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多缭绕的美——论沈从文湘西小说审美意识的复杂性

  • 来源:中国教师教育
  • 关键字:沈从文,湘西小说,审美意识
  • 发布时间:2015-09-25 16:09

  【摘要】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把我们带进了他分外缭绕的美的世界。其间,有我们所熟悉的传统的美学体验;除此之外,他也让我们领略了在湘西巫楚文化氛围中产生的异族风情的美。沈从文在他的小说中表现出了他对主流的以及传统美学的态度--既有反叛也有遵守与超越。

  【关键词】湘西;异姿;遵守;超越

  沈从文,没有鲁迅的愤激、没有巴金的如火热情,他以独特的文字句式,舒缓从容的叙事节奏,真切而含蓄的抒情姿态停留在中国的文坛上。他的美学追求也是非常独特的。纵观其小说,他表现出了在他的湘西世界里与主流的审美经验异姿和对传统的审美经验的暗合以及超越。

  1 对主流审美经验的异姿

  沈从文和其他现代作家一样,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理念的洗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新文学担当了文化启蒙的责任。自然而然,新文学作家自觉定位为启蒙的角色,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人分为以下几种:觉醒的人、已完成启蒙的人、正接受启蒙的人以及仍处于蒙昧状态的人。在启蒙者看来,蒙昧的人还占大多数,这是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状况。蒙昧的民众成为救治、批判和启蒙的对象。按上述看来,沈从文有关湘西题材作品里的人物,大多都要被列入被启蒙的位置。但沈从文并没亦步亦趋地随从这个模式,他颠倒了启蒙者和被启蒙者的关系,作者作为叙述的主体和他作品中的人物相比较起来,他并没有处在优越的位置;相反,这个叙述者却常常从那些人物身上受到感动和教育。

  五四启蒙作家们的宗旨在于“立人”;而沈从文却在呼唤生命自由、个性自主的审美的人。沈从文的《知识》是一个反思“启蒙”的作品,在哲学硕士张六吉看来,家乡是一片野蛮之地,一想到家乡那些没有教育的乡下人,他有种“众人竭醉我独醒”的痛苦感。然而,一旦踏上家乡的土地,他先前的预设全变了,老农看待苦难和死亡的平静态度感染了张六吉。于是他烧毁了所有书籍,跟乡下人学他还不曾学过的一切。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沈从文和其他启蒙家的不同。沈从文没有让知识者以启蒙的高姿态对乡下人进行批判和改造。相反,让具有顽强和坚韧的生命力的乡下人对知识者进行了改造和启蒙。沈从文不是将乡土视作蒙昧落后;而是将其看作涌现生命强力、张扬健全人格、充满神奇魅力的地方。所以在这样的地方,在沈从文的笔下,其美学追求自然不同于当时主流的启蒙者的美学思想。

  2 对传统审美经验的遵守

  事物所具有的形态不同,它们所能够引起人的美感反应也往往并不相同。从前人有两句六言诗“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说到前者,我们会想到“强劲刚健”;说到后者,我们会想到“纤巧含蓄”;前者是“雄浑”,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湘西是边远而神秘诡谲的地方。多山的土地,深沉地横卧在三省边缘地带;酉水和澧水横过崇山峻岭和原始森林,诞生了星罗棋布的土家人居、吊角楼和古老的水车等等,正是这片神奇的土地滋养了沈从文对美的最早最具体的认识,他的美学意识,开源于这片土地,最终又回归于这片土地。

  我们说沈从文在他的小说中对传统审美经验的遵守是有空间限制的,不论是刚性美还是柔性美都只针对于他所热衷的湘西世界。男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意义代表“刚强、力量、正直和责任感”等,在《龙朱》中,描写龙朱“美的强壮像狮子,温柔谦逊如小羊,是人中的模型,是权威,是力量,是光”,沈在描写龙朱时用了这些文字,无庸置疑,龙朱的那种男子的刚性美跃然于纸上。

  在湘西众多的自然景物中最具有感染力的是水。水的舒缓灵动、柔软韧性,在沈从文的笔下展示的淋漓尽致。女子和水的关系可以说是千古说不完的,那么在沈从文的笔下,又何以建构二者之间的关系呢?

  《边城》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女子形象---翠翠:她温柔、纯洁、恬静,是理想的化身、《三三》里的三三,《长河》里的夭夭,她们从外表到内心都是娇好无比的。

  沈从文把他小说中的刚性美与柔性美都留给了生活在古朴的湘西世界里的男男女女,也就是说,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他遵守着中国的传统审美经验,塑造了刚性美与柔性美的形象。所以我们在沈小说中,既可以发现“老鹰枯松”的美,也可以发现“娇莺嫩柳”的美。这是沈从文对传统审美意识的遵守,尽管这种遵守有着空间的限制。

  总而言之,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既表现出了对中国现代时期主流审美经验的异姿和对传统审美经验的遵守,又表现出了对其的超越。

  【参考文献】

  [1]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M].岳麓书社,2006.

  [2]贺兴安.楚天凤凰不死鸟[M].成都出版社,1992.

  [3]周仁政.巫觋人文-沈从文与巫楚文化[M].岳麓书社,2005.

  [4]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张新颖.沈从文精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高云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