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患者平安过冬4招

  • 来源:家庭医药
  • 关键字:心脑血管病,过冬
  • 发布时间:2016-02-24 15:30

  随着冬季的深入,各地都迎来了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据北京市120急救中心统计,每年冬季到来,尤其是西伯利亚寒流来袭,气温骤降时,120急救电话必然飙升,出车次数由平时每天三四百次增到每天五百次以上,其中心脑血管病常占最主要急救原因。另一项统计发现,当最低气温降到冰点(0℃)以下,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平时增加10%~15%左右。调查显示,冬季心脑血管事件是夏天的2倍,气温每下降10℃,血压会升高5mmHg,心脏病发病风险增加7%。由此可见,冬季尤其要做好心脑血管病的防治。

  寒冷导致心血管病高发

  为什么寒冬腊月寒冷天气心脑血管病会明显增加呢?虽然有关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至少与下列因素有关:

  第一,寒冷刺激血管收缩。众所周知,夏天天气炎热,我们的手足往往是热乎乎的,甚至满身出汗,这与人体通过血管扩张来散热有关;血管扩张,血压自然也会低一些。冬天,尤其是寒流来袭,气温一下子降得很低,寒冷可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心率增快,剌激血管收缩、痉挛,手足就会发凉,血管收缩阻力增加可引起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加;与此同时,还会降低心脏和大脑的血液供应。一般来说,无论是否服用降压药,冬季要比夏天血压升高5~10mmHg。须知,舒张压每降低5mmHg(收缩压降低10mmHg),可使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分别降低35%和25%。

  可见,冬天血压升高对于已有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患者更是雪上加霜。高血压患者有可能诱发脑卒中(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原有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者,寒冷不仅使其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荷,也可导致冠脉痉挛而加重狭窄,增加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出现粥样斑块破裂出血和/或血栓形成,诱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第二,调查显示,胆固醇水平呈季节性变化,常呈冬高夏低。冬天食欲往往比夏天好,人们常宅在家里吃火锅打边炉,容易摄入更多富含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导致肥胖。血液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不仅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且可使血液黏稠度升高,易引起血栓形成和/或血管闭塞,从而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第三,寒冬时节身体会消耗更多的热量,也可增加心脏负荷;而户外活动往往减少,寒冷时排汗少,喝水也少,老年人口渴感觉更差,喝水更少,这样可引起血液浓缩、凝血活性增强和血液流动缓慢,易形成血栓,也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病发作。

  第四,寒冷季节也是呼吸道感染高发时期,而呼吸道感染也是诱发心脑血管病的罪魁祸首。此外,冬天空气污染、雾霾等环境因素也起到帮凶作用。

  4点注意保平安

  冬天预防心脑血管病发生,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1.日常监测。心脑血管病患者平时要经常测血压、脉搏,一旦出现头痛、头晕、心慌、胸闷、气短或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往往预示血压波动、心功能异常和中风,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以策安全。

  2.保暖。有条件的话,冬天最好开暖气,保持室温在20~25℃(同时要注意保证室内通风和空气流通),避免昼夜温差大幅度波动,这对于老人和已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机体代偿和调节机制往往已不够完善,对寒冷剌激可产生剧烈反应,血压短期内可迅速飙升,那时中风、心梗、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事件可随时发生。由于室内外温差大,老人或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出门时,要多穿衣裤,最好将人体外露部位如头面部、颈、手足等部位做足保暖措施,如戴帽、围围巾、戴手套、穿厚袜和带口罩。如在严寒的北方,甚至可用绳子将袖子和裤筒扎实,减少和防止体温丢失;洗澡要注意水温适中,一般控制在30~35℃,过冷过热均不合适。

  3.少食多餐。老人和心脑血管病患者应坚持少食多餐,每餐半饱,饮食清淡,多吃易消化、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少吃肥腻油炸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均十分重要。

  4.充足睡眠。老人和心脑血管病患者保证充足睡眠和休息,不仅可减轻心、脑负荷,也有利于心脑功能的修复。但不少老人怕冷,常喜欢蒙头睡觉,这种不良习惯应该摒弃,因为蒙头大睡被窝内氧气含量少,而二氧化碳含量和污秽气体增加,不仅影响呼吸,易引起缺氧而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此外,平时经常参加适当的体育运动,保持良好心态,注意劳逸结合。这些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均十分重要。

  我相信,只要做好以上几点,老人和心脑血管病患者一定能安全度过冬天,迎来又一个春暖花开的美好时节。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教授 陈国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