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了的旅行意义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爱丁堡,布拉格,巴黎
  • 发布时间:2015-09-23 15:43

  我的朋友C,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总喜欢去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走马观花,拍照或自拍,坐在博物馆的休息区认真修图,然后上传到朋友圈,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展,一定要配上几句英文,这就是她旅行的意义。

  我的朋友Z,游戏闯关似的走过一个个国家,北美、南欧、东亚、北非,过安检,回答安检官员的问题,然后心满意足地看着自己的护照上盖满各个国家的入境戳,那不同形状的印戳总让她有一种圆满感,这就是她旅行的意义。

  我还有一个朋友L,喜欢搜集每个地方的银器,爱丁堡、布拉格、巴黎……银勺子、银戒指、银的胸针……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花大把的时间流连于当地的旧物市场,他甚至为了这个爱好去借阅了很多本讲述银器的历史和文化的英文书籍,一手拿字典,一手指着书上的生僻单词艰难地阅读。关于银器他究竟懂多少,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就是他旅行的意义。

  这不是个例,你我都能在他们身上寻找到自己的影子。

  当陈绮贞好多年前唱红了《旅行的意义》之后,太多人都开始争先恐后地寻找自己的旅行意义。“意义”,必须足够文艺,足够与众不同,能够被展示出来,能够让别人羡慕,这才没有白费自己的舟车劳顿和千辛万苦。对他们来说,旅行的意义等于手机里那一张张被滤镜过度修饰的照片,等于从各个展览馆买到的印有展览馆自己Logo的环保袋,也等于吃遍各旅行目的地的美食,然后拍照,修图,发到朋友圈……

  “意义”被解读为目的,“目的”继而被解读为物质,这渐渐成为了一种常态。每个人的选择都有自己的道理,我并不愿去批评这种常态,可当所谓“旅行的意义”变成唯一目的的时候,旅行似乎也变了些味道。

  于是,这些伪旅行爱好者们又开始行动了,携程、去哪儿、蚂蜂窝……他们活跃于线上各大旅行社区,询问彼此,“青岛和大连是不是一样的?那去过大连了还有必要去青岛吗?青岛哪里比较好玩啊?需要去几天啊?”他们总是用别人对一个城市的印象来定义自己对这个城市的印象,总是用别人的价值判断来塑造自己的价值判断。

  于是他们开始追求更好的摄影器材,不论懂不懂光圈、快门,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单反,打到P档就可以当傻瓜相机用了;于是他们开始追求更远的目的地,川西、土耳其、德国、埃及……地方要足够远,才能跟朋友圈那群“乌合之众”拉开档次;于是他们开始追求更细心和耐心的同伴:我坐在西班牙圣家族大教堂的椅子上虔诚祈祷的时候要记得给我拍照;我穿着比基尼在英国伯恩茅斯海边的七彩小房子门口晒太阳的时候要记得给我拍照;我坐在青岛安徽路上的良友书坊里读书的时候要记得给我拍照,要细心,焦点在我脸上,光圈要大到看不清书封面的字,因为我读的很有可能是《两性关系指南》。

  当他们排了一个小时的队终于登上伦敦眼,和陌生的另外几个游客挤在其中一粒伦敦眼“小药丸”中合影留念时,他们会不会注意到就在不远处,阳光从两片云之间漏下来,刚好撒在大本钟的头上?

  当他们坐了两个小时火车从南部小城到达伦敦滑铁卢火车站,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往牛津街的名品店血拼的时候,他们会不会注意到跟滑铁卢火车站就隔一条泰晤士河的摄政街上,以色列人正在为他们的平等生存权利做绝望的抗争?

  我不知道。

  文/张雅乔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