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加强“语感”培养

  • 来源:中国教师教育
  • 关键字: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语感
  • 发布时间:2015-09-25 16:17

  【摘要】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朗读很不流畅,更谈不上感情色彩;默读速度很慢,对语义文意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比较差。究其原因,就教学的角度,主要是教师不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尚停留在应试教学之中,把文学作品阅读课上成讲解课、说明课,把课文肢解得破碎,过分强调知识因素而忽视了语言材料的本身。

  本文从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角度,提出加强语感培养的三个方法: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诵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二、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获得语感培养的钥匙;三、适当运用渲染语,为语感的培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语感培养 阅读教学 阅读方法 阅读能力

  对一门语言的领悟,最高的境界便是具有良好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的能力。语感修养好的人,能够在一瞬间就辨别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可以从语句或语段的开头立即预测到整个语句或语段的中心意思。能够凭借直觉,灵活而敏捷地把握各种不同语言环境和语言信息。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语感培养,就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益,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朗读时,有的同学往往将词组人为地割裂开来,长句子只会一口气读下去,不会在中间作停顿;有的同学勉强能读下去,却常常出现读错字、添字或漏字的情况,结果是学生读起来拗口,老师听起来吃力;绝大多数学生朗读时难以读出感情;默读时,有的同学读得非常缓慢,有的同学不是眼在动,而是头在不停地左右摇摆,而大多数学生还停留在小声读的水平。大大地影响了对语义文意的理解和感悟。

  在当下,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要打破以教师讲解、分析、说明为主的知识灌输的旧框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能说会道,能读书看报,能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语感培养上。因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一方面,能从容不迫地领悟语言的含义;另一方面,能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驾驭形形色色的语言。我们就是要通过语感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有魅力、最让人心旷神怡又最为简单易学的学科。良好的语感能力不是单靠学生自己形成的,它与教师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训练有密切关系的。

  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该怎样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呢?教学大纲中特别提出“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培养语感有多条途径,朗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古人云:“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金?元好问《与张中杰郎中论文诗》)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多读”,读出“语感”,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水到渠成了。

  1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诵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阅读,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先入为主地塞给学生,这样会很大程度地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应去引导、点拨、释疑。须知有时你不说,他不懂,但你越说,他却越胡涂。隐藏在语言深层的情感韵味,附着在词语之上的色彩,老师未必能“讲解”清楚,不如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自己阅读,反复玩味,逐渐体会,解决学生自身的“不懂”。优秀的文章,只有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其词语、句子、思想、美感才会被吸收并化为个人的语言修养。例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一首极富诗意的抒情诗。“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从给“河”、“山”一直到“陌生人”取名字,极富诗意和人情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给人一种非常清新、温暖的感觉。如此优美的诗句,没有让学生尽情地朗读,很难让其体味出诗中积极、昂扬的情感。再如,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它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是统一的,而诵读则是鉴赏这两种美的重要手段,非多读不可。让学生反复诵读“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无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这一段,使学生的头脑中出现这座“空中楼阁”的景象。要抓住“照亮”、“照淡”、“山也虚无,树也缥缈”、“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这些语句启发学生的想象,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教师的讲解应点到即止,讲得过多,会干扰学生的心绪,反而不利于鉴赏;而诵读不仅可以熟悉课文,还能做到“咀嚼有余味”,增强审美能力。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诵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语感。

  2 要让学生掌握各种阅读的方法,获得语感培养的钥匙

  “读”的方法,指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或口头语言的方法。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 要重视默读训练,提高默读的效率,形成“内在语感”。默读要求边动眼边动脑,具有跳跃性、重复性和思考性,速度较快,摄取量较大,容易训练思维,对语感的形成十分有用。教师应结合文体特点、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各种形式的默读训练,并注意“读”与“思”结合,从数量和质量上加强默读训练的力度。叶圣陶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透彻。要理解透彻,必须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是有效方法之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里的“揣摩”也即“读”与“思”的结合。提出问题便要质疑,解答问题便要辨疑,默读这个过程就是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训练的过程。抓好这个过程,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就得到了训练。

