较于大家熟悉的CTCC、CRC等赛事,其实中国卡车大赛举办的时间更早,从2003年便开始,要知道当年赛车就已经很稀奇,更何况是这些大家伙,即便只是在封闭场地里进行纯技术性的较量,但也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甚至还有CCTV5的现场直播。这样的比赛一直举办到了2009年,转型为半封闭的越野赛事,并又持续举办了六个年头。

  跟当初的第一次转型一样,中国卡车大赛似乎要遵循六年一变的传统,在今年又做出了重大改革。

  好要更好

  我并没有实际到现场看过以往的卡车大赛,但光看资料照片,就觉得这肯定是个很刺激的比赛,几吨重的大家伙高速在泥地里穿梭、跳跃,现场观众也几乎是爆满的,我相信这个比赛的热度不可小看。

  那既然有着不错的比赛收视群,又何必转型呢?“虽然比赛观众群很稳定,但单一品牌赛事无法促进这项赛事的进步,六年下来,比赛规模也到了发展瓶颈,为了有更好的突破,转型势在必行。”中国卡车公开赛组委会传播总监柴瑛玲女士这样告诉我。

  秉持着好还要更好的精神,中国卡车大赛在今年再度转型,成为了在封闭场地里进行追逐的竞速赛事。

  嗯,就跟CTCC一样!

  这个比赛的规格很高,不仅是FIA的国际认证赛事,还有欧洲卡车冠军的Buggyra车队负责幕后的统筹与规划协助,该车队也派出四名车手参加,其中不乏拿过欧洲卡车大赛年度冠军的高等级车手。

  不过十几部卡车在专业赛道上一同竞速,对于中国来说是前所未见的第一次,包含场地、主办方、车手,甚至来观赛的观众、媒体,谁都没在中国见过这样的场面,于是大家都在摸索、学习、磨合。在各方都是初体验的情况之下,中国卡车公开赛的第一场比赛——广东站,其实称不上专业,首先PIT区基本上是属于完全开放的状态,我在现场不停看到有民众自行爬上这些卡车赛车进行合影,甚至直接戴上车手放在驾驶室内的头盔、手套,包括两回合都获得冠军的欧曼车队冠军车也不能幸免,这是在稍微有点规模的房车赛都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而赛会也没有针对车辆规格制定出统一的改装或参赛标准,所有车的性能输出都不相同,还有四轮跟六轮的两种赛车,甚至赛事规则中根本就没有任何关于车辆规格的任何条例。

  不过用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较为不专业的规范,却也造就了民众与车手参与的热情,现场能看到许多携家带眷的家庭,一起跟这些卡车赛车合影,这对于推广来说自是好事,而较低的参赛门槛,也让卡车品牌与车手更愿意做投入。不过毕竟是第一站、第一年,许多人都是抱着单纯的好奇心来凑热闹,能不能真正变成看门道,那就得看赛事主办方的努力了。

  一起看热闹

  回过头来说比赛情况,虽然中国车手辛克俊拿下排位第一,甚至还在正赛中跑出了最佳圈速,不过第一回合坚守几圈后,被作客的欧洲冠军Martin反超,最后只能以第二名的成绩冲线。第二回合Martin保持实力演出,第一位出发的他从头领跑到尾,顺利完成两回合赛事的连霸,辛克俊依旧屈居第二,这两位车手都来自于欧曼GTL超能车队,至于两回合的第三名也是同一位车手,不过并非在排位赛中拿下第三的张伟,而是红岩汽车队的孟庆波。

  由于参赛车辆目前除了安全设施外其馀完全没有改装,因此速度并不快,不过这些体积庞大的家伙一同挤在设计给房车的弯道内,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点小碰撞,导致部分车辆些微受损,但都不影响比赛进行,最终中国卡车公开赛的第一站,在全场充满和乐的气氛中结束。Martin则是在第二回合比赛结束后小露了一手卡车飘移的特技,让大家充满赞叹。

  虽然还不够专业,但我们相当肯定主办单位的付出,我们诚挚希望中国的赛车运动能够越来越好,也希望相比较为冷门的卡车赛事,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支持。

  一起奔跑吧!

  Text:郭正浩 Photo:郭正浩、卡赛组委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