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Ⅵ”谁买单?

  虽然国Ⅴ排放标准在全国铺开需要在2018年之后,现在重点城市的国Ⅵ已经箭在弦上(发改委已经拒绝地方环保标准)。近日在天津举行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环保局官员吹风称“六阶段标准正在制定,2016年底完成。”她同时透露,总体目标是“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比国五加严30%”。

  排放标准升级显然正确,升级的时机却大有讲究。欧洲的欧Ⅴ标准实施5年后,于2013年底实行欧Ⅵ;而美国则跨越欧Ⅳ,在欧Ⅴ上停留3年,用3年时间升级到欧Ⅵ。

  我们升级的步伐不应快于发达国家。显然,排放标准升级与国家技术储备有关,也与经济实力有关。无论科技水平多么逆天的发达国家,在制定标准的时候必须考虑商用车技术水准和用户的经济成本。

  我国发动机企业大多声称已经具备生产国Ⅵ发动机的能力,其可笑之处并不在于国Ⅵ标准尚未公布(估计仍和欧Ⅵ差不多),而在于有多少用户打算掏钱升级到国Ⅵ。如果主流用户缺乏升级的实力,即便厂家的技术水平没问题,也不能顺利推行。

  轻型车标准好推,是业界共识。因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私家车更新换代,与经济周期和个人消费能力有关,更因为私家车的羊毛最容易薅。而商用车的更新,则必须考虑税收、费用、物流成本和客户盈利能力。

  近期,网络上曝光了多地车辆检测机构与“黄牛”勾结,输送利益。这是个“老梗”。可以毫不讳言地说,使用超过3年的中卡、重卡,有一半以上车辆年检都是“买标”,即便只从目测看,这个数字也相当保守了。

  半夜在高速排队进城的卡车中,黑烟滚滚的国Ⅲ卡车成群结队,它们是如何通过年检的?无需多言。一辆假国Ⅲ重卡排放的污染物,等同于数百辆乘用车。急着要求乘用车再度提高标准,是否有本末导致之嫌?

  因此,忙着在重点城市升级标准,不如采取措施,切断检测机构的利益输送链,确保国Ⅲ不打折扣地执行(重点当然是商用车),也好过虚假的国Ⅴ、国Ⅵ。

  一方面提高标准,一方面对执法缺口视而不见。反智的现实,透露的是官员政绩和利益诉求。追欧赶美的标准推进,可作为环保官员的业绩。同时,又对不合格的商用车的“合法使用”上预留“门缝”。在政府不愿意放弃燃油、高速通行费等收入的情况下,物流成本趋向于刚性(这有助于解释境外大宗商品完税价格仍低于国内)。灰色操作地带可以确保物流成本不进一步上涨,环保标准上升——物流成本提升(更换合格车辆、维修)——终端商品价格上涨的“通胀链条”也就失去了动力。经济稳定诉求的优先级,显然高于环保标准升级。环保部门自然拎得清,如何在不影响国家“下大棋”的格局下,跳一曲刀尖上的探戈。

  至于国Ⅵ带来的整车制造成本上涨,不用环保官员开口,厂家自然会默默吞下大部分费用,尽量避免明着加价(市场竞争的功劳)。随之变为“沉没成本”的升级费用,将随设备折旧和远期产能扩张而推迟兑现。

  如此一来,皆大欢喜。国Ⅵ的买单者都有着落后,标准也就能跟着落地。“有关部门”的奶酪不会受影响。但是,不公平的环保成本分摊规则,只会损及新环保标准的实质和公信力。

  本刊特约评论员/黄天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