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性探索

  • 来源:中国教师教育
  • 关键字:语文,口语交际,听说能力
  • 发布时间:2015-09-25 16:03

  人类走进崭新的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话、因特网让处于地球两端的人不再遥远。“地球村”概念的出现,说明人与人的交往已越来越密切,这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口语交际比书面语言表达起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交往作用。如:现在电话交往就远远多于书信交往。无论是人际交流、市场交易、反映情况、说明,还是咨询、洽谈、答问、辩论等,都要求人们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久,第五代计算机即将问世,普遍要求人们用自然语言处理工作,指挥机器干活。因此,新世纪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学校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培养他们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将有助于迎接以高科技化、社交化、效率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化生活的挑战,顺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由此可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口语交际”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提高不尽人意,“口语交际”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在农村学校,“口语交际”更是常常遭遇尴尬,常有“死课”(不肯交际)、“乱课”(游离目标)的情况出现。如何改变现有教学状况,提高“口语交际”水平?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探讨,我对口语交际教学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我认为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可以是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交际的技能,在生活中实践交际的本领,实现练于课堂,得益于课外,让学生真正掌握交际的技能,养成与人和谐交往,善于待人处事的基本素养。具体说来,我们可以这么做:

  1 唤起口语交际的欲望

  以发展学生听说能力为重要目标的语文课上,许多学生的嘴巴却很“紧”,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只是教师的“讲坛”,学生习惯了做忠实的听众。在听讲和繁琐的一问一答中,学生慢慢丢失了说的欲望,说的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就一直处于得不到开发的“休眠”状态。究其原因,有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亦有学生的心理因素在做怪,教师不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而学生则害怕自己说错、说不好被人取笑,或是根本就无话可说。如何唤起学生说的欲望,让口语交际课堂活跃起来,让训练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教师首先要善于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把自己和每一个学生都放在平等的地位,亲切和蔼地鼓励每一个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使学生不敢发言,教师也不要硬逼,不妨先给他们讲一些古今中外富有口语才能的名人的故事,这些能言会道的例子既能充分说明怎样进行口语交际,又能有效的借助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生发对口语交际的情感。也可以针对主题多方启发使学生想到说的话题,还可以先请一些大胆的同学发言,老师和其他同学都认真倾听,听完后再为他提出意见和建议,注意提意见时说话态度要诚恳友善,让发了言的学生有充分的安全感,用实际的活动让全班学生都看到,其实发言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可怕。这样以点带面慢慢扩大交流的范围,只要坚持不懈的训练下去,不需一个学期,学生就能在课堂上自然地进行交际了。在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教师要时刻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保证给学生一个平等、信任、和谐的课堂。

  2 练交际能力于课堂

  交际讲究技能和技巧,人的交际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经过长期训练的结果。语文课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重视设计,有意识地培养。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是这样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

  2.1 上好“听话?说话”课

  每一节“听话?说话”课都是一项专题训练。教师胸中要有设计图,一定要在课前提前布置学生做准备。可以根据教学要求作必要的“战前”辅导,让学生懂得该准备什么样的材料,有充分的时间去收集材料,感知对象,到了课堂上,才能“有米下锅”。在课堂上,学生将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可以先让学生分小组说,给学生一次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机会,水平得到一次提升,然后再站起来面对全班同学说时,才能说得清楚明白,而又不说方言土语,教师组织学生互评,自己也对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给予适当的点评,这样学生的口语表达才会有所提高。学生说话时要求听者不能随便打断别人的话,无论说得好坏,都要耐心听完,之后有看法的可以补充,听说双方都要相互尊重。在这良好的听说氛围中,学生经过亲身实践,有所感知,有所收获,有效地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2.2 在口头作文中训练

  作文是锻炼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口头作文则是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良好方法,为此,在每次习作中,我首先让学生做口头作文,指导他们就某个话题,如:《我的烦恼》、《我的小发明》......有条理、有表情、流利地讲述。如习作《春天的发现》,我先让学生到操场走一走,从视觉、听觉、嗅觉和心灵感受等多角度观察自然景物,找出春天到来的征兆,然后要求他们把自己的发现流利地讲述出来。学生在全方位的反复训练中,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序,且表情丰富,从而提高了口语水平。因此,我把口头作文作为训练口语交际的一个重要方法。

  2.3 在双向互动中训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实践中进行。可见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一大重点。因此,本人在教学中注意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传递的模式。具体做法是组织学生质疑解惑和开展讨论活动,这些活动能使学生在双向互动中训练口语交际。例如在上《乌塔》一课中,有一个问题:乌塔独自游欧洲,不怕遇到坏人吗?我没有回答,而是让大家一起讨论。有的说不怕,她准备充分;有的说她很聪明,坏人拿她没办法......大家各抒己见。只要说得有理,我就给予鼓励,以增强其交际的信心。又如在《放弃射门》中,我把学生分成正反双方,围绕“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是否值得”展开辩论,理由充分的一方胜。首先双方联系实际积极讨论,接着,展开唇枪舌战,各执一词。有的说值得,他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有的说不值得,比赛看胜负,胜者为王.....大家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双向互动交流充分训练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能够认真倾听他人的同时流利地表达自己,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2.4 注意提问、复述的反串

