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调整存量,培育增量

  •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 关键字:供给侧改革,金融危机,经济学
  • 发布时间:2016-01-08 11:38

  ——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

  从中长期看,供给侧改革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推进各个方面的深层次改革,从短期看,供给侧改革要解决好存量调整和增量培育问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主要采取了需求管理政策来应对经济下行的挑战,虽然在初期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自2010年二季度后并没有阻止经济的下行趋势,还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和后遗症。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源起

  中国经济报告:请问供给侧改革的背景?

  李佐军:“供给侧改革”是一个新词,但与之相关的“供给侧问题”、“供给政策”和“供给管理”则与经济学历史一样久远。重农学派的核心观点“土地是财富之母”就是讨论供给侧的问题。亚当·斯密强调的劳动生产率、分工也是供给侧问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也是讨论供给侧问题。一直到凯恩斯才开始重视需求侧问题。

  发展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更是将供给侧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如发展经济学主要从供给侧研究了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提升、技术进步、知识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劳动力转移等问题。新制度经济学和中国的改革经济学也是强调从供给侧激发企业的活力,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生产率。

  我思考和研究供给侧问题也由来已久。我在2006年公开发表的《加大供给政策推进力度》这篇文章实际是在2001年写作完成的。当时中国经济开启了新一轮快速增长,学界出现了经济是主要由内需拉动、还是应更多地发挥企业作用的争论。受我的博士导师吴敬琏老师一篇文章的启发,我当时写作了此篇文章。

  我提出的“人本发展理论”与供给侧改革也是相通的。人本发展理论是由“满足人”、“依靠人”、制度“引导人”、资源“装备人”、分工“安置人”组成的理论分析框架。其中,“满足人”可说是需求侧的,其余都是供给侧的。制度、资源(或生产要素)、分工是影响人行为的三大因素,是从供给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三大发动机”。

  供给侧改革焕发青春

  中国经济报告:在目前情况下,供给侧改革为什么重又焕发了青春?

  李佐军: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也受到了较大冲击。当时为了“保增长”,推出了四万亿投资等刺激政策。这些刺激政策属于典型的需求管理政策,其理论依据就是凯恩斯“三驾马车”理论。需求管理政策在2009年、2010年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明显效果:经济增长从2009年一季度的6.5%上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12.1%。

  但自2010年第二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直到现在的7%左右,且底部尚未探明。在这几年经济增速下滑过程中,我们也曾多次运用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实施稳增长,但不仅没能阻止经济下行趋势,还产生了产能过剩、资产价格泡沫、地方债务风险加大、企业效益下降、银行不良资产上升等副作用和后遗症。为此,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需求管理政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副作用较多?如今大家已初步认识到,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问题并非周期性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用需求管理政策去解决结构性问题是不对症的。所以,我们要从供给侧去找出路。于是,供给侧改革又焕发青春了。

  供给侧改革之策

  中国经济报告:供给侧改革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李佐军:从中长期看,供给侧改革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推进各个方面的深层次改革;从短期看,供给侧改革要解决好存量调整和增量培育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尚处于增速换挡过程中,2016年经济有可能探底。经济探底并非坏事,因为只有探底了,才脚踏实地了,才不用担心经济继续下行,同时春天的脚步也就近了。俗话说:“只要大地还在,种子还在,春天总会到来。”如果不让冬天到来的话,那春天也不可能来,所以我们要敢于面对冬天,以迎接春天。

  在经济探底的关口,供给侧改革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调整存量;二是培育增量。如果存量问题解决得较好,则一方面有利于经济平稳探底,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增量成长。在调整存量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引发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培育增量就是要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在经济探底的同时将新的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起来了,则经济可以平稳步入新常态。反之,如果在经济探底时新的动力和新的增长点没有及时培育起来,则存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这是需要尽力避免的情况。因此,2016年重点要从供给侧解决好存量调整和增量培育的问题。

  存量“六去”

  中国经济报告:具体而言,应如何调整存量?

  李佐军:调整存量要重点实施“六去”:

  第一,去产能。去产能主要针对实体经济领域。目前中国很多实体经济行业,尤其重化工业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比较严重。比如,钢铁、电解铝、水泥、玻璃、造船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只有70%左右,这样低的产能利用率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因此,要通过去产能优化供给结构,增加有效供给,为培育新产能扫清障碍。

  第二,去库存。去库存主要针对房地产行业。过去十多年来,房地产行业高歌猛进的发展,不仅带来了高房价问题,还带来了高库存问题。高库存作为前期高速发展留下的包袱已经成为房地产行业今后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需要通过去库存,为房地产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去超建。这是我提出的新概念,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来说的。过去多年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其中,部分基础设施存在超前建设、超速建设、超大建设、超量建设的问题,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也带来了资源浪费和债务负担过重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去超建”,让基础设施建设回归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上来,综合考虑投资回报率、运营维护成本、项目可持续性等问题。

  第四,去僵尸,或淘汰或重组僵尸企业。目前,有很多产能过剩行业产生了不少僵尸企业,已成为附着在经济肌体上的一个毒瘤。僵尸企业既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能源,也积累了行业风险,还扭曲了价格信息,恶化了资源配置。因此,必须要下决心淘汰和重组僵尸企业,让经济重新焕发活力。

  第五,去成本,或降低成本。目前,实体经济企业普遍面临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资金成本、物流成本、用电成本等偏高的问题,已成为许多企业不可承受之重。而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要将降低实体经济中的企业成本作为明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大歼灭战”之一。

  第六,去风险,或去杠杆或控制风险。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积累了一定的风险,特别是杠杆率过高的风险。同时,在去产能、去库存、去超建、去僵尸企业和去成本过程中,也有可能引发一些新的风险。因此,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尤其是社会政策托底的措施,来尽可能地把风险控制在有限的范围之内,避免出现大的、系统性风险。

  增量“六培育”

  中国经济报告:如何培育增量?

  李佐军:第一,培育新的技术。技术进步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途径,也是供给侧改革需要依靠的手段。中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技术进步,离不开培育新的技术。因此,“十三五”规划建议对如何培育新技术进行了部署。近期,要重点培育有利于培育新增长点的新技术。

  第二,培育新的产业。新的产业是指附加值较高、知识或技术密集、适应技术革命和消费结构升级方向、符合世界绿色低碳潮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只有把新兴产业培育起来,才能抵消因淘汰落后产能而导致的经济下行压力;否则如果在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企业的同时没有及时培育新兴产业,就可能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

  第三,培育新的业态。新的业态是指新的产业发展形态、新的商业形态等。新的业态也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是供给侧改革必须利用的重要力量。当前,我们尤其需要加快培育与移动互联网等新的技术相适应的新的业态。

  第四,培育新的区域。在新的形势下,培育一些有竞争力的新区域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经济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开发利用那些原先被忽视的新区域,也是培育新增长点的一个途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改革,大力发展那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城市新区、试验区、示范区等。

  第五,培育新的品牌。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意味着市场竞争力。打造新的品牌,可以使我们在“微笑曲线”中,由过去低附加值的中间加工制造环节,向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营销和品牌等两端延伸。培育新的品牌,包括培育新的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等,可使我们在全球分工协作体系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第六,培育新的模式。新的模式包括新的发展模式、商业模式、赢利模式等。模式是指资源组合的方式。模式的优化也可以提高生产率,也是供给侧改革要依靠的重要力量。当前,培育新的模式要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意识、技术和平台去开展。

  中国经济报告记者 马玉荣 实习生 周姝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