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叶辛先生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敖包相会,北国之春
  • 发布时间:2015-12-01 13:56

  作为蓝色大讲堂的扩张、延伸与续补,青岛出版集团与李沧区委宣传部以及《商周刊》联手,又在倡导全民阅读的热潮中,适时推出了“青岛悦读·悦心大讲堂”。第一期邀请的主讲嘉宾是著名作家叶辛先生,足以可见讲堂对文化、文学的刻意倾斜。

  原本我要去演讲现场聆听的,但9月21日下午还是被绊着腿脚,没法赶到现场。好在《商周刊》会有忠实记录并特刊独家策划报道,我也因此一直焦灼期盼着,直到在报箱里拿到10月12日出版的第21期《商周刊》。

  放下手里的创作,潜心反复阅读,感受心灵愉悦,感受情感共鸣,我首先产生的是对叶先生深入浅出,四两拨千斤的心悦诚服。叶先生讲得实在、讲得鲜活,更巧妙地将自己所见所闻嬗变成传递之浓烈感染。

  三个小题目“读懂一首歌、读懂一部交响乐、读懂一栋楼”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都是自己的切身真实感受,在万千目睹耳闻中选精拔粹,的确使人体会到深层阅读的独特心灵愉悦。那种娓娓道来的温馨,那种质朴无华的浸染,既潜藏着创作规律又使人荡气回肠。

  我想象当时58中的讲演现场,那段生命与阅读的相随相伴,恐怕是一件对莘莘学子沉迷于信息、浅阅读习惯的文学拯救。返璞归真,将“作文”两头延伸为“创作文章”习文、作文的现身说法,恐怕是这个以快节奏、浅阅读为时代特征的一次难得的授业。有一张58中体育馆座无虚席的陪衬照片为证,那些聚精会神的凝望,那些不舍一字的聆听,那些鸦雀无声的心情激越……似乎都盈溢着文学阅读的诱惑与征服力量。

  从三个小题目里,我还读懂了文人的遗闻异趣,与作品创作继而不朽的关系。玛拉沁夫的懵懂之爱与《敖包相会》的歪打正着;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要求天天吃老母鸡为创作营养的率真;郭沫若题写“黄鹤楼”的六易其稿均被弃,最终信封上随性的“黄鹤楼”成为选定的墨宝的趣闻,轻吟浅唱般诉说着作家的机敏与圆润。下面不避重复唠叨之嫌,我还是谈谈对“读懂一首歌”的认知与感受。

  《敖包相会》传唱了半个多世纪,还将不断传唱。但是这首电影插曲的诞生,却情节离奇。玛拉沁夫蒙古族知名作家,曾经与叶辛在上世纪末率作家代表团访日。当晚宴请之中,日本作家不但即席演唱了日本民歌《北国之春》,还演唱了中国歌曲《敖包相会》,西装笔挺的团长玛拉沁夫兴奋异常,还不邀自请主动伴舞。回到住处还是兴奋未曾消减,迫不及待地告知叶辛:《敖包相会》是我写的……这种讲述无疑是小说家的讲述,从一开始就神不知鬼不觉埋下了伏笔,吊足了胃口。

  而后的讲述更是行云流水,跌宕起伏。原来它的创作起因是一段爱情故事,直至歌词的产生还经历了一波三折。原来玛拉沁夫在任艺术处长的时候,在歌舞团审查节目时,相中了一位女舞蹈演员,他像蒙古汉子般直爽提出约会,然而疏漏致使没有约定具体时间。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他在旷野中干冻了一个晚上,没有获得爱情却感情真挚地用“十五的月亮……”的诗句,道出了自己的委屈心声。而后的歪打正着,是在中篇小说《草原上的人们》被改编成电影之后。导演邀请他写一首插曲,并承诺请最好的作曲家作曲。从来没有写过歌词的玛拉沁夫,苦思冥想终无所得,几经辗转反侧到天明,突然想到失恋时写下的诗句。不料从沉寂中找出来,自己读着还感情充沛也很有味道。抄一抄,押上韵呈送给导演,导演看完兴奋异常,一拳砸在他肩膀上算是首肯。这就是半个世纪人们依然传唱不衰,依然鲜活旺盛《敖包相会》的起始。

  简略总结,将“生命与阅读相伴”为题,讲述了从阅读到记忆,从记忆到构思,从构思到创作娴熟成熟的良性循环,我打心眼里佩服这种既灵性又情趣的真情讲述。

  虽然没有亲眼目睹,但仍然感受到文学魅力的感召。从学习的角度审视,这种讲述方法是值得效仿的。作为一个创作者,应该开始于阅读,尤其是包括阅人的深层阅读,因为那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全程支撑,来不得半点虚无和轻浮。

  文/李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