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应回归资产管理本质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银行理财,资产管理
  • 发布时间:2016-03-01 16:51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今天的论坛,前面各位行业的专家都做了精彩的演讲。作为最后一位,直奔主题吧。本次论坛的主题是“金融理财创新与发展”,其实,说到理财和创新,并不是新鲜的话题。但是,实施起来难度却不小。下面,针对这个话题,回顾下最初的目的,发表下对未来发展的一些见解。

  过去十年,银行类理财产品发展相当迅速。据相关数据初步统计显示,银行类理财产品余额已约20万亿元。整体来看,预期收益率型产品占主流、刚性兑付是银行类理财产品的两大特点。尽管理财产品说明书均有“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须谨慎”等文字提示,但仍有很多客户将理财视为存款替代品。

  之所以如此,与当时的三个历史背景有关系。一是利率双轨制。当时的客户存款面临利率管制,较低的存款利率难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了吸引客户资金流入银行,通过发行较高收益的预期收益率型理财产品,成为当时的普遍做法。而银行发行高收益理财产品后,可以投向市场化定价领域。二是通过理财产品可以满足资产出表的需求。三是满足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需求。资本市场对商业银行非息收入占比的关注,迫使银行将做大中间业务收入规模作为主攻方向,而理财产品销售则可以成为促进中收增长的重要抓手。上述三大因素成为银行快速发展理财业务的动力。但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理财更像是存款的替代品。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银行类理财产品得以蓬勃发展。

  然而,时至今日,情况有了些许变化。首先从存款方面看。以前,个人存款利率面临上限管制,但是自从去年10月24日起,监管放开了人民币各期限的存款利率上限,利率市场化进入新的阶段。

  其次,从监管层面上来看。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出台新规加强理财业务管理,希望理财业务可以回归代客资产管理本质,打破刚性兑付。

  综上可看出,在当前环境下,银行类预期收益率型理财产品,预计逐渐会被市场化定价的存款产品替代。即便是走出国门,在欧美等国家,投资产品多数以净值型为表现形式。

  但是,银行类预期收益率型理财产品逐渐被替代后,并不意味着银行从此没有了理财产品。理财应回归代客资产管理本质,以净值型为主要表现形式,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健康发展。

  以上是我和大家分享的观点,谢谢。

  中国银行个人金融部副总经理 刘敏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