  提问和复述相互交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思维,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很容易就找到说话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问题要提在关键处,问在点子上,让学生有归纳小结性的复述;反之,根据内容需要先复述,再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剖析问题,突出问题的模糊点,引起大家相互辩论。如在上《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复述五壮士跳崖这部分内容,听完复述,甲生提出:五壮士为什么一定要跳崖呢?这一问题引起了众生的思辩,许多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他们已经胜利完成牵制敌人的任务,而自己也没有退路了;有的说他们要让敌人什么也得不到,彻底失望;还有的说马宝玉等五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大家各抒己见,场面热烈,道理在学生的发言中越辩越明。在提问与复述的反串中学生很好的辨别和运用了语言。

  2.5 在演示中训练

  演示的方法能够在学生面前呈现出直观形象的事物,学生边演示边解说,既做到言之有物,又培养其口头表达的条理性。如在上《田忌赛马》一课时,我让学生用马的模型演示比赛的场面,边演示边模仿体育比赛中解说员的样子进行解说,比比看谁能够发挥想象把那紧张激烈的比赛场面和孙膑镇定自若地指挥赛马的神情讲述出来。学生一听立刻就来了劲,个个都跃跃欲试,唧唧喳喳地说个不停。我让他们先在小组内各自练习,然后各小组推选代表上讲台演示,按演示过程将两次赛马经过有序地讲述,结果有不少学生讲述得很精彩,博得全班同学的阵阵掌声。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增强了学生口头表达的信心,还很好地训练了口头表达的条理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指导交际方法

  一个人在谈话中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也不一定见得就能在人际交往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口语交际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艺术,教师还必须教会学生一定的交际技巧。我认为基本的技巧至少有三点:

  3.1 相互尊重,自如表达

  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的时候首先要懂得尊重对方,说话时眼睛应该看着对方,这是尊重说话人的表现,不然说话人会认为你心不在焉;说话要讲文明礼貌,运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听人说话要有耐心,不要一听到不同的意见就沉不住气,随意打断对方的陈述,也不要因为自认为已经领会了对方的意图而显出不耐烦的样子。现在的语文教学很注重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运用,口语交际是一种很好的运用所积累的语言进行会话的语言学习方式,但前提是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倾听中随时注意分析对方的话,正确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并把它们记住,以便作出相应的回答。轮到自己说话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把话说明白,说清楚,还要自如得体,让人听起来顺耳,这是一个人文明修养的体现。在交际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用词不当、病句、语言颠倒、语意不顺畅等不准确、不规范的地方。

  3.2 有序观察,按序交际

  说话的人表达有序,条理清晰,才能使听者清楚明白,牢记在心。新课改的实验教材中有许多口语交际课都配有插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弄清图意后,再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远到近或从整体到部分等)仔细观察,边观察边动脑,想想图上有什么?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然后再按观察的顺序讲出来,注意加上合理的想象。比如:上《该怎么办》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每一幅图,弄懂每幅图的意思,再把三幅图连起来说一说,在此基础上交流:假如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办?学生就会根据观察到的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五花八门的处理方法。在教师传授的这种方法的指导下,学生逐渐地养成了爱观察、爱思考并且有序讲述的好习惯。

  3.3 激发想象,丰富交际内容

  说话时适当地发挥想象,可以使语言更富魅力。学生的想象力极强,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想象,放飞思维,可以使交际内容更为丰富。如上口语交际《秋天的快乐》时,学生把做过的许多有趣的事情交流之后,教师引导:秋天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快乐,咱们有没有办法留住它呢?“画下来!”、“拍下来!”“写下来!”……“还想对秋天说些什么吗?”学生的话匣子被打开了,对秋天的声声赞美,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真挚的感情。

  4 践交际本领于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学生的交际舞台,就是学生交际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中教给学生交际的方法,还应利用课外的时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交际的本领,即“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学生接触得最多的是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学生在校时间至少有6小时,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之间要发生许多的事,这就是进行交际的契机。每一周的班长选拔要选谁?为什么选他?同学之间的交流就是一种口语交际;如何夺得每周的流动红旗?大家出谋划策,学生进行了口语交际;下课时,学生针对上课不懂的问题和我交流,我们在走廊上进行了口语交际;同学之间有了矛盾,因为在值日时小明不小心把水洒到了苏洋身上,他们俩找我评理,在我面前进行了一番“唇枪舌战”,经过我的调解,他们终于“冰释前嫌”,握手言和,相视而笑离去,我们三个进行了口语交际。口语交际隐身于学生学校生活的每个角落,此时的我们最好的角色是倾听者、引导者,抓住每次让学生实践交际能力的机会。

  学生生活的时间最长还是在家庭中,因此,让学生实践交际能力的机会,延伸到家里是十分有必要的。于是,我做了这样的尝试:我让学生把一天的所见所闻讲给父母听,内容不限,可以是班上发生的,路上看到的,听到的,也可以是和兄弟姐妹之间发生的事。可以是趣事,也可以是交流、争执。这对于内向的孩子是一种有效的交际途径。做了这样的尝试之后,我发现,学生交际的时间跨度大了,交际的面广了,交际的内容多了,交际的话题也多了,交际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对口语交际课的继续研讨是必要的,交际能力的训练是长效的,它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应渗透在学生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生活的每一个环节,经过“细水长流”的口语交际训练,通过“润物无声”的生活交际能力锻炼,新一代的公民必将具备能说会道、能言善辩,有如“滔滔江水”般的口语交际能力,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廖美帆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