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管理的历史渊源和逻辑思路

  •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 关键字:经济,供给管理,区域经济政策
  • 发布时间:2016-01-08 11:32

  在调节经济方面,供给管理政策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预期,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供给管理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随着供给侧改革在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面的加力,供给管理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凸显。

  一提起宏观经济政策,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它等同于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虽然也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而且在经济实践中被经常采用,但却总是容易被人们忽视。

  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渊源

  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都是宏观调控的手段。二者的历史都是源远流长,但不同的历史时期宏观调控对二者的倚重不同。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物资贫乏,如何增加生产、促进供给就是那时的主要任务,所以供给管理在古代是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但需求管理在古代也没有被忽视,由于那时物资贫乏,所以古代需求管理的重点就是抑制需求。中国“勤俭持家”的传统实际上就兼顾了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勤”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属于扩张性供给管理政策;“俭”的目的是降低消费,尤其是杜绝浪费,属于紧缩性需求管理政策。“勤俭持家”虽然是针对家庭而言的,但实际上也反映了古代的治国理念。因此,“勤俭”的意思就是供给扩张、需求紧缩这样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供给管理的成功案例之一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对齐国的治理。为了齐国的富强和齐桓公的霸业,管仲采取了大规模的供给管理措施。据《管子·大匡》所述:“桓公践位十九年,弛关市之征,五十而取一,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意思是说,在齐桓公在位的19年中,降低关税率和商业税率至2%,农业税按土地面积征收,且改为两年征收一次;收成好时农业税税率为30%,收成中等时税率为20%,收成差时税率为10%,收成再差就免去农业税。这些税收相对于当时其他国家来说已经很轻了,这种扩张性的供给管理政策有力地促进了齐国经济的发展,为齐国的迅速崛起奠定了经济基础,齐桓公也因此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力突飞猛进,就出现了生产过剩的现象。到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因此需求管理的重要性就越来越大。

  供给管理为何可被用于短期宏观调控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总供给决定于一个经济可用的资源总量和技术水平;而一个经济的可用资源总量和技术水平是个存量,在短期内难以发生大的变化。因此,供给管理被许多人认为只能用于长期调控,如促进经济增长等,在短期内则不适用。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一个经济的可用资源总量和技术水平在短期内难以发生大的变化,因此无法作为短期调控的变量,这一点没有问题。然而,一个经济的可用资源和技术水平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在短期内却可以发生大的变化,也是可以通过政府政策进行调控的;而一个经济的可用资源和技术水平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则取决于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所面临的激励。一个经济的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技术等在短期内可能无法发生变化,但生产者的激励却是可以随时变化的。正如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弗所说:“一旦人们面临的激励发生变化,其行为就会随之改变。正的激励吸引人们做一些事情,而负的激励阻止人们做一些事情。处于这种情境中的政府的作用就在于改变人们面临的激励,从而影响社会行为。”因此,调节生产者面临的激励是短期供给管理政策的核心。

  作为一个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激励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可谓体会至深。实际上,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任何一次大的经济波动的背后都可以看到激励变动的影子。1959-1962年间的饥荒之所以出现,就在于人民公社制破坏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此后发生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对“唯生产力论”的批判,则使得许多人对于发展经济望而却步;国有企业中的平均分配现象也使得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下降。20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实际上就是激励机制的改革,这一改革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为解决温饱问题奠定了基础,而屡次提高粮价实际上也是在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可以说,中国的农村改革是最成功的供给管理实践。此后的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等,实际上都是在设法提高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的积极性。

  因此,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来看,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的激励都是可以迅速发生变化的,因而会导致总供给的迅速变化。

  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应相结合

  在面临多重政策目标的情况下,供给管理政策和需求管理政策的配合就十分必要。菲力普斯曲线在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菲力普斯曲线指出,政府的目标只能在低失业高通胀和高失业低通胀之间进行选择;而在考虑预期的情况下,甚至这种选择都不可行。在引入供给管理政策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理论上说,供给管理政策和需求管理政策的配合可以使失业和通货膨胀稳定在任一水平上。比如,要实现低失业和低通货膨胀率,如果单纯用扩张性需求管理政策,可能会抬高通货膨胀率,这时就可以同时采用扩张性供给管理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而如果单纯用扩张性供给管理政策,则可能会导致物价下跌,物价下跌又可能影响消费者的价格预期,从而导致持币待购现象,降低消费需求,这时就可以同时采用扩张性需求管理政策来稳定物价。因此,供给管理政策的引入可以打破单纯采用需求管理政策时面临菲力普斯曲线的那种被动局面。

  随着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新经济的到来,新产品不断涌现,任何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都在不断地调整之中。而对于中国来说,经济的迅速发展更要求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升级。因此设计和实施适当的产业政策就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重点之一。而几乎所有的产业政策都是供给管理政策。因此,供给管理政策在中国今后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区域经济政策是供给管理政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一部分,一个地区的政府没有主权国家政府那样的经济政策手段。比如,一个地区不可能执行货币政策。而如果通过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那么增加的也只是本地区居民的总需求;而本地区居民的总需求中很可能只有一小部分是对本地产品的需求,因而对本地经济的刺激作用有限。其结果,一个地方政府花了钱,很可能是促进了其他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需求管理政策对于地区来说是不适合的,供给管理政策因而就成为唯一选择。

  经济全球化使得一个个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像主权国家管辖的地区了。各国的经济政策不再独立。商品市场、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都使得需求管理政策的效果越来越差,一国政府需求管理政策刺激起来的总需求很可能不是对本国产品的总需求。但供给管理政策就不一样。供给管理政策的直接受益人就是位于本国主权范围内的相关企业,因此受益最大的是本国企业。其他国家的居民可能也会享受到本国供给管理政策的好处,但毕竟是第二位的。

  因此,在调节经济方面,供给管理政策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可以预期,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供给管理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也将越来越受到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苏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