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高原精神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西藏,蓝图,援藏
  • 发布时间:2015-09-23 14:54

  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原县级市日喀则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历代班禅大师驻锡地,是后藏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是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市唯一市辖区。

  20多年前,青岛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开始对桑珠孜区进行对口支援。截至今年已先后选派7批53人次党政干部、16批93人次技术干部赴藏工作。特别是2014年青岛第七批援藏干部进藏后,传承优良传统,发扬“老西藏精神”,坚持“缺氧不缺精神”、“苦熬不如苦干”,大力推动桑珠孜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在后藏大地上催开出绚丽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幸福之花。

  一张蓝图绘到底

  作为后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桑珠孜区的城市建设长期无法满足当地群众的需求和期盼:到处是铁皮顶土坯房,没有红绿灯,没有公园,没有公厕,街道尘土飞扬,城市建设无规可循,迫切需要一套科学规划来指导城市发展。

  1995年,第一批青岛援藏干部按照“规划先行、保留传统、融入现代”原则,调研编制完成《日喀则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确定了“老城区保护+新城区发展”城市规划总基调。之后,青岛援藏干部又根据城市发展实际,及时编制《日喀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日喀则市南部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为城区发展奠定科学基础。

  20多年来,青岛援藏干部虽然换了七批次,但在历届青岛市委、市政府指导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批接着一批干”,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意识,确保不发生因衔接不畅导致的“断头项目”等后遗症。

  2014年,第七批青岛援藏干部进藏后,在前人建设的基础上,围绕“一城、两线、五乡、多点”的城镇建设总体思路,协调青岛市有关专家启动主城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修工作,实施“净化、亮化、绿化、硬化、美化、规范化”工程,全面拓展城市综合交通、生态绿化、安居保障、利民便民、防灾减灾等功能,极大地提升了城区建设管理水平。

  经过20年接续建设,桑珠孜区城镇化率已从18.5%增至39.9%,远高于西藏全区25.7%的平均水平,城市面积由不足10平方公里扩大到32平方公里。2014年,桑珠孜区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单位。

  桑珠孜区区长索朗罗布说:“青岛援藏干部按照规划办事,避免了城市建设项目因援藏干部调换而脱节。正是由于历批次青岛援藏干部的持续推动,才使雪域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

  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9月8日,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会上讲话强调,西藏要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多年来,青岛市始终坚持援藏工作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发挥自身力量与培养当地人才相结合的三原则,大力提高桑珠孜区自我发展能力。

  长期以来,桑珠孜区工业发展比较薄弱。青岛援藏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总体规划,大力实施园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建设了日喀则工业园等项目。“我们承前启后,对园区规划进行了四轮修编,并积极申报西藏自治区级工业园。”青岛第七批援藏干部组领队、日喀则市委常委、桑珠孜区委书记王波介绍,“我们要利用日喀则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发展太阳能+产业,推动日喀则工业园区发展,使之成为增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目前,工业园分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民族手工业产业、藏医药产业和综合服务配套四大组团。项目已累计投资6000万元,签约企业12家,引进企业8家,到位资金5.2亿元,3家企业投产运营,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亿元。

  桑珠孜区科技农业精品示范园,是日喀则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园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集精品农业示范、苗木花卉培育、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娱乐休闲、藏文化展示、农业技能培训、城市形象展示于一体,推动了当地现代农业发展。“一亩青稞收入才1000多元,半亩蔬菜大棚收入就能上万元,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桑珠孜区农牧局局长扎西说。

  青岛市对口援藏以来,累计投入援藏资金近5亿元,实施各类项目410个。在项目选择上,既侧重拉动经济增长又提高自身造血功能,既看重经济效益,又兼顾社会效益。如,引进和推广青岛海藻生物肥,大幅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青稞每亩增产32.5公斤,马铃薯每亩增产400公斤;在严守生态环保底线的前提下,大胆引进天然矿泉水开发、农牧产品加工、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运用现代管理和科技手段,做大做强传统民族手工业,筹建民族手工业园,实现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解决群众就业,提高群众收入。

  在青岛市的无私援助下,桑珠孜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迅速提升,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截至2014年,全区地方生产总值由1994年的7574万元增长到51.9亿元,是1994年的68.5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60万元增长到1.13亿元,是1994年的43.5倍,固定资产投入由5.046亿元增长到22.97亿元,是1994年的4.5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826.97元增长到9010元,是1994年的10.8倍。

  关注民心凝聚人心

  民生工作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青岛第七批援藏干部组坚决贯彻党中央“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方针政策,始终围绕惠及群众、凝聚民心这一主题来展开各项工作,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桑珠孜区成为和谐繁荣幸福的新区。

  青岛援藏坚持民生为本,援藏资金向民生项目倾斜。第七批青岛援藏干部延续优先发展教育和医疗卫生项目的思路,建成了西藏首家县级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和甲措雄乡标准化卫生院,建成了全市最好的寄宿制乡小学,新建了齐鲁幼儿园、幸福社区幼儿园,实现了寄宿制中小学生校车免费安全接送和60岁以上老年人市区公交出行全免费。同时,建设了桑珠孜区市民服务中心,整合规范乡便民服务中心和社区便民中心,为群众实施一站式服务。

  作为援藏大后方,2014年,青岛市委追加3000万元资金用于日喀则市重点民生项目建设,并安排20个街道、乡镇与桑珠孜区12个乡(街道)结成长期友好互助对子。

  全国援藏总领队、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奉朝如此评价青岛援藏工作:“山东省青岛市高度重视,把援藏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谋划布局,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积极支持、大力开展援藏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为推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特别是青岛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坚持‘一批接着一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工作理念,在推动桑珠孜区产业发展、社会稳定、精准扶贫、民族团结进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思路明、措施硬、作风实,取得显著成效。”

  特约撰稿/郭永彬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