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找到理论依据

  •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 关键字:百家讲坛,文化,依据
  • 发布时间:2016-01-08 14:18

  那夸父追日,并不是心血来潮,原来是长跑锻练呢。只是,这样的理论根据越多,越让人迷糊

  英雄莫问出身。但是,英雄必须有出身。

  看下面著名人物的一些特殊经历。

  重耳讨饭。公元前655年,晋公子重耳在一场宫廷政变中,被迫流亡19年。有一年,他经过卫国的时候,“卫文公不礼。去,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进之”。尽管卫文公不招待他,但野人还是有同情心的。野人就是乡下人。乡下人不怎么讲究,看到大公子如此饥饿,就将食物放在泥盆子里献上。堂堂晋国公子,哪里有过这样的待遇?他愤怒了:你的盆子这么脏,让我怎么吃啊?随臣赵衰力劝:“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公子啊,这是好兆头啊,泥盆子,不是土做的吗?有土,就表示我们将会有国土啊!真的吗?重耳虽然有点迷糊,但还是立即转怒为喜,愉快地接受并深深地感谢了乡下人。

  重耳最终成就了大业。但无论怎么说,重耳都是中国最早的“乞丐王子”。

  孔丘讨饭。公元前489年,63岁的孔丘先生去楚国访问。不想,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一个地方被困七天。陈国、蔡国和楚国不和,孔先生一行就没有好日子过了。被困的日子,也就是断粮的日子。孔先生一把年纪,经不起折腾,“如丧家之犬”,同学们也都面有菜色。尽管孔老师教育大家,君子固穷,君子忧道不忧贫,但这七天,一定是在乞讨中度过的,不容置疑。

  佛祖讨饭。传说释迦摩尼29岁时,不做王子,离家出走,他是去寻求人生意义去了。七年后,他在印度那棵著名的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金刚经》说:“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可以想象的是,释氏在那七年寻觅过程中的艰辛,托钵化缘,一定是他的生活常态。

  韩信讨饭。韩信“漂母之恩”的故事不亚于“胯下之辱”。司马迁《史记》有很生动的描写: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过食,岂望报乎!

  那漂母,本不一定非要在此漂数十日,但她见不得韩信饿肚皮,看他那个样子,能钓到什么啊?不饿死才怪!虽不是公开乞讨,但毕竟是嗟来之食。这一段历史也是抹不掉的。

  朱元璋讨饭。比起其他几位,朱皇帝是正宗讨饭出身。公元1344年,一场旱灾加蝗灾,使得朱家破人亡。这一年,他16岁,此后他在淮北和河南一带讨饭达三年之久。

  例子还可以一直举下去。

  这些著名人物有这样的经历,是正常的。撇开佛祖,从公元前18世纪到1937年,中国有记录的重大自然灾害达5258次,其中大多是水灾、旱灾、蝗灾、冰雹。生产力低下,自然灾害频繁,饥荒是正常不过了。在冯小刚的电影《1942》中,因饥饿而黑压压的逃难人群,因一块饼而产生的性交易,让人极其震撼。

  说到乞丐,三教九流中,无论哪种排行法,乞丐都是排在最后,甚至不入流。

  1930年5月,毛泽东率红四军前委机关从会昌到达江西寻乌。这时,闽粤赣边界战事较少。毛泽东利用这一相对安定的环境,在寻乌作了一次全面深入的社会调查,写出了《寻乌调查》,对当地人群阶层上下九流之分有例举。

  上九流是: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问卜四堪舆,五流丹青六流匠,七僧八道,九琴棋。下九流是:一削(削脚趾),二拍(拍背),三吹(吹鼓手),四打(打烟铳),五采茶(男女合唱采茶戏),六唱戏,七差人,八剃头,九娼妓。

  因此,乞丐根本不算职业。

  但是,我看了好几本关于乞丐历史的书,他们都将上述人物当成乞丐的祖宗。也就是说,尽管,乞丐是一种不入流的职业,但乞丐史却无比荣光。

  这是必须要找的理论依据吗?

