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从“问”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 来源:中国教师教育
  • 关键字:数学,思维能力,教学
  • 发布时间:2015-09-25 15:47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的根本,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起源。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经常使用提问的教学形式。有效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克服这一问题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必要探索,使“提问”成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种有效的方式。

  1 巧设提问,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在课堂教学中,要准确适度地把握好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我的三个内角的和一定比你大。”“小三角形”不服气地问道:“是这样吗?我可不这样认为。”两个可爱的三角形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全班同学深深吸引。

  这样,一个情境,一个问题,就把学生带进了探索知识的海洋,刺激了学生参与的欲望,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主动地解决问题,愉快地学习。

  2 逐步提问,层层深入

  “先学走,再学跑。”这是公认的道理。提问也一样,一开始所提问题太难,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提高。

  3 诱导提问,发散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在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独特见解的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图形中的规律”--探索摆三角形图形与所需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时,我先安排学生按照书本图例摆一摆,填好表格,然后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就增加()根小棒;棒的根数比三角形的个数的()倍还多();你能用字母表示小棒根数和三角形个数的关系吗?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让学生自主整理和掌握了三角形中的规律,而且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之后,在探索正方形和数字中的规律的时候,学生顺其自然的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4 鼓励提问,体现主体

  曾经有位外国教授这样来评价我们的留学生:中国学生回答问题的水平很令人佩服,但遗憾的是没有几个敢于或会提出问题。这一现象与我国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享有提问的权利,学生只能被动地、消极地听与回答。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这种现象正在逐步地改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往上数学复习课,整理知识这一块,基本上是由我带领全班同学一起罗列出单元所学的知识点,也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新课程开始实施,我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阅读了“教学参考书”,针对这种情况,我变换了形式上整理与复习,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小组交流。在全班交流后,学生整理的形式很丰富,呈现出很多好的作品,学生积极性高涨。继而,我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数学问题,由其他同学来抢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高潮,我发现学生的潜力很大,提出了大量的问题,而其他同学的回答也是十分精彩。

  创设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关注孩子的兴趣点,了解孩子的疑惑点,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探寻新知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用教育艺术提炼和组合,精心预设,捕捉生成,创设一个个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数学问题情境,为学生探究学习创设思维场,让数学课堂成为孩子爱思考会思考的思维运动场。

  陈淑仙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