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世》:融媒体时代爆款纪录片生成记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人间世,融媒体,纪录片
  • 发布时间:2016-08-27 13:55

  近日,一档镜头指向医院的新闻纪录片《人间世》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低调开播后,于互联网上掀起舆论热潮:某电影公众号发布相关评论10分钟后阅读量即突破10万,《文汇报》发布报道三天后,仅搜狐新闻客户端的阅读量即达到360万。点击量背后必然有医患题材天然的“吸睛元素”助力,不过,《人间世》还罕见收获了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集体点赞,豆瓣评分9.7、知乎上还有医生、患者、媒体人、律师口碑一边倒的有感而发、长文好评,《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对该片也不吝笔墨。

  《人间世》由上海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与上海市卫生计生委联合策划拍摄,10集片子内容涉及重症抢救、120救护车日常、器官捐赠、临终关怀、婴儿出生、年轻妈妈与癌症抗争……

  医疗题材纪实片最近两三年蔚然成风。站在行业角度,我们关心的是,这部纪录片在理念和实操上是否真有突破;在全媒体、多屏、社交传播的当下,这部片子也让从业者们反思传播之道——内容已经足够好了,怎么让别人知道并引燃爆点?

  直面医学“不可为”

  挖掘医患关系“灰度”空间尽管医生用了最大努力,32岁的急性心衰病人朱建锋和为庆祝生日生吃海鲜过量造成下消化道大出血的24岁病人邹磊都没能再醒过来。《人间世》第一集记录了两个年轻生命的消逝。在后面的剧集中,有四岁儿童一次次接受痛苦的化疗但关键时刻手术不得不中止的案例,也有父母捐献年轻儿子全身脏器的感人故事,还有年轻母亲病入膏肓放弃治疗后乐观接受现实并选择与结婚一年的丈夫出国旅行的故事。

  把医生从神坛上拉下来,表现医学的不可为,为观众真实呈现医患之间的互动正是《人间世》的立意所在。节目总导演周全告诉《综艺报》,《人间世》策划之初就没有想过回避社会问题,当时已有几个大的选题方向,比如失败手术案例、临终关怀案例、120急救当中碰到的交通问题、用血紧张的社会难题等,但他担心医院不愿意呈现这些所谓“负面新闻”。出乎意料,第一次开协商会就有医院院长、党委书记主动要求拍摄。“他们希望摄像机不要总去呈现医生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希望镜头能够客观呈现医生是人不是神,去记录医学的可为和不可为。”很快,双方达成一致:“拍摄无禁区,播出有约定”。

  “关于医院的纪录片、电视节目总有固定套路:深夜急诊——病人命悬一线——疑难杂症,比预期还要危险——全院会诊,决定手术一搏——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艰苦努力,病人终于转危为安——家属对医生感恩戴德。套路背后其实有一些思维模式……我们在把医生塑造成神。”知乎用户阿姆斯壮Astro的发言得到200多人点赞。

  周全认为,《人间世》获得观众认可很重要的原因是整个社会已经开始对医学的客观性、医学的可为与不可为有了理性认识。“如果社会主流观念还是认为花了钱就一定要把人看好,这个片子很难跟观众有共鸣,我们是做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人间世》来自《庄子内篇》,讲述处世之道,涵盖处人与自处的人生哲学。周全说:“我们要在医院阅读社会”。这里有关于生死的普世大事,常常让人热泪盈眶,而在医患矛盾不断被放大的当下,节目还希望反映医患双方在面对疾病时做出的选择,带领观众进行理性深思以消除误会。因此整集看下来,展示激烈冲突的医患矛盾影像少之又少,大多时候镜头只是告诉观众,医生现在正在做什么,患者和家属面临什么样的抉择。

  “我们不给医患双方贴上‘非黑即白’的标签,只想呈现事态发展过程中的‘灰度’,就像黑白照片,灰色呈现得越多,照片才更细腻、更有锐度,场景也更清楚。”周全认为,医患存在一堵很厚的墙,它横在那里,很容易误解,甚至发展到暴力伤害,导火索很可能就是缺乏沟通导致的小误会,因为双方都没看到对方到底在干什么。比如患者只是看到医生给了一张手术通知单,但不知道为了通知单上的手术方案,医生可能花了两天讨论,当中还大吵一架。因此,《人间世》将镜头指向手术室、医生休息室、病房、家属等待大厅,节目组甚至有去太平间拍摄的想法,就是希望医患去彼此的场景中走走看看,知道了,了解了,很多误解也就有解了。

  年轻的邹磊没能抢救过来,瑞金医院急救科副主任医师车在前却在中秋节意外收到家属短信:“临床有各种风险存在,现实也很残酷。现在他已入土为安,我们也会逐步调整过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祝愿您和ICU全体医护人员工作顺利,中秋快乐!”

