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制改革已初见成效

  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自从进入2015年下半年以来,国企改革的步伐一步快甚一步,以至于在短短9月份内,中央相继推出多两道指导国企改革的金牌,国企改革的紧迫性扑面而来。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认为,当中国早已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大国、年销量预计达到2400万辆的今天,之所以强调国企改革,是因为“没有什么比进一步释放生产力、激活市场活力更重要的事情了”。

  他认为,特别是在互联网+、智能化等大举入侵汽车的背景下,汽车业的产业基础和产品形态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倘若再延续过去的管理办法,不提倡、不支持科技创新,那汽车产业将无法继续发展。

  2004年,国内汽车总产量不过为400万辆,今年有望突破2400万辆,产业规模、内涵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迫切需要改革。

  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之所以谈国企改革、管理体制变革,是因为存在的新老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很早就将汽车产业管理体制改革提上议题,开始谋划,特别在车市增长放缓的形势下,改革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

  刘世锦指出,目前的管理体制仍是延续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所惯用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怎么改革?朝什么方向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此有明确的阐述,最重要就是让市场在汽车行业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发挥相应协同的作用。

  由于汽车工业上下游链条长、工业和社会产出值大,汽车业已成为“婆婆”最多的行业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直接管理汽车行业的部门有9个,如果加上具有间接管辖权的,则多达13个。

  付于武透露,实际上他早已开始相关体制改革的谋划,但最大的问题是敢不敢对固有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不久前有关机构对汽车管理政策进行梳理,结果让人很吃惊,很多政府部门对汽车行业出台的政策没有经过国务院讨论,不符合国家行政许可。政出多门不仅大大加重企业的运营负担,而且不同政府部门利益不同,多方博弈导致政令不一,对此,大众汽车中国执行副总裁张绥新认为,这更令企业无所适从。他认为,在深化改革浪潮大背景下,汽车行业管理变革的时机已经到来,“目前这种状态不会持续太久”。

  自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深化改革已经摆在了政府的议程上。“中编办已经在制定政府权力负面清单,对于汽车行业的管理,除市场准入以及产品认证两项之外,其余政府部门的所谓政策均不在中编办授权之内。”这意味着目前不在法律认可范围内的政策,都将逐渐退出。

  9月中旬,随着工信部亮出红牌,首次启动汽车行业退出机制规定,将48家“僵尸”企业剔除出局,这也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政策朝着规范化方向取得实质性进展。

  “辞旧”的同时,更大的意义在于“迎新”,在淘汰劣势企业的基础之上,更应该把握时代脉搏,抓住汽车产业智能化、车联网、新能源的机遇,鼓励一大批创新企业进来。毕竟,在以“互联网+”作为中国汽车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国企改革正在被赋予更多元多维的含义,以乐视、阿里、腾讯为代表的诸多互联网公司纷纷投身造车,而它们的合作对象也大多涉及国有汽车公司,可以这样认为,这些公司的加盟在深刻变革传统汽车产业的同时,也为中国车业改革以及国企变革注入新鲜血液和动力。

  本刊记者/管宏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