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改革落地

  •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 关键字:经济,影子银行,创业
  • 发布时间:2016-01-08 11:22

  过去几年里,中国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进入了新常态,维持着低增长、低利率和低通胀。2015年,中国经济延续了此前几年的减速状态,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已低于7%。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6年政府经济工作的五大主要任务是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扩大有效供给、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可见当前经济发展困难与挑战交织。与此同时,全球经济表现疲弱导致国内需求不足,国内股市剧震和人民币突然贬值对实体经济增长加大了压力。

  2015年还被认为是改革之年。相对过往三年,决策者的政策偏好逐渐发生了改变,即经济增长目标开始让位于经济转型目标。市场人士普遍寄希望于在稳增长条件下进行结构性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红利。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更多是在清理积弊,解决一系列诸如地方融资平台、影子银行等历史遗留的经济问题。但结构调整所导致的需求不足贯穿2014年全年,改革的阵痛远超预期。政府陆续出台各种稳增长政策,打破了人们对政府会容忍市场先破后立的预期。一方面,宽松或刺激政策在短期内有所作用,但难以推动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另一方面,全面的结构性改革在中长期内有助于促进经济转型,但短期内或加剧传统部门下行压力。

  与以前一样,今后几年中国政府需要艰难地在实现增长目标和推动结构性改革之间寻求平衡。但从长期来看,中国主要面临着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结构转型,以及从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逐渐切换到资本与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产业升级。如果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这两个过程停止,经济增长有可能停滞,从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这也促使决策层重新审视需求和供给的关系。近期中央在多次会议上提及创造新需求、推动供给侧改革,通过结构性改革来调整供给体系以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促进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所以,尽管2015年几大领域内改革的推进速度与幅度大多低于预期,但改革的不确定性有了显著改善。

  可以看到,2015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引导下,多样化的新兴消费需求引致第三产业强势崛起,经济增长动力正在进行新一轮交接,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由“工业+投资”转向“服务+消费”。

  与此同时,供给侧改革可以更为有效地对因产能过剩而步入下行周期的传统行业进行调整。产能过剩主要是中国大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部分企业盲目扩张产能所致,不仅制约着结构性改革,还通过企业将风险引导到金融体系。2015年以来,各类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除了中小企业私募债违约,违约主体开始向产能过剩行业的大型企业、国有企业扩展。

  在国内需求低迷导致过剩产能自我消化时间漫长的背景下,放眼海外则成为去产能、去库存的一条捷径。不同于过去的产品输出,产能合作既是产业输出也是能力输出。中国不仅输出优质制造产品,还将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装备、技术转移、人才培训、经营管理等服务,形成以“一带一路”为通道、“亚投行”为金融后盾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机制。

  在对接海外市场的同时,国内改革被进一步催化。国企改革、金融改革等动力明显增强,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

  展望2016,中国经济仍充满挑战。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未来五年,中国经济需要摆脱低迷状态,重启增长。2016年也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经济下行时期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目标,并且布局全球市场以推动国内去产能、去库存进程,主要依靠改革红利。

  当前,供给侧改革亟需突破的关键一环,是打破上游生产性服务业的行政垄断。中国上游的一些关键性的生产性服务业仍存在较高进入壁垒,大多被国有企业垄断,且存在行政性准入限制。在中国逐渐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情况下,如果上游生产性服务业存在进入壁垒、竞争不足而导致生产率低下、价格过高,就会增加下游消费性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的产出成本,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2016年的改革重点应该聚焦于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打破行政垄断,消除进入壁垒,提高效率等方面。

  政策调控将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2015年货币政策是绝对的主角,但流动性却大量进入到上游垄断国企。2016年货币宽松的方向不会变化,但思路上会有所调整,以被动对冲为主,政策重心逐步转向财政政策和供给侧改革,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持续的动力。

  (本刊编辑吴思执笔)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