  《人民日报》发文评论:“矛盾总是存在,但冲突不应该是医患关系的常态。我们需要更多如《人间世》这般基于社会理性的沟通桥梁,才能为理解搭脉,让信任复苏,让医患始终站在同一战壕,携手迎击共同的敌人——疾病。”

  坚持沉浸式报道记者需表达观点

  要带别人进到场景,编导首先要进入故事。2014年冬天开始,《人间世》摄制组进驻上海市各家医院,用两年时间蹲点拍摄,跟踪记录。在周全看来,记者一定要花很长时间观察并浸入场景,他需要和这个环境中的人——医生、患者、家属融为一体,成为其朋友和最想倾诉的对象。

  这种报道方式,被称为沉浸式报道、蹲点式报道。周全告诉记者,仅准备工作,节目组就花了8个月时间,这当中,编导不仅需要接受系统的医学规范培训和医学知识普及,还需获得医生和患者的信任。他要求所有编导进组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搭档、选医院去蹲点,去了之后不拍片子,先观察三天三夜,要跟着医生上下班,“医生如果早上七点上班,你也要七点过去,如果开刀开到晚上三点,你就三点再下班,一个礼拜之后,编导全生病了,都感叹医生真辛苦。”接下来,他们才能去具体的科室蹲点、跟拍摄对象做进一步交流。

  编导董路翔感慨“前3个月,完全没有办法跟医生讲话。他说专业术语,还夹杂着英文单词,我们都不懂,只能像小学生一样从头学起。”

  “八个月,也不正式开拍,又每天去医院,还得跟医院里的人和各种麻烦事打交道,这是一个很熬人的过程,也是在修炼内功。”周全说。

  不过这种“笨办法”最终收获了拍摄对象的信任。瑞金医院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赵强主任对于记者秦博的到来没有避讳,对工作不到位的同事照样发脾气,不仅为记者讲解人工心脏泵的工作原理,还在复杂、困难的手术之前主动叫上记者。有一次拍摄肾移植手术,两名医生周佩军和王祥慧不约而同在手术快完成时提醒秦博拍摄重点:“医生捧着带着血水的尿液袋,像个孩子般开心地笑,还直接指挥摄像说‘赶紧拍特写、赶紧拍特写’。”

  32岁的朱建峰被送进瑞金医院时已经停止心跳,一名急诊科医生对着镜头坦言,收治这个病人时“有顾虑,我们也捏了把汗,但如果我们不收,其他医院也够呛。”

  纪录片流派中,有人主张客观记录,有人主张观点渗透,拍摄方式也有很客观的“墙上的苍蝇”一说。周全表示,《人间世》不要冷冰冰地记录场景,他主张拍摄对象和摄像机的距离保持在2-3米,贴近之后,编导才能捕捉到很多细节和情绪。手术室的拍摄也是编导进去拍的,人、机器都要穿上防菌服,还要了解手术规范和流程,“只记录,不介入”是手术拍摄原则。整个片子在拍摄中不预设情节、不预设冲突,保证拍到最真实的现场。

  “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人生就是一场选择,尽管取舍之间很是艰难,尽管结果并不如预期美好,但能选择,就有希望。”《人间世》中,观众还能从每集的旁白中听到大量记者表达,这是做新闻报道出身的摄制组的极力主张。《人间世》摄制组曾是上海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现融媒体中心)的深度报道组,周全认为,价值观表达是深度报道记者应尽的社会责任,《人间世》概莫能外。“纪录片在很多人看来不需要刻意表达,但在如医患关系的表达方面,不是不要表达,而是表达得远远不够。只是说,方式不要生硬说教,而是与真实记录浑然一体,自然流露出来。”

  《人间世》后续还会争取在更多平台播出,没有取跟医疗相关的名字其实是因为周全团队一直想拍摄社会观察性质的新闻纪录片,医院、派出所、区委会,甚至夜上海(半夜12点之后整个城市的运行状况)都是考虑方向。第一季最终选定医院首先是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很支持,各大医院也非常配合;其次,医院是整个社会矛盾集中投射的场所,还有生离死别这一对最大矛盾。“想把《人间世》打造成IP,通过我们的记录去呈现一个真实的、多彩斑斓的人间世态,帮助大家了解更多看不到的精彩中国,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上海故事。从这个角度而言,第一季可能做的是医院,第二季也可能延伸到其他领域。目前下一季到底拍什么还未明确,但是我们会坚持沉浸式报道、坚持纪实风格。”周全说。

  文/赵国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