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关乎孩子内在的心灵世界

  • 来源:中国教师教育
  • 关键字:幼教,教育教学,心灵
  • 发布时间:2015-09-25 16:25

  3-6岁对于人一生来说,是个性、行为习惯、社会性等形成的萌芽时期,也是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爱哭爱笑、爱打爱闹、爱说爱问……这是他们幼小生命的旋律在自由颤动!

  在他们幼小而纯洁的心田里没有是非、没有丑恶,只有什么好吃、什么有趣、什么好玩!这就是孩子们的天性。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教育的对象就是孩子,他们迫切需要我们走进他们的心灵,去了解与尊重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做,发现他们的发现、探究他们的探究、快乐他们的快乐!你一定会获得职业的快乐与幸福。

  因为学前教育应该是孩子享受的一段幸福的旅程,需要我们老师为他们创设一个幸福、安全、自由且具有一定挑战意义的幸福环境。而不是一味的责怪、催促,更不是竞赛,它真正需要的是老师的伴随、伴随中对每一位孩子的关注、希望、倾听、尊重与鼓励。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至少要做到三个“给”,伴随孩子的成长。

  首先,我们要给每个孩子提供安全、卫生、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动手操作,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让他们自己获得操作的感受和体验,正符合了孩子爱动的特点和心理特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纸片和树叶等,在孩子的眼里都是宝贝。我就把小小的纸片留起来,把公园里的树叶捡回来……可以让孩子做《温馨小花》和《贺年卡》等。孩子在活动中个个积极性高,都专注于手工操作,大胆想象和创造。在《信封娃娃》的制作中,妞妞小朋友用纸片贴出了娃娃的眼睛、鼻子、耳朵、眉毛、睫毛、嘴等,真是活灵活现,充分体现了自己的认识和大胆表现。

  其次,给每个孩子微笑和快乐,和孩子一起游戏。给孩子一个微笑,就是给孩子快乐,孩子感受得到像妈妈一样的温暖与亲切。他们乐意与老师一起玩耍,一起游戏,感到无比的快乐。孩子的情绪高,心情好,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我发现,孩子自己活动追求的源泉就是获得快乐。只要让他们感到快乐的事,他们就乐于去做。他们经常说:“老师,我们一起做游戏吧。”因为游戏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体验,游戏中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同时游戏中他们的语言、动作、情感的到了升华。

  再次,要给每个孩子表现的机会,给予肯定的表扬。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孩子肯定是不断得到老师的关注,而那些积极性不高的孩子就是老师忽视了对他的关注。在孩子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的表现总有这样的不同:有的活动积极性高,勇于举手发言,思维活跃;有的安安静静地端坐着一言不发……有的大胆,说话声音响亮;有的胆怯,声音让人难以听见……有的各方面表现突出,突然有一天变得不如从前……有的活动孩子都积极参与,有的活动孩子并不感兴趣……

  当老师给他更多的关注时,他会给你一个惊喜:变化大,进步快。就拿我园一对双胞胎兄弟来说吧:雨锐和雨好,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雨锐爱说、爱笑、爱表现,因此,得到老师给予的机会也多,形成良性循环。雨好说话声音小,显出十分胆怯的样子,得到表现的机会相对少些。我想,同样的孩子,我们不应让孩子有这样的不同,我改变做法,不能忽视对雨好的关注,要让他向良好的方向转变。

  晨间入园的时候,两兄弟会不约而同的向老师问好:“老师好。”自己要给予对他们每个回一声:“雨锐你好!”雨好你好!“当雨好说话声音小时,我鼓励他以后声音大一点,当他的声音有变化时,我就会表扬他有进步了,声音变得大了。在不断的鼓励表扬声中,雨好果然变得声音洪亮,声音不再是那样沙哑,能大胆表现自己了。接着,不爱说笑的江一浩变了,最后一个新来的刘天宇变了。孩子会在一次次的表现机会和肯定的表扬鼓励声中健康快乐成长。

  在日常活动中,我们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关注每个孩子。在组织孩子的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是关注孩子的时刻。会自己吃饭了,吃得好了,睡觉好了等,只要发现孩子的点点进步,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真正成为孩子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成为每个孩子喜欢的老师。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到: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孩子教育也应该如此。让我们带着默默的温情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抛弃、不放弃!

  袁丽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