  2.2 要通过听读、朗读、背诵等有声的语言训练,形成“外在语感”。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调动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加深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记忆,强化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一个词或一句话,它的书面形式只有一种,但在口语中的表现形式却又能有几十种,甚至几百种。比如“是”可以有10种读法,“是不是”可以有50种读法。书面修辞在表达语调时却无能为力,口头语言中的修辞现象远比书面修辞复杂得多,微妙得多。文学作品本身即使再优美、再动人、再有感染力,如果不经过再创造劳动,把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那么作品对学生来说也只能是一个“静态的作品”。因此,学生需要把文字这种视觉形态转化为声音听觉形态,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需要有对作品的认识,更需要有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这种听觉形式的构思和表达,这种构思和表达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传统的吟诵法虽然有死记硬背,以“多”求胜的不科学的一面,但也包含着重视语言实践以加强语感的宝贵经验。以诵读入手,通过感性的、直觉的读,逐步积淀语感,这种方法与作家写作一样注重直觉、灵感,以至结晶出理性的文章,是高度一致的。所以,要注意对传统读法的继承、改造。

  2.3 要大胆创新阅读方法,形成“特殊语感”。如带有发现性质的“测读”(猜读),加大阅读频率的“速读”,扩大阅读范围的“参读”,对材料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归纳的“比读”等。

  2.4 要通过“读和写”、“课内和课外阅读”双结合,形成“延伸语感”(或曰“实践语感”)。“吸收”是为了“成长”,学生语感的形成还应有让他得以检验提高的场地和途径,这就要让他们养成读写结合,勤动笔墨,触类旁通的良好习惯。还要培养他们把课内读书与课外读书结合起来。如讲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补充了几首“朦胧诗”: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的《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张学梦的《我是中国公民》:“像台风在海面妊娠/一个伟大的意识,突然闯进我的心/正在浓缩的地球和延展的视线/都来加强,这个应有的振颤--/我是/中国公民!”这些诗并不易于感受和理解。但在教学中学生的喜爱程度和理解状况却大出我的意料,使我深深感到学生对文学名作的兴趣和学习潜力的可观。所以,让学生到图书馆去,到阅览室去,到大大小小的书店去。让他们课上学读书,课外爱读书,会读书,语感的培养得到延伸和实践。

  3 适当运用渲染语,为语感的培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于漪老师讲到她教学成功的奥秘时曾说:“首先,一个教师要让教材中的情感点燃起自己的情感之火,然后,再用自己的情感之火,去燃起整个班上数十颗心灵的情感的火焰。”这说明运用激励渲染法,有助于教学和教育。渲染语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和运用的用以渲染课堂气氛,激活学生学习情感的简洁语言。优秀的渲染语富于简洁性、针对性、感染性、鼓动性。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根据学情科学设计和巧妙运用这一语言手法,为教学服务,是教师的基本功。一两句工整明快严谨简洁的语言,激励渲染的力量非常强,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绪,突出课型特点,加速教学进程。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的阅读比实用文阅读更重情感体验;文学写作是创造,鉴赏也是创造,从这一原理出发,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就更应该采取在自读中激发学生情感和创造力的方法,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让鉴赏主体和鉴赏客体的情感融为一体,阅读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为此,教师要热情地发挥主导地位的作用,帮助学生克服因读书量不多,因阅历浅薄,生活体验的局限而难进入角色的困难,运用适当的渲染语,引导他们较快地投入作品的情景之中,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要多考虑培养学生的语感。鲁迅先生说过,不要相信什么文章作法的话,读得多、写得多也就会写了,学语文只是“读读写写而已”。一语道破语感培养的全部内涵。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2]《中学生思维训练》洪宗礼、程良方编著,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3]《阅读心理学》张必隐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4]《中学语文系统理论纲要》何炳骅、云天椿、林志荣编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伍绍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