  不管是以单个形式活动的乞丐,还是内部有严密组织“丐帮”内的乞丐,他们都是以物质的是否拥有来表现的。

  物质其实就是身外之物,当这种身外之物一点都没有的时候,就是赤贫。如果要活下去,而你又没有起码的食粮,“好死不如赖活”,那就吃嗟来之食吧。

  其实,从精神层面讲,还有精神乞丐呢。

  精神赤贫,那太多了,人们往往视而不见。当某人说,他穷得只剩下钱时,那差不多就是一个精神乞丐了。

  现代社会,物质的富裕、精神的贫穷,往往两两相对。那么,我们怎么将这个乞丐的命题研究下去呢?看来的确有点麻烦。

  叉开去。

  前段时间,我去了曲阜。整个曲阜,孔姓人数要占三分之一强。孔府、孔庙、孔林,是世界上保存得最完好的家族文化范本,世界上没有哪个家族能找得出如此详细而明白的家谱。即便那些皇室,也没有孔家详细。

  于是,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我们的祖宗来自哪里?我们到底是哪里的人?很多人都想搞清楚,自己是这个姓的第几代,祖宗是谁?和自己同姓的那些历代名人,是不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

  往往无解,只有羡慕孔家了。

  这段时间做关于阅读的讲座,为了增加互动性,我在开场往往提三个问题:你能说出你姓氏的来历吗?你能列出家族中五代人的姓名和关系吗?你能向别人流利地解释你所在城市的历史吗?前面两问,问的就是家事家史,但遗憾,很少有人说得清楚明白,能稍微说出一点大概,已经是知识渊博了。

  其实,这不怪读者,因为早就断代了。即便找得到,我看也很经不起检验。

  看钱文忠如何解读他的钱姓。

  他说,《史记·楚世家》记载,五帝之一的颛顼,有个曾孙叫陆终,陆终太太怀孕,一怀三年,剖腹产下六个孩子,老三就是著名的彭祖。彭祖姓篯,名铿。他有个后代叫彭孚,西周的时候担任了钱府上士,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长,从此以后,他的后人,便以钱为姓,去掉了竹字头。所以,钱姓源于彭姓,发源地在今天的西安附近。因此,过去,钱、彭不能通婚的,因为是一家人。

  我不明白的是,彭祖为什么不跟他爹姓陆,而姓钱?钱文忠没说。他没说,我估计是找不到想说的理由,只是人家这么说,他也这么写罢了。

  再来说我的陆。陆姓绝对是颛顼的后代,上面钱文忠这么说了。颛顼帝(又一说是黄帝)的后裔吴回,在尧帝(又一说是舜帝)的时候,担任祝融氏(掌管火种的首领)。吴回有一个名叫终的儿子受封于陆乡(今山东平原),于是称作陆终,其后代便以陆为姓。

  我一直想追踪陆姓是怎么来的。

  看我的最新研究。

  《山海经·海内经第十八》记述了黄帝的家事:

  流沙的东边,黑水的西边,有两个国家:朝云国和司彘国。黄帝的妻子雷祖,生下了昌意。昌意后来犯了错,被放逐到了若水,在这儿,昌意成家立业,生下了韩流。这韩流,长得实在不怎么样,怎么形容他呢?长长的头,小小的耳朵,人一样的脸,猪一样的嘴,麒麟一样的身子,罗圈腿,猪一样的脚。韩流长大后,娶了蜀山氏的女子,叫阿女,这阿女了不得,生下了颛顼帝。

  啊呀,我一下子就对那不三不四的韩流尊敬起来了。这颛顼,不是陆姓的祖宗吗?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共有四个老婆,生了25个儿子,分出12个姓。雷祖也叫嫘祖,西陵氏之女,是黄帝的正妃,确实能干。她不仅使黄帝的事业后继有人,还是个科学家。养蚕治丝,就是她发明的。她的发明,使人类的生活有了质的提高。因为是正妃,所以,昌意就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后来,这个正宗的本姓分衍出198个氏,陆氏就这么来了。

  司马迁说,颛顼名叫高阳,是昌意的儿子,黄帝的孙子,他没有写到那个像猪一样的韩流。

  我还是糊涂,颛顼帝的后裔,为什么又姓吴了?按这样的推理,钱姓的祖宗姓彭,彭姓的祖宗姓陆,陆姓的祖宗姓吴?

  我想,没有人能搞得清楚。所以,只好含糊地说,我们都是炎黄之孙。这个一定没错的。

  这是大的理论根据,没有人会反对。说实话,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甚至还可追溯到八千年前,但有文字可考的,却只有三千多年,还有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吗?结绳纪事之类的,只可以猜猜,意会一下,并不可靠。

  但,我们的习惯思维依然是,必须找到理论根据。

  前几天,我偶然听了一集百家讲坛,讲的是中华文化中人类的体育运动史。那专家,将夸父追日,当作中国人长跑的开始。我听了,很感新鲜。真是好玩,那夸父追日,并不是心血来潮,原来是长跑锻练呢。

  只是,这样的理论根据越多,越让人迷糊。

  陆春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